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北京人留住乡愁——京城乡情村史探询记
2018-07-20 来源:劳动午报
“走遍了世界名城,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北京城,在北京人心目中,有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北京人之所以深深地眷恋北京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北京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一村一舍,皆有来历;一草一木,关乎民风。为了给北京人留下永久的牵念,近年来,北京的一些乡村开始进行系统的乡情村史整理收集,产生了一批系统记录“乡愁”的文化名村。劳动午报记者近日深入这些乡村,探询北京文化的老根儿,倾听乡亲们诉说他们的源和本——
朝阳区半壁店村乡情村史陈列室
展品+活动 展示古村风貌
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依通惠河畔,现在位于高碑店乡西南。辖区总面积3.63平方公里,下辖五个自然村,户籍人口2708户,5320人。今年5月,半壁店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建成并向公众免费开放,让走进来的人们了解到了村中的历史、发展和风貌。
7月9日,记者来到半壁店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参观。这间设置在地下空间的陈列室,内容包括千年古村、复兴之路、未来更美好三个部分。和其他村史馆不同,半壁店村乡情村史陈列室有着自己的特色。
在这间陈列室中,不仅能够看到包括马车、脚踏风琴、放映机等老物件,全息投影这样的高科技也被应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搭建的一些仿真场景更让参观者能够穿越时空,了解村中过去的人和事。一座写着德寿堂的小楼便是其中代表之一。
说到德寿堂,有些人或许很耳熟。但是很少有人会知道,这间落户在珠市口西大街的药铺,居然还和半壁店有着不解的缘分。“德寿堂药铺是半壁店人康伯卿创办的,他是我们村有名的一位商人。”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乡情村史陈列室馆长方春玲介绍道,“在筹备建设村史馆的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关于这个村过往的历史资料。有些村民就提到了康伯卿和德寿堂的故事。”
“采用了这种仿建场景的形式进行讲述,比单纯的展板更加生动,让参观者仿佛一下子穿越时空,走进了古村。”方春玲回忆,为了能够还原这段历史,村史馆工作人员不仅听村民和康伯卿后人介绍相关的故事,还多次来到药铺现在所在的位置实地考察,以保证复原效果更逼真。“在仿真场景的搭建过程中,也经过多次修改。”
不仅将图片和仿真场景搬到村史馆中,村史馆的工作人员还会通过一些活动,让更多的村民了解历史、感受历史。“今年5月,我们又来到德寿堂药铺。和药铺的工作人员一起商量后组织了一个活动,叫做‘德寿堂回家’。”方春玲说,“活动中,药铺的员工带来他们经营的药品给村民展示,介绍德寿堂创建和其中药品背后的故事。我们还请来老中医进行义诊。”
据了解,在陈列室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村民的不少支持和帮助。“我们组织了二十多次座谈会,村中七八十岁的老人来给我们介绍关于村子的小故事。村民还帮助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村民方志新就记录在书里,还通过绘画来展现。”方春玲回忆。
“建馆初期,我们就设立了一个建馆方针。文化立馆、藏品立馆、服务立馆。”朝阳区高碑店乡半壁店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名誉馆长张延平介绍,“筹建过程中,所有的座谈、调研这些记录都有相应的册子。这个馆建设的过程中经历了四次修改和打磨。现在馆内有370件展品。我们的村史馆不是单纯的展览老物件,重点是展示这个村的历史和闪光点。比如,‘德寿堂回家’活动。我们会进一步挖掘村中的历史和亮点。”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
丰台区大瓦窑党史馆
记录京郊第一个 农村党支部的发展
大瓦窑村党史馆坐落于北京市丰台区大瓦窑村305号,已于2017年6月28日正式开馆,到目前为止接待参观96批次,参观人数达5000余人次。党史馆成为展示大瓦窑村党建工作的窗口和对外交往的名片。
