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北京的年味儿
2018-02-09 来源:劳动午报
天地星移斗转,京师物华更新。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多年的建都史。所以,北京的年味儿不但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也有深厚纯正的京城文化底蕴。进入新时代,北京的年味儿也在与时俱进,不断的科技化、时尚化和国际化。哪些年文化最能代表北京的味道?哪些过年方式在北京最潮?什么样的春节文化革新样式最能代表新时代的北京?本报记者兵分多路,为您淘 来了“最北京”的年味儿——
庙会:越时尚越有人气儿
涌动的人流,高声的吆喝,热闹的演出,飘香的小吃……庙会,北京过年最具特色的去处。
所谓庙会,有庙才有庙会,庙会的起源绝大部分是源自宗教祭祀,逐渐发展为宗教祭祀、民俗娱乐、商业活动为一体。北京地区的庙会起源于辽代,距今已经有800年的历史,从元末明初开始发展,兴盛于明清两代,后因战火衰败于抗日战争,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陆续恢复发展。龙潭庙会正是在改革开放的大力推动下,由一档文化活动逐渐发展为首都的一个著名文化品牌。
龙潭庙会,创办于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到2018年已经是第35届。35年来,庙会上的时尚元素与潮流文化不断更新。
“35年,年年人多,年年大家还是要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年味儿,也是大家寻找年味儿的一种方式。”龙潭公园党支部书记周海峰说。
说起龙潭庙会的历史,1984年首届龙潭庙会只举办了短短的半天时间,也仅以花会表演的方式呈现,但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与支持。1986年正月初一至初三,原崇文区正式在龙潭公园举办“1986年龙潭春节花会”,后来称为第二届龙潭春节庙会。每天的游客量已达5万。1987年第三届春节龙潭庙会已经小有名气,发展成了全市性的文化活动,并正式推出 “龙潭杯”民间花会大赛,本市的110档和天津的3档花会参与角逐。
从1988年起,每年有上百万中外游客光临龙潭庙会,在之后的数年里,“龙潭杯”花会大赛可谓是享誉全国。也是这年,龙潭庙会商业摊位首次向个体经营者开放,到了1995年龙潭庙会上的商业摊位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这样的转型中,龙潭庙会成为集民俗、体育、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庙会。
今年的庙会,汇集南北各地的非遗手工艺品、风味小吃和精品年货。各类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既有京韵京味的老北京兔爷、北京绒花、北京鸽哨,还有地方特色的庆阳香包、陕西皮影等;精品年货展示喜庆的传统年节文化,天津麻花、山东煎饼、新疆葡萄干、海南椰子,体现了地域风情特色;便宜坊、东来顺、东兴楼、功德林、天兴居、都一处、锦芳、金鼎轩等老字号餐饮和精品名优商户,将为庙会游客提供多种风味小吃。
这些年来,传统的庙会越来越时尚,各种最时尚的元素不断地加了进来。据周海峰介绍,今年龙潭春节文化庙会划分为同心共建、冰雪运动、非遗文化、京津冀特色、文体互动、一带一路、京城文化7大板块,将推出优秀民间花会、笑语欢歌、河北杂技、天津曲艺4项演出80余场次;开设冰雪嘉年华、自媒体庙会随手拍、进门好运等4项互动活动;举办冬奥、一带一路、文明旅游从我做起、画说老北京和老北京春节民俗5项展览展示。
“过年就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人们来到庙会,高挂着的大红灯笼、随风鸣响的风车、欢声笑语的人群,这就有了过年的氛围,感受喜庆与时尚,本身就是年味儿的代表。”周海峰说。
□本报记者 边磊
年画:画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到老北京的年味儿,年画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我国民间艺术之一。“过去,人们过年时都会张贴年画,庙会上也会见到卖年画的摊位。贴张年画、买张年画,也就让年味儿更浓啦。”年过七旬的寇云淑是东城区巧娘工作室理事,从事年画绘画已经10年了。
10年中,寇云淑绘制的年画多达200余张。在创作的过程中,她也感受着这个传统艺术和老北京年味儿的联系。10年前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寇云淑跟随宫廷派风筝传承人吕铁智学习国画。在学习的过程中,她也慢慢接触年画创作。“可以说,越画越喜欢。”
对于年画,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年画娃娃怀抱大鲤鱼的造型。“其实,年画的种类有很多。”寇云淑介绍,“年画包括反映农耕场景的内容,还有吉祥画像、四季景色、人物故事还是戏曲场景有很多种。一般人们过年时都会张贴吉祥画像主题的年画,就像胖娃娃抱鱼这种题材的。”
