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北京文博圈里的义工
2018-03-09 来源:劳动午报
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城市文脉的渊源之深,在世界各大城市中都是罕见的。但城市文脉要得以延续,就得靠忠实的守护者。在北京的文博圈里,活跃着一群特殊的义工,他们都是外行出身,搞文保不是他们的专长,但他们志愿投身文保事业,恪守职责而不取分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让北京的文脉延续下去!”这群特殊的职工各自有怎样的所思所想,本报记者近日对他们进行了贴身采访——
刘凤存(文物保护巡查志愿者)
用志愿服务 守护城市记忆
“我从小对文物古迹有朴素的感情,就是这种感情激发了我,让我退休后开始从事文保工作。”今年61岁的刘凤存是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文保志愿服务总队文保办公室主任,负责巡视文保单位,及文保志愿者的登记、培训等工作。
刘凤存从小就住在先农坛旁边,小学、初中、高中都在育才学校就读,可以说他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学校当时一召集大家开会,就是在这个大殿里。”刘凤存带着记者走进了先农坛的太岁殿,说正是因为在具有古代建筑风貌的皇家祭祀场所里就学,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55岁那年,刘凤存办理了退休手续后,开始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第二年便加入了北京市慈善义工联合会文保志愿服务总队。志愿者可以自己认领日常巡查的文物景点,于是他选择了自己最为熟悉、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劝业场。
“如今,劝业场已经改名叫北京坊了。按要求我每个月至少要去一次,看看消防器材是否齐备,有没有火险隐患,有没有文物坍塌、损毁的情况,如果发现问题要立即上报到文物局。”刘凤存对自己的志愿工作流程十分了解。
刘凤存说,作为志愿者的日常巡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查火灾隐患,因此他每次都会认真的打开消防器材箱,拿出里边的灭火器检查有效期。
古建筑里都不允许吸烟,他也会查看禁烟的标识是否悬挂。消防通道也是重点巡查内容,尤其是节假日期间,或者有活动的时候,来的游客比较多,他总会多留心消防通道是否顺畅。除了防火外,他也会细细查看文物建筑是否有被人为破坏、刻画的痕迹。“除了文物的安全,还有人的安全,对游客来说这里是文物景点,保护人的安全也是很重要的。”刘凤存说,就像开汽车,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提示牌,文物景点内也有各种提示牌,有的游客看不懂,他就会向游客解释清楚。
作为志愿者,在巡查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方及时改进的时候,刘凤存说这就是他和同事们感受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时刻。
虽然毕业后一直在劝业场工作,后来的几家单位也没有跟文物保护工作相关的,但刘凤存的大学是在人大二分校读的历史档案系,学习的课程里不仅有历史,还会讲到古代建筑。“我的专业还是跟文物沾边的。”刘凤存爽朗地笑着说。
除了参加文保志愿服务总队外,他还主动报名了于谦祠的志愿者讲解员工作。“这个就需要对明朝历史有了解,不然就容易断片,或者解答不上来别人提的问题。”
刘凤存所在文保办公室志愿者最多的时候有30多人,长期坚持下来的现在有20多人。刘凤存的父母从小就教育他说:人不能枉来一遭,不要虚度一生,要做对国家、对集体有贡献的事情。“正是因为受到这种教育,坚持对我来说非常容易,可以说直到我不能动为止,我都会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文/摄
张燕萍(孔庙国子监志愿讲解员)
文物讲解 是件美妙的事儿
张燕萍原来是一位数学老师。从数学老师到文博圈的志愿讲解员,张燕萍说:“跨度还是挺大的,我原来是理科生啊!”