记者走进去,整个展馆清新雅致,展馆内共有展板264块,展柜10个,展示说明13000余字,总面积160平米。整个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五个展室,运用大量的图片、文字和新媒体科技等手段,展示了京郊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发展和变迁,成为世人了解和认识大瓦窑的一张名片。
大瓦窑村党支部是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由京郊第一位共产党员张永祥牵头建立。在展馆参观时,丰台卢沟桥乡大瓦窑村党总支委员、工会主席刘学向记者讲述了大瓦窑党史馆的故事。
原来1921年,共产党成立之初,邓仲夏受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委派,来到丰台五里店、大瓦窑等地散发马列主义小册子,宣传革命活动,张永祥受此影响,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并于1924年经乐天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员。自此,在这里播下了红色的火种,不断蔓延开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发生,标志着抗战的全面爆发,大瓦窑成为抗日前线,当地群众自发配合中国守军,参与斗争。村民赵嘎子、崔老太太在掩护第29军抗击日军时英勇就义,红色文化、革命传统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开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精神依然浸染着这片土地,1958年毛主席视察卢沟桥人民公社来到小屯大队(大瓦窑为小屯总社下属中队),指引着大瓦窑的发展,激励着广大群众不断奋进。
2017年3月初,由卢沟桥乡党委牵头,决定以大瓦窑村“北京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光荣历史为抓手,建设大瓦窑村党史馆。“3月中旬,我村结合现有场地条件,在不动主体结构的情况下将村委会院内的废旧车库改造成为党史馆场地,变废为宝,焕然一新。然后动员群众力量,开展老物件征集活动。”刘学说。
于是4月,大瓦窑村启动了主题为“寻找你和党的故事”老物件征集活动,20余名工作人员开始对村内的585户村民走访摸排,针对村民家中的老物件、老照片等物品进行登记,共有97户村民为党史馆提供了物品信息。
“5月初基本完成了对收集物品的分类、筛选工作,最终筛选出符合条件的80件实物、17张照片,再次入户与村民签订展示协议,并颁发证书等奖励。同时在乡党委及人大教育基地的支持下,由人民大学博士、大学生村官组成的采访队伍以入户、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针对老党员、老干部开展口述村史的采访工作,完善展板内容,最终推动党史馆于6月底正式开馆。”
“通过参观大瓦窑村第一个党支部,看到革命前辈们留下的光荣事迹,能够更加坚定政治理想信念,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工作当中。”来参观的人员感慨道。
□本报记者 余翠平
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村史陈列馆
从村史馆到体验园 “过去的故事”带火民俗游
“过来看,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土炕,这是妈妈小时候见过的缝纫机。”周六下午,在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村史陈列馆里,在老式农具、织布机、老磨盘等难得一见的老物件前,很多父母不禁对孩子们讲起过去的故事。
这个陈列3000多件“古董”的时光长廊,被列为中小学生实践基地,加上同时配建的民俗文化体验园,立体生动的民俗大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永乐年间有一座超化寺,因香火旺盛,信众慷慨布施,逐渐有人在寺庙周边定居,最终形成村落,取名九元里。后因潮白河流经村南,九元里改名为河北村。如今,河北村坐落于顺义区的南彩镇,曾经的香火寺庙变成了环境美、生活美、人文美的北京最美乡村。
“河北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世世代代的民俗文化是村里的宝贵财富。”河北村工会联合会主席陶树林介绍,随着农民进城,一些农耕器具正慢慢散落,文化正逐步流失,为了保留和传承村里的文化传统,2014年,河北村建成乡情村史陈列室。
