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林志刚:从世界冠军到工会副主席

2017-03-17 作者:赵思远 来源:劳动午报

  
  他1970年出生在广东省广州市,4岁开始练习乒乓球,初中一年级进入广东省队,克服身体素质并不出众的劣势,靠自己的不懈努力,从一个在省队排名靠后的无名小辈,把自己逐渐打磨成全国青少年冠军、亚洲冠军和世界冠军。经历了欧洲各大俱乐部历练、学习深造和申奥等工作,虚心好学的他在实现专业领域的大跨步后,将精力和重点放在了企业广大的一线职工身上。从前的他,身上流淌着国家队的血液;现在的他,身上散发着燃气人的光芒。他就是前乒乓球男子世界冠军、现任北京燃气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林志刚。
 
  在北京燃气集团公司的大楼内,一间办公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不断传来纸张翻阅的声音,却愈发显得安静。这是燃气集团工会副主席的办公室,林志刚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头也不抬地翻阅着一份又一份等待他签字的文件。资料和书籍堆满了他的书桌,和他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格外契合。午饭时间已过,可他还没有离开过座位,还在认真地批阅着每一份文件,仿佛周遭的一切都与他无关。这叫人难以想象面前的这位认真的工会干部,竟然是曾经在乒坛叱咤风云的世界冠军。
 
  与乒乓球的不解情缘
 
  “打四岁我就开始练球了,”林志刚回忆道,“我的家庭在这方面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影响。”林志刚的父亲是一名乒乓球教练,在他带领队员们训练时,年少还未上学的林志刚经常会跟在身边。球鞋与地面发出的摩擦声、球与球台碰撞所发出的清脆响声,让林志刚耳濡目染地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父亲就尝试让他上台打球,可能是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上台的林志刚感觉不错,上手很快,上小学后更是打进了校队和广州市队。直到小学毕业,林志刚不仅球打得好,读书成绩也名列前茅,小学升初中更是排在全市前50名,有机会可以上重点中学。
 
  在乒乓球和读书面前,林志刚和家人陷入了两难的选择。可在那时做一个决定,并不像现在这样简单。“我小时候家庭条件差,父母都是小学老师,父亲兼职体校教练,维持着四口之家。那时一家子的一顿饭经常只是两个小杂面黄馒头,如果我选择乒乓球专业,既能管吃管住,又能发衣服发工资,能够有效解决家里的生计问题。”并且林志刚小时候经常感冒发烧,为了增强体质,打乒乓球似乎是个更好的选择。他打趣地说:“我哥哥念书,我打球,一文一武岂不是很好!”于是,林志刚便踏上了通往世界冠军的艰辛之旅。
赛场上 
  逆流而上的追梦赤子心
 
  通往成功的路上,免不了崎岖坎坷。在小学升初中的阶段,林志刚就已经拿到了广东省同年龄组的单打冠军。然而林志刚的各项素质并非是最顶尖的。“要知道乒乓球是我国的传统技术型项目,这对乒乓球运动员的各项要求是非常高的。这种综合性运动并不是用手打那样简单,除了技术以外,体能和心态也非常重要。另外,在中国乒乓球群众基础好,有较大的影响力,竞争也就更激烈。”每年省队就会到各大院校的五年级招人,但受到身高、体能等方面的限制,林志刚迟迟未能入选。一度被拒之门外的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越挫越勇,使自己的成绩一直保持的很稳定。最后,教练团队终于把目光锁定在了这个锲而不舍的孩子身上,让他进入省队训练,那时的林志刚,已经上初一了。
 
  通往世界冠军的大门刚刚打开,林志刚就感到了阵阵无形的压力。他以较小的年龄进入25人左右的省队,加之自身各项条件在运动员中并不突出,成绩和水平只能排在省队的后几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教练对林志刚的要求,更是林志刚在困难面前对自身的要求。他开始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的练习,补强自己的短板,寻找更为高效的打法。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林志刚的成绩已经能跻身队内前十名。这一年成绩的突飞猛进,远没有说起来那样痛快淋漓,背后隐藏的,是他365天疯狂的自我提升。“我们正常是每天八小时训练,我每天都给自己加练两个小时,来提升体能和耐力,完善自身的技术。”林志刚回想起当时的训练,场景依然是记忆犹新。那时乒乓球比赛21分一局,在体能、持久性等方面都比现在的要求高出很多,想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加大练习强度。
 
  “对着跨栏的栏架横向左右跳来增强自身平衡感,短跑有6个100米、4个400米等等,长跑按照需求分为4000米、6000米、8000米,偶尔过节庆祝一下加跑到10000米。”林志刚开玩笑地说,“那时我们队有个外号,叫‘田径二队’。”
 
  残酷环境下的自我独立
 
  成绩的不断提高,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经过长时间的刻苦钻研和不断积累,代表省队比赛的林志刚已经在全国同年龄组中打到了前三名。但光鲜亮丽的成绩背后,是不为人知的残酷环境。
 
