南水进京一周年“水碱少了,口感好了!”
昨天是南水进京一周年。记者从市自来水集团了解到,今年以来,市自来水集团取用南水水量达到5.5亿立方米,南水日取用量目前已占北京城区供水量七成以上,自来水水质优良,1100多万市民已喝上南水。
南城百姓说水碱少了
南水进京后,南城老百姓感受最深刻的变化是,水碱少了。
跟郭公庄水厂一条马路之隔的幸福家园小区,一年前搬来的赵飞艳想着喝“新”的自来水了,特意买了一个新水壶。
“喝了一年了,底儿和新的一样。”她说。南水没来之前,赵飞艳家里的自来水源于井水,烧完水,壶底就是厚厚的一层水碱,使劲刷都刷不掉。现在不一样了,水碱没了,水的口感又柔又好喝。
据了解,过去部分南城地区的自来水硬度在350-380毫克/升,水碱明显。南水进京后,南城百姓喝上了郭公庄水厂生产的自来水,硬度降为只有120-130毫克/升。
“但实际上,水碱是水中的矿物质钙镁离子遇到高温后产生的,对人体并没有害处。”市自来水集团新闻发言人梁丽说。
市自来水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明年,大兴、石景山等自来水厂将启动开工建设;通州、新机场区域也将陆续开建水厂。
南水进京,有助于北京地下水的涵养。市自来水集团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份,市自来水集团对地下水的取水量为2.59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的3.2亿立方米减少了约6000万立方米。
曾出现7个月高藻现象
能喝上安全的南水并非一帆风顺。
今年4月至11月中旬,由于季节和气温的变化,“南水”持续出现了7个多月的高藻现象。“南水”高藻现象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水中藻类从初期每升1000多万个,增加到高峰时的每升3000多万个,是本地密云水库常年藻类数量的2-3倍;水藻的种类初期以硅藻为主,随着季节的变化,蓝藻、绿藻所占比率大大增加。此时,水中容易产生嗅味,从而对水厂制水工艺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市自来水集团加密了原水水质的监测频率,及时掌握原水藻类数量和种群结构的变化;接纳“南水”的水厂采取了强化预加氯措施,对藻类进行有效灭活,确保后续制水工艺运行稳定;适时调整水厂混凝剂的投加量,有效去除水中藻类等悬浮物;调整臭氧投加量,通过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进一步去除水中剩余的藻类,确保了“南水”进京首都供水安全。
地下水少采6000万方
本市的自来水原水,有一部分是开采地下水取得的,“南水”进京后,市自来水集团通过科学调度,尽可能多地使用南水北调水源,减少北京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从而使北京地下水得以涵养。据统计,今年市自来水集团前11个月地下水的取水量为2.59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减少了约6000万立方米。
为了提高供水管网对“南水”的适应性,自来水集团对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实施了大规模消隐改造,目前共完成近2000公里的供水管网改造。为了及时掌控管网水质状况,集团还增设了161个监测点,覆盖居民小区3500多个,提高供水管网水质检测频率,每天检测2次水质浊度、电导率等指标,及时分析和判断水质安全情况。
此外,截至11月底,市自来水集团已实施了105家小区(单位)的自备井置换工程,关停自备井157眼,置换水量每日4.5万立方米,受益人口约48万人。 一年来,“南水”水质总体合格稳定,应急供水车、供水罐等装置一直没有派上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