据了解,小小的一张年画却有着很长的历史。资料显示,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以说,拥有如此厚重历史的年画,来到今天依旧承载着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吉祥期许。怎么才能让年画既传承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让更多的人不感觉到陈旧?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创新。对此,寇云淑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年画的制作方法大致包括人工绘制、木印、水印套色、半印半画、石印、胶印等。而对于套色木版年画来说,起稿是重要的第一步。而在这第一步上,寇云淑也没少下功夫琢磨。“我主要是在画的线条和色彩上做些创新。”
“传统的年画线条比较简单,色彩也不多,多以蓝、红、绿为主。”为了让年画更加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要,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这个充满老北京年味儿的艺术品,寇云淑开始让线条简单的年画变得更为复杂。“ 比如,我画的胖娃娃骑鱼题材的年画。构图元素就有很多种,除去娃娃和鱼,还有柿子、如意、牡丹、荷花等等,将原来的一两种元素,扩充到七八种,让年画的吉祥年味儿更足。”
不仅仅是在线条上做功课,寇云淑还将传统年画的色彩变得更丰富。“我会根据题材的需要,将几种色彩混合。还是以这个胖娃娃骑鱼题材为例,这幅年画差不多有十一二种色彩在其中。”
年画让年味儿更足,在寇云淑看来,绘制年画的同时更要宣传年画,传授年画的绘画方法。“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找寻到老北京的年味儿。”为此,她走进社区免费教人们学习年画的制作方法。“2014年春节刚过,我就在西城区金融街社区教大家画年画。”
“我越来越喜欢年画,这是咱们中国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是过年的一个文化标志。”寇云淑说,她还想让更多的青少年有机会了解年画。“我希望年画可以走进校园,我有机会能够向中小学生们介绍年画,叫他们画年画。让更多的人在年画这个工艺品中,感受老北京的年味儿。”
□本报记者 盛丽
习俗:手机上过年也有趣儿
“小孩小孩你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说起老北京过年的习俗和文化,西城区第二图书馆馆长、宣南文化专家李金龙张口就来了一段童谣。
李金龙介绍,过去,按照传统,只要一进腊月,便进入了过节的序曲。现在,腊八当天,家家户户都要熬粥,可以前,这是一个跟祭祖敬神相关的节令。过去穷苦人多,很多人吃不上饭,于是寺庙里就熬粥舍给穷人。腊八粥使用的食材,要用到许多种的米、豆子,看起来很丰富,实际上也是因为这些都来自很多人家的捐赠。腊八时还要泡腊八醋,等到除夕吃饺子的时候,蒜正好泡得翠绿了,醋也有了辛辣味儿。“就着饺子一吃,那叫一个美。”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用糖瓜祭灶。因为老北京有传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年来的工作,到了年三十夜里再随诸神一起回到人间。人们怕灶王爷上天以后说坏话,所以就用江米和麦芽做成的糖粘住他的嘴,让他上天后不得多言。有对联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年一过,年味儿就更足了。”李金龙说,过去,每到这时候,北京城里的“东四西单鼓楼前”等热闹地方,已经是货摊如云了,卖春联、卖年画、卖水仙、卖杂拌的……凡是过年用的几乎样样都有。各家各户,无论贫富,都在忙活过年的事,扫房子、买年货,做新衣,还要把鸡、鸭、鱼、肉和青菜收拾出来,要发面蒸馒头,做年菜,做年糕,贴对子等等,这些都必须在年三十之前准备好。
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老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这是老风俗老讲究最多的一天。为了点缀年景,体现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从一大早儿,人们便开始梳妆打扮,穿戴得整整齐齐,妇女们还要戴上象征吉祥的绒花和绢花,门前贴上大红的春联,窗玻璃上要贴红窗花,大宅门的人家还要挂大红灯笼。过年,最热闹的地方还是庙会。逛庙会的习俗要追溯到很久以前,庙会上有杂耍的,说相声的,变魔术的……以前的庙会不收门票钱,是没有围墙的艺术。
“其实,过年,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买鞭炮、买空竹、买风筝,还要买好吃的东西。”李金龙神采奕奕地回忆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跟着姥爷去天桥逛庙会,一手拿着风车,一手举着大糖葫芦,还在琉璃厂的旧书摊上买了一套有关秦叔宝的小人书。后来三拐两拐钻进了一个大棚子,里面都是木头的横条凳子,我还小,个子矮,坐着看不见,就跪在上面看,飞神刀、抽大鞭子,都是新奇特的东西。”