“国子监辟雍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正月十五,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内,几十位游客围绕着张燕萍,听她将文博历史娓娓道来。张燕萍从2014年就开始做义工,最初是山区教学,到河北山区助学;到了2016年,她加入到康复中心陪伴心智障碍孩子的义工队伍中;成为孔庙国子监志愿讲解员,是2017年7月。
“2017年开义工交流会,在孔庙,当时就挺喜欢这里的氛围,知道博物馆招志愿讲解员,特别想参加。”与之前做义工不同,文博讲解志愿者,并不是张燕萍的特长,她为此下了苦功夫。
“当时,国子监的老师把考试材料发下来,三页六面纸,密密麻麻的字,一开始记得确实有点费劲。”张燕萍说,几十年不考试不背书,真的不像学生时代背东西那么顺畅。但是自己喜欢这个,所以愿意拿出时间来学习,多看多记。她还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帮助加强记忆。家人在的时候,她把家人当听众,强化记忆。
不过,第一次考试,张燕萍并没有通过。那是面对国子监的老师,一对一讲解,张燕萍特别紧张,她知道,稍微有一点儿错误,老师立马就能发现。讲解和自己往常讲数学课不一样,讲课可以发挥,可以展开,可以每人一个解题方法。但是讲解,必须一字一句按照讲解词,不能随意发挥。因为一个发挥,可能就讲错了历史。那次考试,最后变成了老师对张燕萍的单独辅导,张燕萍干脆心一横,把自己心里的问题全抛出来,老师领着她,从头到尾讲了一遍。
“我都能感觉到老师想我这个人不会再来了。”但是老师想错了,张燕萍回家又继续背,有空时就自己跑到国子监实地走一圈,拿着讲稿边走边练。“这是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走过几遍后,就明白了。也幸亏孔庙国子监不是特别大,要是故宫就麻烦啦。”张燕萍开着玩笑。
考试通过,张燕萍立刻上岗了。9月古建院落中的蚊子,叮得人难受,即使全身喷满防蚊水,依然被叮得满腿大包。张燕萍忍着痒也会把全程讲完。讲解中,经常会有听众提问,内容也与孔庙国子监关系不大。这时,张燕萍就把问题记下来,回来向老师请教,历史知识也慢慢丰富起来。
现在,面对五六十名听众,张燕萍也能从容讲解。这个春节,从初一到十五,她值了四天班,坚持为游人讲解。“春节期间不光外地游客,北京游客也特别多,从雍和宫出来就到国子监,给大家讲讲文博知识,好多人给你鼓掌,跟你说谢谢,这么美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张燕萍说。
□本报记者 边磊 文/摄
黄玉庆(文物保护巡查义工)
为文物保护甘当“腿”和“眼”
在北京,有1500多名持证的文物保护巡查义工,为北京的文物巡查工作充当着“腿”和“眼”的角色。今年56岁的黄玉庆就是其中一位,算是这个圈子里的资深义工。作为北京市第一批文保志愿者,四年来,老黄把这份义工干成了“全职”,搭上了日常很大一部分的精力,“即使不成立文保义工队伍,我也会自发的去保护文物古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我有义务保护北京。”
黄玉庆原本在街道工作,六年前因为父母都病了需要专人照顾就辞了职,两年前母亲去世,现在日常除了主要精力照顾父亲,剩下的时间就留给了文物保护巡查这份义务工作。
文物保护,那就先从身边的文物保护做起。家住朝阳的黄玉庆当初认领的是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朝阳区的小关段,因为离家比较近,他时不常就去巡查一番,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通过文物部门妥善处理,现在在石碑上写字、刻字的现象避免了,文物周边通道不畅通的问题解决了,老黄正用他的行动保护着家门口的文物。
除了负责自己认领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外,黄玉庆还经常去其他地方积极巡查文物现状。每周,老黄都会专门抽出一天的时间去“街拍”,一般要去四五个地方,安排的满满的。这不,老黄又出发了。
头一天,黄玉庆会事先做一个计划,把路线和景点确定下来,也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次,他打算去海淀西八里庄的摩诃庵,然后去玲珑塔,再往西去恩济庄关帝庙。