当时,经过村支部的积极倡导,老书记带头捐赠,举全村之力,村史馆捐赠成为村里当时一件大事,家家户户踊跃捐物,有的家里没有的还从远方亲戚家找……就这样,你一件,我一张,集中到一块,仅仅一个多月就把陈列馆摆的满满当当。
“很多东西不一定值钱,但是饱含了村民的一份感情。”这里每个老物件都用标签注上了捐赠者的姓名,有的老物件祖祖辈辈传了上百年。50多岁的刘婶子是河北村村民,她捐赠了家里的一面老式的小镜子,虽然镜面照不清楚了,镜子的红边和后面镶嵌的小鸟图案立体生动,看上去非常精巧。她说,这面镜子是她的嫁妆,一直精心保存,听说建村史馆就和其他几个物件一起捐了,在她看来,这是很好的怀旧方式。她几乎每天都要去陈列馆转转,一进去,仿佛就穿越到了过去的光景。
村史馆分为崇德向善、峥嵘岁月、党建引领、移风易俗、前程似锦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崇德向善展示的是村落最早建设由来以及超化寺遗留的物件,有一个斑驳的石经幢已经保留了460多年;峥嵘岁月、党建引领、移风易俗三个为主体部分,峥嵘岁月复原的是解放初期河北村普通农家小院的农耕生活,展示的物件有耕犁、锄头、鼓风机、藤条筐、小推车等农业器具,党建引领复原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展示的物件有大喇叭、广播台、粮票、旧报纸、自行车、小黑白电视机等,移风易俗复原的是北方农村婚丧嫁娶、宴请酒席等风俗变迁。
“面塑用糯米粉、面粉和鸡蛋清作为主材料,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有难度。”在河北村村史馆一边,面人张第五代传人张会兵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以村史馆为主体,早在2014年河北村就同时配建了民俗文化体验园,成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逢春秋,众多中小学生会来这里体验,不仅可以看到过去的老物件,还能亲手推磨、犁地,还能跟大师学习面塑、剪纸、捏糖人、葫芦绘画等传统手工艺术。
“乡情村史陈列室,不仅要有丰富的展品留住历史,还要有活力,不仅能看,还要能玩,提高人气,把文化搞活。”陶树林介绍,河北村民俗园占地近千亩,建有农耕体验区、手工活动室、科普馆、娱乐拓展区等,真正让孩子们通过参观并亲自动手感受过去农村的民俗文化。
参观完村史馆,再逛逛民俗园,自民俗园开园以来,人气颇高,再加上定期举办春节庙会、清明民俗节等民俗活动,最高时日人流量达到6万余人,平均每天上万游客,其中大部分是家长带孩子来民俗体验。
□本报记者 张江艳 文/摄
昌平区流村镇漆园村史馆
乾隆御赐八面鼓 传统龙鼓文化闻名遐迩
“出百望北四十里,西折斜入南谷,有聚焉,是名漆园。”这是清代著名学者孙成泽所著《天府广记》中的记载。漆园村拥有600余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村史博物馆的设立,有助于传承和保护历史文化,让更多的村民记住乡愁。
漆园村史馆建成的时间不长,于去年年底建成并开放。展馆面积200多平方米, 走进村史馆,展板文字内容丰富,包括序言、村庄溯源、红色文化、历史古迹、村容村貌、乡村旅游、特色物产、历史沿革、领导关怀九个板块,讲述了漆园的发展历程。
在展品中,三面牛皮鼓非常引人瞩目。鼓直径达80余厘米,高40余厘米,鼓帮上刻着金龙。虽然年代久远,油漆有些剥落,但仍然可以清晰辨认出是一幅“二龙戏珠”图案。据村支部书记刘建民介绍,这三面鼓是清代乾隆年间御赐的。“当时御赐有八龙幡一顶,象征顶天立地。龙鼓六面,象征六六大顺。”漆园村民世代相传,精心保管,但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文物还是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留传下来三面龙鼓中只有一面是完好的。
漆园龙鼓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今年80岁的朱福林从八九岁开始学习打鼓,是漆园龙鼓第七代传承人。朱福林老人教了很多徒弟打龙鼓。“龙鼓之乡,主要是传给乡里人。”老人说,选传承人的标准,品行是主要的,教的时候还要没有私心杂念,一心就是要想把鼓教好才行。为了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朱福林靠记忆整理了鼓谱,丰富多种打法,并无偿印发给村里人和幼儿园、学校,让这门乾隆年间传下来的传统龙鼓文化流传至今。现在,凡是区里、镇里有大型活动,漆园龙鼓都会亮相。