  “现在的人都知道从事职业运动就是一场赌博,成功了什么都好说,失败了便是前途未卜。可我们那时候的环境更为残酷,不仅从事该项运动的人多,就连主力和陪练的水平,都非常地接近,稍不努力可能主力的位置就会被其他人代替,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林志刚说,由于那时经费紧张,打10岁起,年少的他经常会只身一人坐汽车或火车去参加全国各类比赛,背着个大运动包,没有教练、领队和队医,自己解决吃住行、自己准备比赛、自己研究战术、自己调整心态。
 
  “总之,无论哪出问题了都要靠自己,没有人会在你身边。开始时心里也会有畏惧,后来硬着头皮咬着牙,也就把困难克服了,一个人去特别远的地方打比赛,哪还有啥害怕可言!”林志刚说。
 
  残酷的环境,造就了林志刚独立的人格。凭借着这种性格的优势,他经常会请教教练研究自己的技战术打法。林志刚当时是左手横板两面反胶打法,那时左手打球的人所占比例远没有现在高。“我还跟家里人查过家谱,祖祖辈辈全家上下,就我一个人是左撇子,也挺奇怪的。”而这种打法恰恰迎合了打球速度快、进攻多样化的趋势,使林志刚的球风威胁非常大。16岁那年,林志刚就拿到了全国青少年比赛的第一名,并在1986年和1987年分别拿下了亚洲冠军和全国冠军,如愿进入了中国国家队。
 
  那时,球技不断增长的林志刚与江嘉良和陈龙灿等国手狭路相逢,均尝胜绩。对于林志刚而言,他有一个至今无人能够运用的秘诀:左右手换拍进攻。“打乒乓球,正手进攻比反手进攻威力大,我左手擅长,右手也能打,用右手进行正手进攻就会比左手反手进攻的威胁大得多,这种随机变换也会让对手感到非常不适应。左手的正反手加上右手的正手变换进攻,人们常说我好像是有三只手在打球。”林志刚在乒坛的这项记录至今无人能破,那时候的他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神童”。
  无缘奥运的毕生遗憾
 
  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是乒乓球运动在奥运项目上的“处子秀”。那时的林志刚由于年龄小的原因未能参加奥运会,殊不知这将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1990年,参加完卡塔尔公开赛的林志刚和师兄准备回国,途经阿联酋的沙加转机,在开往机场的高速路上,由于前方两条线的两辆大型货车的错误行驶造成了林志刚所乘汽车边上小轿车的视线盲区,紧急刹车之下使得高速行驶的汽车造成严重的追尾事故,也让坐在后排的林志刚造成了严重的脑震荡,幸而没有生命危险。
 
  这场严重的事故之后,林志刚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疗。然而后遗症始终困扰着他,一从事剧烈运动,就会不定期的头痛,对他的训练和生活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无奈之下,林志刚边治疗边恢复用了两年,这也让他错过了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和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
 
  接连错过两届奥运会,遗憾的心情可想而知。可球还是要打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的。1992年以后,林志刚复出。经过一度的恢复和刻苦练习,林志刚一鼓作气拿下了全国和亚洲冠军。1994年,作风顽强、不愿服输的他,代表中国国家队出战世界杯团体赛,拿到了当时中国乒乓球队在低谷期第一个分量十足的世界杯团体冠军。而错过两届奥运的遗憾令他始终无法忘记,这也对他日后致力于申奥等事业埋下了种子。
  幸福的一家人
  常驻欧洲为申奥助力
 
  林志刚打球的年代,正是中国乒乓球的低谷期,那时,在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等人的强势冲击下,中国队接连丢掉了男子团体、单打等冠军。国球的优势地位不保,中国的乒乓球必须做到知己知彼,才能重新在世界上站稳脚跟。
 
  拿到世界冠军后,英语水平出众的林志刚被国家队外派到欧洲的俱乐部参加联赛,一是加深国与国之间的乒乓球交流,二是了解欧洲各国的乒乓球训练体系与技战术打法。三是学习国外体育管理的经验。就这样,林志刚辗转各国俱乐部,在训练比赛中还要不断学习,为了方便与教练和队员进行交流,更深层次的了解他们的风格特点,林志刚克服困难自学语言。其中,他在法国待了10年之久,待到回国之时,他已经成为了通晓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瑞典语的“语言专家”。
 
  林志刚怀着为国奉献的热情,同时也想弥补未能参加奥运的缺憾,他在回国之前就投入到了申奥工作中。借助在国外比赛与外国球员乃至政府部门结下的深厚友谊,以及语言上的优势,林志刚搞起了“体育外交”,致力于让更多的外国运动员在奥组委的运动员委员会上为中国申奥的成功投下宝贵的一票。为此,他还在国外攻读了体育工商管理学,强化自身业务水平。2001年,林志刚和他的夫人邓亚萍同在奥组委参加申奥工作,那时的他频繁的往返于欧洲和国内,在打球的同时,为了祖国的奥运事业多方奔走。
 