第一站的摩诃庵的所在地现在是所小学校。据记载,此处原为太监赵政的墓地,赵政集资建此庵,希望有寺僧世代为他烧香。据说修建此庵所用的砖木都是修建故宫剩下的余料,整个建筑相当精美。老黄到了那发现古建保存的还可以,只是周边有大量的违章建筑,围墙里的墙砖很大一部分都裸露出来了,老黄一边做记录,一边把情况都拍摄了下来……
往西去下一站玲珑塔。玲珑塔老黄不止来过一次,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的基本情况老黄张嘴就来:“玲珑塔其实是它的俗称,其实它叫慈寿寺塔,学名永安万寿塔,建成于明万历六年,是万历为母祝寿所建,清光绪年间毁于大火,仅存永安万寿塔、两通石碑和两棵银杏树,如今围绕古塔建起了玲珑公园。”
再往西,第三站是恩济庄关帝庙,位于军队干休所内,老黄需要出示证件才能进入。通过走访巡查,老黄发现目前关帝庙的自然损毁现象比较严重,必要时需要进行修缮了。“回去之后,我会把这三个地点发现的问题通过邮箱上报,会有专门值班老师进行汇总,然后反馈给市文物局。”老黄说。义工巡查与上级部门的沟通渠道非常畅通,义工们发现的问题不但能及时反映上去,而且反馈效率非常高。
有一次,黄玉庆在国子监外发现路边下马碑护栏被汽车撞坏了,便立刻将情况反映上去。才两天,文保单位就给他回电反馈护栏已经修好了。“特别有成就感,通过我们的反映,主管部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我们好像创建了北京文物保护的新机制。”黄玉庆说。
老黄告诉记者,北京市区两级负责文物执法工作的行政人员不足100人,面对大量的建设、开发等多种人为和自然破坏的因素,加之文物较为分散,日常监督管理任务十分繁重。文保志愿者相当于为执法人员增添了“腿”和“眼”。通过对文物信息、照片的上报,帮助执法人员第一时间掌握相关信息,从而及时制止和查处文物违法行为。
如今,老黄已被圈里儿的义工们称作资深的“编外专家”了。为了能鼓励更多人参与文物保护活动,黄玉庆还积极给新的文保志愿者进行文化保护地宣传培训。他经常告诉新义工,工作时要眼观六路,不但要关注文保单位的消防设施、建筑、碑刻、古树、石件等,细节也要注意到,就连地上的烟头多不多也得留意。
随着北京文物保护修缮力度的加大,不是每次去巡查都能发现需要处理的问题。老黄说,不管有没有问题他都会拍些照片记录下来,并发到微信朋友圈,“干了这几年我发现,我们不单要发挥文物巡查的作用,还可以发挥文物保护宣传的作用。通过我们的宣传,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爱护、保护北京的文物,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行列。”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庞世华(文物保护巡查义工)
用镜头挑起保护文物的责任
51岁的庞世华是首钢集团搬迁后,留守北京的一名普通职工。“由于工作节奏不强,我拥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个人时间。”庞世华告诉记者,从2016年起,他几乎利用绝大多数业余时间进行志愿服务工作,而文物保护巡查仅仅是一个方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既要穿梭在文物古迹中间进行巡查,还会走进地铁、走进孤儿院、走进自闭症儿童康复学校等,参与不同形式和领域的志愿服务,全部都是零报酬。
一边翻看自己拍摄的文物照片资料,庞世华一边感慨,“多么精美的历史文物啊。在经受岁月和风雨摧残的同时,还要抵制不文明参观的损害。”自从2017年加入到文物保护巡查义工的队伍后,庞世华跋山涉水走访文物古迹的劲头更足了,对于这些文化瑰宝的热爱之情,也与日俱增。他说,“我用镜头定格文物的历史瞬间,用照片讲述古迹背后的故事,更是用行动倡导更多的人重视和参与文物保护,让这些历史文化传承得更久远一点。”
说起文物保护巡查工作,庞世华变得滔滔不绝,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走访了昌平区30个处文物古迹,数万张文字资料通过他的镜头,展现在世人面前。“每到一处古迹,我们都会用相机记录下文物的实时状态,特别是有损坏或可能发生损坏的文物,我们都会详细记录,反馈给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呼吁进行修缮和保护。”庞世华告诉记者,这看似简单的事情,却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研究和学习文物相关的历史与文化。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很难坚持走下去。
