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腐乳科普馆里上非遗课

2018-05-17 作者:□本报记者 周美玉/文 周世杰/摄


 
  磨豆制浆、点浆压榨、360度全息影像前看腐乳制作……第42个“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昨天,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柳明校区124名小学生走进北京市腐乳科普馆。
  “王致和组画真实地表现这家300多年老字号的起伏跌宕,描绘了他们用顽强拼搏的毅力做起‘国家级非遗’的故事。”王致和画作者、北京京味画家杨信手指墙上的画,率先讲起老字号的故事。“原来王致和还有这么多故事。”学生们听完十幅画的故事后,鼓起小手喝彩。
  360度的全息影像屏,一分钟全面展示王致和腐乳制作流程:制浆、制坯、前期发酵、后期发酵等工序。“那是什么?”长着白绒毛的一块块豆坯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这是腐乳白坯前期发酵后所长出的菌丝。”研发品控中心部长翟永岭详细讲解了腐乳的后期发酵过程。
  听完讲解后,孩子们俩人一组,仨人一伙,开始做腐乳。女生负责放黄豆,男生用手推石磨;他们一起向煮熟的豆浆中倒入卤水,很快形成豆腐脑。再挤出水分,豆腐脑就变成了豆腐。
  当天,科普馆“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课程实践基地”挂牌,成为首师大附小柳明校区学校校外实践基地。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柳明校区负责人孟祥兰说,将会把老字号非遗文化的学习,正式纳入到学生的课程之中,传承传统文化。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