李金龙表示,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的很多习俗还有,但是更加注重它的文化味道了。比如,他们的图书馆每到年节会举办书法、剪纸、香包制作、面人制作、传统小吃制作的培训班,面向普通市民,完全免费,现在已经举办了800多场。另外,智能手机的普及,也给春节注入了新的文化活力。
“通过手机上的通讯工具和一些应用,可以拜年、可以写春联、写福字,使用现代化的手段继承这些传统习俗,我觉得挺好。”李金龙说。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兔儿爷:“非遗”已成青少年新宠
1月31日,在位于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双玉南街社区的活动室中热闹非凡,孩子们边和东城区巧娘发展协会秘书长于茜学习制作兔儿爷,边从这个“小家伙”身上感受着老北京的年味儿。
个头不大、长相神气又不失乖巧、姿态各异……说到“兔儿爷”很多人并不感到陌生,春节期间的庙会上也时常见到它的身影。这些“小家伙”有的身穿金色盔甲,有的骑着各种神兽,常常吸引人们的目光。
对于从事兔儿爷制作10年的于茜来说,兔儿爷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小家伙”啦。“兔儿爷是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它最早出现在明末,当时用来祭月使用。”于茜介绍,现在兔儿爷已经成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为什么这个老北京中秋节的节令玩具,如今还会这么受人们的喜爱?为什么不仅仅是在中秋节,在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中人们也常常见到、买到这个艺术品?对此,于茜也给出了答案,她说:“兔儿爷不同的姿态有着不同的吉祥寓意,比如,坐象兔儿爷,因为象与祥谐音,寓意吉祥如意。还有麒麟兔儿爷,因为麒麟吐书的典故而流传,象征着学识广博、学业有成。”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塑彩绘兔儿爷的传承人,80后的于茜对于这个乖巧的“小家伙”几乎是从小就耳濡目染。美术专业科班出身的她,师承鬃人儿传承人白大成,跟随老师学习泥塑彩绘。在制作兔儿爷的过程中,她不仅传承传统的制作方法,更经过自己的思考加以创新。
“很多人总觉着兔儿爷和中秋节有关,其实,兔儿爷和过年也有着渊源。”于茜解释道,“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就是说,中秋节时家中会摆放一个新的兔儿爷,而收起来的旧兔儿爷就是要在过年这一天将它砸碎。辞旧迎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精美的兔儿爷,怎么才能让它得到更好的保存?怎么才能让它既传承着老北京的味道,又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对此,于茜也在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她不断创新坯子和颜料的原材料,用低温陶瓷和石膏代替传统的胶泥,用丙烯代替传统的矿物质颜料。不仅如此,她还在兔儿爷的造型上和色彩上下功夫、求变化。“传统的工艺品也需要注入新的元素,比如,在色彩上现在年轻人很喜欢糖果粉还有草绿色,这些我也会应用到我的作品中。还有不少人想要自己特有的兔儿爷的造型,我会根据他们的需求,私人订制版本。”
除去在原材料和造型上传承和创新兔儿爷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近兔儿爷、了解兔儿爷、喜欢兔儿爷,于茜还在推广兔儿爷上下功夫、做宣传。她在北京市妇联、东城区妇联以及北京巧娘手工艺发展促进会、东城区巧娘工作室发展协会的帮助下,在从事兔儿爷制作的同时,还会去社区、机关单位、学校、养老院这些地方讲课,传授兔儿爷的制作方法、故事和精神。如今,愿意玩兔儿爷的青少年越来越多了。
“我们自己制作和传承还是不够的,还是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小朋友了解、喜欢兔儿爷。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更多孩子感受老北京的文化气息,在更多人的心中播下一个老北京文化的种子,才能让老北京的年味儿不流失。”于茜说。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
灯会:穿行在历史文化的时光隧道中
临近春节,密云区太师屯镇东田各庄村的一些村民就都开始忙活起来,为了春节期间演出“九曲黄河阵灯会”及花会表演做准备。“听老人们说,这是源自山西的祭祖、祈福仪式,经过600多年的演变,到如今,已经成为我们村独有的群众娱乐活动。”活动负责人刘春祥告诉记者。今年的正月初五和正月十五,都可以在村里看到九曲黄河阵的灯会表演。
九曲黄河阵灯会,是古老的“阵法”与民间花会的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以灯代兵的布阵游戏。在刘春祥提供的一张阵图上,记者看到,这是一个36×36米的正方形阵型,共设367个点,形成9个迂回曲折的小方阵,入阵经九曲方能出阵,据说是按周易九宫八卦的方位设置而成。