但对爱好摄影和历史文化的庞世华来说,文物巡查不仅仅是一件有乐趣的事,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尊重历史,珍视文物,保护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每一次行动都是有意义的。”庞世华回忆,在昌平区化庄村有一座“龙王庙”。2017年7月,庞世华和同伴在走访巡查过程中发现,龙王庙主殿的大梁歪了。
“我们拍照留档后,立即反馈给文物保护部门,很快就有专业人员进行了考察和修缮。”庞世华笑着说,如今,对于“龙王庙”的修缮还在继续,在不久的将来,它将对外开放给市民,让更多的人来感受那里的历史与文化。
当然,庞世华也告诉记者,文物保护巡查的目标不仅仅锁定在列入文物保护的古迹,很多隐藏在乡村或深山的古迹,都应该值得关注。去年年初,他发现曾经拍照留档的昌平区十三陵镇仙人洞村王爷坟前的石板桥发生了变化。
据历史资料记载,仙人洞村的王爷坟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坟墓最南端是平地三座花岗岩的石桥,往北是条石墁的神道,还有石牌坊、五门六柱十一楼、石狮子、华表、驼龙碑等。可是随着清王朝的灭亡,王爷坟遭到破坏,最终留到现代的仅有三座石板桥,以及散落在村子里破损严重的石墩石板。
“这三座石桥,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桥面被村民堆放杂物,掩映在杂草丛中。”庞世华告诉记者,他曾在2015年就拍下了这座石桥的资料照片。可到了2017年,青石板桥变了样,它们被安装上了汉白玉栏杆,成为村子里的一处景观。庞世华认为,“加装了栏杆的青石板桥像是画蛇添足,对文物非但不是保护,反而是一种损坏,更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于是,庞世华将这座王爷坟前后的对比图,举报给相关文保部门,期待和呼吁有进一步的反馈和处理。
30多处古迹,庞世华不记得去过多少次了,可留下的上万张照片资料却实实在在地记录了他的足迹。开车或步行,翻山或越岭,一路上的辛苦不言而喻。可庞世华说:“我不图名,不图利,参与志愿活动,是为了让自己的时间变得充实且有意义。看着生活正因志愿服务变得更加美好,我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本报记者 王路曼
郭秀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志愿讲解员)
双耳失聪挡不住我干志愿服务
洪亮的声音、矫健的步伐、饱满的情绪……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志愿者队伍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十分抢眼,她就是郭秀芝。
郭秀芝今年已经70岁了,更让人意外的是,她还是一名双耳失聪的残疾人,需要戴着助听器才能与人顺利交流。
她告诉记者,父亲去世那年,她悲伤过度,听力神经受到了损伤。十几天后,她在家人的催促下才到医院看病。医生无奈地告诉她,如果是发病前三天,通过治疗,她的听力还有可能改善,但现在,为时已晚。
“残联给我打电话,让我去领残疾证。我特别接受不了。别人跟我说,有了这个证,去公园都不花钱。可我宁可花钱,也不想残疾啊。”忆起往事,郭秀芝仍难掩伤心。
郭秀芝介绍说,她原来是一家工贸公司的会计。退休后,不少企业还聘用她做账。责任心极强的她每天早出晚归,却并不觉得开心。“那个时候,我女儿已经工作了,而且工作不错。她就问我说,妈,你缺钱么?我说不缺啊。女儿就说,那就做点你喜欢做的事情。我一想,也是啊。”
于是,郭秀芝加入了北京青檬志愿者联盟,开始参与志愿活动。2015年,当她听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招志愿解说员的时候,信心满满的前来应征了。
“我为什么敢来呢?是因为中学毕业的时候,反映大地主刘文彩盘剥农民的展览《收租院》在故宫博物院展览,我曾经在那做过讲解。可是到抗战馆,一拿到讲解词,我就懵了。1.5万字啊,有这么厚。”郭秀芝边比划边说。“炒菜我都能忘了放盐,这么多词得什么时候才能背会啊?”