  从万众期盼到梦想成真,中国人终于在2008年举行了自己的奥运会。万家欢喜、举国欢腾的背后,是林志刚等人孜孜不倦的奔走和付出,也让林志刚在“奥运会”这个字眼上找到了平衡。北京奥运会期间,林志刚在丰台体育中心任副主任,继续着他的奥运事业。奥运会结束后,林志刚也暂时告别了他热爱的体育事业,带着为更多人服务的梦想,在2009年9月,调入北京燃气集团任工会副主席。
 
  为保障职工权益奋斗
 
  来到燃气集团,林志刚工作面临的最大难点就是专业领域的跨越。“以前从事体育事业,现在接触工会工作,对该领域的扫盲是首要和必要的。”林志刚负责的工会工作以职工生活为主,没有丰富的经验,就要脚踏实地的去了解和实践。为此,林志刚来到各个基层单位,进行了深入的摸底调查,进而了解和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在实际工作中,细心的林志刚发现,互助保障计划和企业职工的帮扶时间段是“错位”的——互助保障计划是即时的,帮扶工作是季度性的。比如,职工突发大病或意外造成临时困难后,从上报到理赔的时间段与对职工帮扶的时间段是不吻合的,容易造成工作误差。
 
  为此,他查阅了相关政策及各种资料,请教了专业人士,经过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使二者的时间段达到吻合,也使得燃气集团的互助保障计划与帮扶工作形成了联动机制。此外,在北京市总工会开展的互助保障工作中,燃气集团百分之百参加了投保,林志刚结合燃气职工工作特点和需求,还增加申请了具有燃气特色的电动自行车第三者险和女职工生育险等,进而使职工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在职工文体活动上,林志刚为了让更多的职工能够增强体质、健康工作、增加生活乐趣,成立了集团的两级文体协会。目前,集团设有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摄影、京剧6个单项协会,未来还会成立其他协会,争取扩大职工参与面,让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完善送温暖长效机制的工作中,林志刚尤其加大了力度,以坚持“关心服务职工、工作重心下移”的原则,开展“两节”送温暖、暑期送清凉、保冬供送温暖、日常送关爱等活动。2016年,共慰问班组83个,慰问职工1500人次,为一线职工送去小药箱、防寒服等慰问品;对近200名患大病职工、劳动模范、离退休干部、女职工进行了慰问。同时,每年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对全员职工发放防寒工作用品。为了能够使慰问工作更全面的覆盖整个集团,林志刚还创造了集日常慰问、即时慰问、全员慰问于一体的多元化慰问模式。

参加单位的文体活动
  对工会工作的不断创新
 
  通过扎根基层和不断学习,林志刚对中国工会工作的特色提高了认识,在工作中不断创新。2014年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工会工作需求建立的“数字工会”,便是最生动的写照。
 
  “数字工会”从摸底调查到方案形成历时半年,“数字工会”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包含日常系统管理、电子图书馆、门户网站和职工福利待遇等四个主要方面,十分高效率的使燃气集团“维护”和“服务”的理念付诸实践,即维护企业、职工权益,和所有对企业、职工有利有益的事情服务到位。“数字工会”在北京市企业工会里处于领先行列,使燃气集团荣获“第四届科技和信息化创新大会优秀信息化项目奖”,林志刚也荣获“第三十届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对此,林志刚深有感触。“世界冠军和工会工作的管理其实是有相通地方的,这就需要我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养;及时了解中央和北京市的相关文件精神,并结合企业实际、职工需求贯彻落实;同时,要勇于创新,为企业和职工时刻做好维护和服务工作。”
 
  现在的林志刚,业余时间会打打羽毛球、走路、骑车、登山,他自己的孩子也在练习乒乓球,“我想让我的孩子和我一样,从小学会自我管理,发现自己的长处,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曾经领奖台上的灿烂容颜,现在扎根职工之间,为他们谋求权益的方方面面。对他而言,工会工作想要做好,和世界冠军一样不易,必须用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对待,用谦卑的态度和踏实的作风进行各项专业的学习。对于这位世界冠军来说,在工会工作上,他是一名永远保持年轻斗志的战士与公仆。
 
  【记者手记】
 
  采访林志刚,时间经历了多次调整。预约好的时间总会被他一项项“必须抓紧办”的工作而改期。对于现在的他而言,工会工作犹如当年的乒乓球训练一样,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放松。
 
  听林志刚讲述当年刻苦训练的故事,犹如身临其境,无不感慨中华健儿为了祖国荣誉不懈努力的宝贵精神,让我受益匪浅,并决心像他一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和水平。
 
  作为一名工会干部,林志刚将一名前乒乓球世界冠军的优点充分发挥,他平易近人、谈吐风趣、讲话做事情认真有条理,在对待工作时有耐心、有爱心、有恒心,时刻关注着燃气职工的生活和权益。在世界冠军和工会副主席的两条轨迹间,在某种意义上,林主席实现了在人生道路不同阶段的双赢。
 
  本报实习记者 赵思远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