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楼图书馆成古都文化新景点 目前进馆人数达3.5万余人次
2018-03-08 作者:边磊
“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他脸上的精神……”昨天,一走进北京外城东南角楼图书馆,就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史家小学分校的42位6年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品读老舍经典作品《骆驼祥子》。这是角楼图书馆推广全民阅读、输出阅读服务的项目之一,是与史家小学分校文化基地合作落地的首场活动,也是图书馆举办的第153场活动。
角楼图书馆自去年10月28日开馆以来,以其文化底蕴、建筑特色、创新模式,实现了资源聚集和品牌传播的良好势能,这给北京恢复标志性景观、注入文化功能,创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模式,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图书馆运营模式带来了诸多借鉴与启示。
古都地标变“最北京”图书馆
北京外城东南角楼是北京古城地标之一,修建于1553年,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自然坍塌,城墙于1957年后拆除。在东城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东城区文化委实施北京外城东南角楼的复建工程,经多方调研、案例分析、方案比对,将其功能定位于公共图书馆,在传承、保护这个老北京地标性建筑原有风貌的前提下,打造成代表北京历史文化的特色图书馆,并力求发展成名副其实的文化景观和城市名片。
角楼图书馆建筑面积约1160平方米,一层为主题文化活动及展览展示区,主要举办老北京文化主题的展览;二层为图书阅览区,现有地方文献图书7000册、纸质报纸30余种、期刊100余种,同时举办小型读书会等活动;三层为辅助文化活动区。角楼图书馆全周7天开放,为吸引更多中青年读者群体,每周五延长开馆时间至22时,开办“角图夜读”活动,每周开馆时间达70小时。目前进馆人数达35000余人次。
丰富的文化活动惠及大众
除提供基础的阅览服务以外,角楼图书馆围绕北京的物、人、事,从“阅读北京”“聆听北京”“艺术北京”和“品味北京”四大主题出发,面向传统文化爱好者、阅读爱好者、社区居民等人群,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包括讲座、读书会、手作体验、文化沙龙等,直接参与6000余人次,并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效应。
开馆后,“角楼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也同步开设,并保持高频次的更新。另外,角楼运营团队还与书友保持着紧密的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拉近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
创新运营“图书馆+”模式
角楼图书馆不仅定位于公共文化服务中心,还附加了阅读生活体验中心、文化社群交流中心、北京文化传播中心等功能和角色定位,因此,其运营采取的是“图书馆+”的创新模式,在实现传统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和软性服务的基础上,还植入了社群运营、新媒体运营、品牌推广、生活方式体验等诸多新理念、新思维、新做法,围绕老北京文化主题和特色,构建创新性、品牌化、规范化的“图书馆+”运营体系。
角楼图书馆运营工作围绕“1+2+4+5”的思路开展,即引入一套活动运营管理系统、树立两项品牌活动(北京会客厅、非遗52日)、运营四大系列板块(阅读北京、聆听北京、品味北京、艺术北京),以及通过实施用户运营、场地运营、活动运营、内容运营、产品运营五方面的抓手工作,初步建立一套趋渐成熟的品牌运营系统。
社会化运营带来新活力
角楼图书馆由东城区第二图书馆负责管理,采取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地运维工作,由专业团队具体承接日常的品牌及活动运营工作,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改革及公共图书馆社会化运营的一项探索性实践。
角楼图书馆的社会化运营模式,与企业、社团、政府部门等广泛开展合作,形成一个互利共赢的阅读服务生态,通过宏观管理公益化、思维导向平台化、具体运作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更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水平。
未来,角楼图书馆的运营团队还将紧紧围绕特色定位,开展品牌专业化建设与传播工作,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东城区乃至北京市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