“这九曲黄河镇的图样也是老人们祖辈传下来的。灯会前,我们会用高粱杆做材料扎点设阵,并在其中特定的位置点燃184盏灯,按照口口相传的习俗开展民俗活动。”刘春祥说。不管是“阵法”还是民间花会表演,都是按照口口相传的形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纪念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
特别是走转穿行九曲黄河阵,当地的村民都相信,顺利穿过九曲黄河阵,来年一定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所以在每年的灯会期间,大批的村民,都会跟着花会表演队伍,一起穿行此阵。
说到民间花会表演,刘春祥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全村有20多档花会表演,不管是走阵还是走街串巷,都非常热闹,但随着传承和演变,今年,共有9档保存完整的花会表演,进行演出。“整个花会表演队伍共计140多人,小到五六岁的孩子,大到七八十的老人,几乎全村的文艺骨干都动员起来了。”刘春祥介绍,花会表演包括高跷、舞狮、太平鼓、十母贤、秧歌等,表演者们利用农闲时间,聚在一起进行排练。
“今年练习高跷的表演者都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他们喜欢挑战新鲜的娱乐活动,虽然传统唱词对于他们来说,有点难,但孩子们非常努力。”刘春祥也负责教孩子踩高跷,将古老的传统唱词和曲调,一并传承下去,就像老人们教自己那样。
刘春祥说,花会表演里的很多唱词都是传统曲调,有的甚至不能迎合现在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听起来不那么好听,“但如果不传下去,以后想听就再也听不到了。”带着传承的责任,刘春祥也倍感压力。
但并不是说只有传承,在东田各庄村的花会表演中,也在不断创新,满足老百姓的娱乐需求。“就拿十母贤会说,表演中先生的唱词都是即兴的,根据现场的环境和现代社会的形势,现场创作唱词。”刘春祥说。今年的表演中,就会增加很多展现新农村变化和百姓生活的唱段。
采访中,记者发现,说起东田各庄村的九曲黄河阵灯会和花会表演,真算得上有些名气,不仅吸引周边村落的村民前来观看,每年都有很多北京城区的游客,前来参观。“我们今年的表演除了在本村进行,还将走进著名旅游景区——古北水镇,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进行表演。”刘春祥说,“我希望,把这份祈求幸福安康的祝愿,随着我们的表演,传递给更多的人;也希望,更多的人在看了我们的表演后,可以了解和认识我们这份浓浓的乡情与年味儿。”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冰雪运动:提前感受冬奥激情
“去年的春节我基本上就是在雪场和朋友一起度过的。”1986年出生的侯东媛是软通动力公司工程师,从2008年接触滑雪运动开始,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它。此后,冬天成为了她一年中最盼望的季节。
从2015年开始,侯东媛对滑雪的喜欢变成了热爱,每到冬季的周末,她都会在崇礼住上两晚,滑上两个整天。“可能很多人都有同感,雪季的前一个月,大家就开始兴奋,掰着手指头过日子,就等着开板那一天的到来。”
去年的大年三十和初一两天,作为家里的独生女,她乖乖地在家陪伴父母,走亲访友。初一的晚上,她和早已约好的雪友们一起开车直奔崇礼的雪场。
“车里不仅有人,因为去的时间长,朋友们还把家里的宠物狗都带上了,一只英斗、一只法斗,还有一个萨摩。”三辆车,十个人,三只狗,在晚饭过后一起出发了。
当天夜里十点多,一行人就到达了崇礼,来到每年冬天他们都会租下的房子住下。休整一晚后,第二天一早,大家带上各自的装备,进入雪场开始滑雪。“每当看到那蓝蓝的天、白白的雪,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情就豁然开朗,不管有什么烦心事都能立刻忘记。”侯东媛说这样滑雪的日子十分愉悦,除了滑雪,就是跟朋友们聊滑雪、探讨滑雪技巧。
到了晚上,一起租房的朋友里有一个同是80后的雪友,虽然平时的工作是化工产品类的销售,但他喜爱烹饪,每天的晚饭都是他给大家准备。“他最拿手的是腊肉煲仔饭、糖醋排骨、红烧肉、银耳羹,还有很多,做什么都好吃。”侯东媛说,自己也会在厨房帮着打打下手。
晚饭的时候,大家聚在餐桌前,吃着美食,喝点小酒,有时继续聊聊当天滑雪的感受,有时用投影仪放映电影,不亦乐乎。
这样的日子侯东媛和朋友们从初二一直过到初五,才恋恋不舍地各自回家。“对于上班族来说,能这样连着滑四天还挺不容易的,因为平时我们周末来滑雪就是两天,那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侯东媛向记者解释说,一般第一天滑的时候,身体还略显僵硬,越往后身体越灵活,乐趣也就越多。
回忆曾经传统的过节方式,侯东媛说自己也是大年三十和初一这两天主要陪伴家人,从初二起约朋友们一起逛逛街、吃吃饭。“相比起来,以前的过节方式比较单调,毕竟冬天本身也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我更喜欢去年在雪场过节的氛围。”
2022年的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越来越多的京城年轻人像侯东媛这样,爱上了冰雪运动。他们在雪地上享受冰雪激情,提前感受冬奥会的气氛。“在冰上过年,够潮!”是时下不少京城人的选择。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