在铭记历史的板块,记载着抗日名录,共有42个人的名字。在京西抗日根据地,漆园村有四十多名青年参军参战。其中有参加百团大战的,有参加延安保卫战的,还有地下交通员冒死为党组织传递情报的……这些抗日英雄的名字都是李金满带领三名同志一家家走访、查阅资料得来的。李金满是漆园村村史博物馆展出素材的主要整理者之一,他从1990年开始在村里负责文化建设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为漆园村修村史村志。2017年,昌平区里统一组织修缮村史博物馆,他义务提供了自己整理的相关材料,包括村的来历、文化底蕴、村里的名人、铭志等。为了搜集包括抗日名录在内的资料,李金满还委托了朋友去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查阅资料、印证,保证村史内容的真实和可靠性。
村史馆开放后,村民过来参观,在抗日名录里看到了自己熟悉的名字,或是自己的爷爷、或是叔叔、或是弟弟,或是自己认识的人。“很骄傲,很自豪。”村民们都说:“另外也是对前辈寄托哀思和缅怀的一种形式。”
“咱们漆园的村史博物馆既要突出村庄的历史变迁,展现农耕民俗文化,也要挖掘红色经典,真实、客观地反映村庄发展的历史脉络,彰显地方特色。村史博物馆的建立,能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弘扬红色文化,让更多村民牢记过去、珍惜今日。”刘建民表示。
□本报记者 周美玉
密云区古北口镇河西村乡情村史陈列室
“百家姓村”的乡情记忆
行车100多公里,记者来到密云区古北口镇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河西村,由于全村500多户,共计1700余人口中,包含了136个姓氏,河西村被誉为“百家姓村”。记者在村子里,见到了拥有较多历史记忆的“老支书”——张玉山,听他娓娓道来,这个“百家姓村”流传至今的集体记忆。
69岁的张玉山带记者走进了位于村委会对面的河西村乡情村史陈列室,一面墙上的“百家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宗、谷、郑、纪、侯……”村子里真的有这么多姓氏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张玉山笑着说,“比墙上这124个还多呢,如今村子里人口的姓氏已经达到了136个了。”而有趣的是,即便是同是一个姓氏的人,也未必来自同一个地区。张玉山说,他虽是土生土长的河西村人,但往上数四到五代人,实际上是从京郊顺义做生意搬迁至此的,跟村里原有的张姓,并非同根。
与丰富姓氏相似的,还有河西村独特的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现状,据统计,目前河西村村民中包含着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苗族、朝鲜族、裕固族等多个民族。张玉山说,“几百年来,这些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生活在一起,虽然保持着各自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但却彼此和睦相处,这也形成了河西村善良、淳朴、包容的民风。”
对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姓氏,经过翻阅历史资料和祖辈口口相传的记忆,张玉山也总结出了不少其中原委。“我们河西村旧时被称为‘柳林营’,据说是因为河边的柳树和常年驻扎兵营而得名。”张玉山说,密云古北口镇是边关要塞,是历代驻守边关营盘的所在地。史料记载,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在古北口地区修建了长城,这里就成军事重镇了。
“修筑长城的工人,守卫边关的将领都有可能在这里停留或扎根。”据说,特别是在清康熙年间,从甘肃、青海一带来了一位总兵马进良,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后来他所带的士兵就世代留了下来。再加上,做生意、开商号和外嫁过来的,几百年来陆陆续续从全国各地迁移至河西村扎根的人,越来越多,姓氏也就越来越丰富。
“姓氏的丰富是伴随着古北口镇政治、军事、经历等历史发展地位的不断提升而来。”张玉山告诉记者,“辉煌的时候,河西村还设立了九门提督府这样高级别的军事衙门,就位于现在的古北口镇中心小学的位置。”
说道“九门提督府”,张玉山指着展览中一张石狮子的照片告诉记者,“这地石狮子简直经历了河西村的近代史。”