就这样,郭秀芝开始了刻苦地学习。每天早上和晚上都拿着稿子背。有时躺在被窝里,都在琢磨词。三个月后,她来到抗战纪念馆接受考核。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同一批来应征的年轻人都没有通过,只有她一人留了下来。
郭秀芝现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数不多的长期志愿者之一。大家都亲切的叫她“老太太”。一般情况下,“老太太”每周去馆里两次。赶上重要节日,还会增加服务时间。今年春节,7天假期,她有4天都在馆里做志愿服务。
据统计,去年一年郭秀芝在馆内共讲解了近600场。也许是讲的多了,她已经摸索出了自己的讲解风格。她会在讲解中穿插抗战历史小故事,还会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尤其是讲解抗日英雄牺牲的故事,她极富感染力的解说,让很多参观者都留下了感动地泪水。
郭秀芝服务过的参观者寄来的感谢信上就写道,“郭奶奶已经七十高龄,还双耳失聪,两个多小时的讲解,这么大的信息量,再加上路程,对于年轻人来说都有一定难度,可郭奶奶的声音一直是那样的洪亮,情绪是那样的高昂,步伐也是那样的稳健。”
今年已经是郭秀芝到抗战馆做志愿解说员的第4个年头了。她透露说,因为年龄大了,而且抗战馆离家较远,每次来都要倒两次车,所以最初,老伴并不支持她。直到有一次她接待了一位来自沈阳的参观者。因为觉得郭秀芝讲得好,对方特意等讲解结束后跟她合影留念,还告诉她自己是中华郭氏家族的负责人。正巧,郭秀芝老伴也姓郭,侄子就在东北,许久联系不上了。没过多久,这位参观者就帮他们找到了侄子。自此,郭秀芝的老伴对她的志愿工作也转变了态度。
这些年,除了在抗战馆当志愿解说员,郭秀芝还在盲文图书馆为盲人服务,在西站为旅客义务指路。她说:“我参加志愿者就是希望能给社会带来一点爱。我觉得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我帮助其他人的生命活出色彩,我自己的生命也得到了升华。”
□本报记者 陈曦
黄红丽(文物保护巡查义工)
做简单而有意义的小事
“妈妈,你竟然去当义工了,好厉害!”当孩子第一次知道黄红丽去当文物保护巡查义工的时候,脱口而出地称赞道。黄红丽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已经不太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心情,不过这一次却对妈妈敞开了心扉,这让黄红丽更加确定,自己做了一件正确且有意义的事情。
黄红丽是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的一名医生,常年的高压工作让她习惯了忙碌的生活方式,这两年,由于岗位调整,工作没那么忙了,可是她自己却丝毫没有闲下来的意思。去年8月前后,她在手机上看到了一则关于保护长城的新闻,文末有一个二维码,她打开之后,仿佛打开了一扇大门,那是文物保护义工协会公众号的链接,浏览之后,她便决定要做一名文保义工。“我本身就对历史文化十分感兴趣,之前每逢休息日,我都会找博物馆去逛一逛,所以,当我得知自己有机会能亲身去保护那些历史文物的时候,特别激动。”
办妥手续后,义工协会给她发来了一则长长的义工文保目录,上面是全市在册的需要保护的文物遗址,“协会要求每名义工每月至少要去一次自己认领的文物遗址,我挑选了两个离自己比较近的地方,一个是位于卢沟桥附近的赵登禹将军墓,还有一个是抗战雕塑园碉堡遗址。”
出于医生的职业严谨性,在认领之前,黄红丽还特意跑到这两个地方实地察看了一下。“第一次去不认路,坐错了车,下车后刷了一辆共享单车,蹬着小车走了不少弯路才找到。”她笑着说。
如今,黄红丽对自己负责巡查的这两个文物遗址的位置早已烂熟于心,每个月风雨无阻,必去“打卡”。每次去她先搭乘半个小时的公交车到赵登禹将军墓,之后再坐另一趟公交车到达抗战雕塑公园,两个地方都走完,至少要花半天时间。“由于赵登禹路,赵登禹将军被很多人所熟知,所以他的墓碑并不算太荒凉,常有人在他的墓前放上鲜花。碉堡遗址由于位置有些偏僻,有时周围会有垃圾,这些情况,我们作为义工都会如实拍摄、记录下来,并通过邮件发给义工协会。”黄红丽说,在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简单而有意义的事情,让她感觉充实且快乐。
今年春节前夕,黄红丽通过义工协会的公众号,得知西城区将举办一场盲人联欢会,但是盲人们在上下台、回到座位上喝水休息以及结束后到公交站乘车都需要有人引导。“闲不下来”的黄红丽主动和对方取得联系,并抽出半天的时间来到联欢会彩排现场打下手,“我注意到参加活动的盲人多数都是中老年人,便告诉负责人,我是一名医生,如果他们身体不适需要帮助,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事后,负责人给黄红丽发了一条长长的短信表达感谢,看过之后她感觉十分窝心,“我自己也没做什么,他们却对我如此热情,这让我更加坚定要在做义工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在黄红丽看来,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有意义的小事,那么,当这些小事所传递的正能量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社会正能量。
□本报记者 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