据了解,照片中的石狮子原始九门提督府门前的石狮子,建府之日就伫立在那里了。它曾经亲眼见证河西村内兵将行军、百业兴盛的繁华景象。而到了1921年,荒废黯淡的衙门在失去原有风采后,被一名晚清都督出资修建成了学校,从此,这对石狮子守护的便是这一方莘莘学子。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对石狮子曾两次被深埋地下,村里的古建筑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被翻建成了新的民宅。”张玉山说,史料有记载,河西村曾有马家大院、杨家大院、孟家大院等多处古朴院落,如今,他们也同那九门提督府一样“变了身”。而没有变的,仅剩这对终见天日的石狮子,依旧伫立在古北口镇中心小学内的角落里,听着朗朗读书声,数着岁月的痕迹。
走出村落,背靠的卧虎山长城依旧巍峨挺立,焕发着别样的风采;在民俗旅游业的带动下,这个古村落也在冉冉升起新的朝气,那随历史长河慢慢逝去的记忆,被尘封在陈列室和老人的心里,不知道再过几十年,谁还能记起古北口中心小学内那对石狮子背后的故事,还有谁心系这“百家姓”背后的曲折历史和情怀。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大兴区礼贤镇王庄村村史馆
记述乡土风貌 续接耕织情缘
“结婚证 解放初 曾见证 璧连珠;尺对尺 斤对斤 粮与布 两票分; 一宝贝 叫瞎掰 拆了合 合了拆……”大兴区礼贤镇,有个被森林环抱的美丽乡村——王庄村。这个注重人文历史传承保护的小村庄,举全村之力筹建了自己的“村史馆”,记述乡土风貌,续接耕织情缘,留住乡愁。
礼贤镇退休干部郑俊华,目前负责撰写编修礼贤镇部分村村史,耗费半年时间,十八万字的王庄村村史详细道出了王庄村的前世今生。郑俊华介绍,王庄村的人文历史藏也藏不住,从村庄布局上就能够显现。王庄村是明初移民,之后建宅立村,已有200多年历史。整个村子横竖19条街巷路,不仅以“孝”字冠名,而且其街道还自然形成了南北向的18个“王”字,王字街、孝字路,布局严谨,整齐划一,扣合村名,独一无二,形成了王庄村独特的“文化符号”。
民国年间,曾出了梨园秀士格秀海,纵横舞台德艺双馨,还带出了名冠梨园的高徒陈少舫;解放战争中,出了革命烈士赵殿臣和战斗英雄赵维新,在新村建设中,出了技高一筹名震一方的瓦木工大工匠;在从政仕途中,出了一届届勤政务实,公正清廉的支部班子和一个个优秀的处局级领导干部。
村史馆的筹建过程,郑俊华最为清楚。2017年夏初5月中旬,村两委向居住在村内外的王庄人氏,发起了老物件“义捐”倡议。在不足1周时间里,收到村民们的捐献600余件。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村史馆”就揭牌了!
“村史馆”坐落在王庄村正街北侧的一处民房里,占地2套农家院,约700余平米。目前陈列物品达到了700余件,每一件物品都标着捐赠者的名字。
王克玲是王庄村的本村姑娘,村史馆红色墙柜上摆放的一张解放之初的结婚证就是她捐赠的。“这是我母亲和父亲当年的结婚证,被父亲视为宝贝,一直锁在柜子里,儿女们很少见到,村里倡议捐赠老物件,老父亲才舍得拿出来。”王克玲告诉记者,母亲和父亲一生恩爱,这也是父亲比较珍重这一纸婚书的原因,起初老爷子不舍得捐出去,后来觉得建村史馆是好事,村里为老百姓建了一个能回忆过去的地方,还能教育孩子,就决定捐了。
随着这张结婚证,王克玲家还捐出了一个熨衣服的“烙铁”,父亲母亲结婚时的盘子。“盘子都两半儿了,当年还找人给钜上了。”王克玲说,老两口一辈子日子过得特别仔细,要不好多东西也留不到现在,留给儿女的也是父母恩爱、勤俭持家的好家风。
走进村史馆的另一间陈列室,进屋上炕,一把木质小板凳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看介绍这可不是普通的小板凳,它的名字叫——鲁班凳。嫁到王庄村40多年的董义侠捐赠的这把鲁班凳。有意思的是,捐赠那天,这把小木凳引来众人围观,董义侠才知道它的名字。“打我进门儿就有这个玩意,而且也已经挺旧的了,一直在抽屉里放着,也没有人用过。听我公公说,是孩子太爷留下来的。”
这个被遗忘的小木凳本来被董义侠收拾破烂儿的时候扔过一次,扔了好几天她纳过闷来又给捡回来了,“我心想,这玩意儿下一辈儿的孩子们都没见过,还是捡回来留着吧。”没想到,村里建村史馆,董义侠家的这个重新捡回来的老物件找到了新的归宿,派上了新用场,成了村史馆的亮点物件,好多人都没见过,甚至村里好多老人都叫不上名字。“现在我知道了,它叫鲁班凳,老人儿们管它叫‘瞎掰’,它是一整块木头做出来的,能合能分,放平了,当枕头,支起来当板凳,古时候当木匠只有会做鲁班凳才能出徒。”
村史馆里陈列的大量农耕工具中,还有董义侠捐的镰刀、篓子,“都是干活人,这些工具都用过,现在生活好了,这些都用不上了,摆在村史馆,留给孩子们都看看,忆苦思甜,留住乡愁。” 董义侠说。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