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我在北京暖暖的”——外来务工者晒出在京“暖生活”

2018-01-05 来源:劳动午报

  巍巍京华,大国首都。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劳动者长年累月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

  先有无数的外来务工者,在北京辛勤奉献、辛苦工作,才有了眼前璀璨辉煌的大北京。正如北京市委书记蔡奇所说的那样:我们这座城市需要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都为首都的繁荣发展挥洒汗水、作出了贡献。我们对这些务工人员要给予充分尊重,给予更多关爱,努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有归属感。

  为了让外来务工者感受到北京的温暖,在京的企事业单位敞开怀抱,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送温暖行动,数不清的暖心之举汇聚成暖流,使大城北京成为了爱的海洋。我们贴身采访了部分外来务工者,他们亲口说出了在北京感受到的浓浓暖意——

刘阳:中铁隧道局项目部职工,来自河北秦皇岛
“温馨暖房 暖了咱的心”

  整齐的鞋架、饱满的绿植、温馨的被枕,不大的房间内暖意融融……这是中铁隧道局京沈客专京冀段十三标项目部工地上的“夫妻房”。下班后,回到名为“温馨暖房”的职工公寓楼,在自己的房间内,盾构工区司机刘阳正惬意地用剃须刀刮着胡子,而身为妻子的食堂面点师周东莲一边为丈夫解开工作服的拉链,一边笑着与丈夫聊着一天的工作。空调吹着暖风,二人丝毫感受不到窗外刺骨的寒冷。

  夫妻俩二人都是河北人。去年,都在该项目部工作的刘阳与周东莲一起住进了这间“夫妻房”。“不在这里上班,真的不知道项目部工地住宿条件竟然这么好。”刘阳向记者介绍,除了配置空调,保证房间里冬暖夏凉以外,项目部还提供24小时热水,让任何时段工作的职工都能在下班后洗上热水澡。“我们还设有‘可心厨房’。”周东莲说,“也就是公共煮饭区,夫妻或者有些愿意自己做饭的职工可以在这里可着自己的心意上灶。”刘阳下班后,总能吃上妻子做的菜,就像是在家里一样。

  走进长方形的屋内,左侧是两个储物柜,能照尽全身的试衣镜挂在对面,储物柜旁边是精致的写字台,床铺则安置在最里侧,挨着宽敞的窗户。屋内走廊边,在周东莲的精心呵护下,一盆盆绿萝摆成一排,显得生机勃勃。周东莲说:“硬件设施跟上去了,自然也就愿意像在家一样养些花花草草。”有时,忙完一天的刘阳会前往健身房,和喜欢打乒乓球的同事挥上两拍子。此外,夫妻二人还可以通过视频与家里的老人和在外上班的孩子说说话,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公寓楼里有公共无线网,和家人沟通非常方便。”

  在楼里待久了,想换个环境时,夫妻俩会走出大门,在工地周边遛遛弯。“这种场景,让我们感觉就像是从小区里出来散散步,因为不论饮食起居,这里都和家没什么两样。”周东莲说。

  项目部工会主席罗勇表示,职工宿舍公寓化管理、提升职工住宿条件能够让职工在工作中感受到“家”的温暖。项目部在加强宿舍绿化、为职工提供24小时热水等保障职工基本需求的基础上,设立职工娱乐厅、健身房、可心厨房、洗衣房等,来满足职工多方位需求。另外,在职工的安全生产上,项目部更是严格管理,在保证生产的基础上,坚持安全第一、保障职工幸福生活。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文/摄

张丽红:北京地铁一号线安检项目经理,来自河北承德
“我在北京找到了 用武之地”
  2008年6月29日,北京奥运会前夕,北京地铁开始实施安检。如今,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多年,地铁安检的“习惯”却被保留下来。而张丽红就是地铁安检队伍中的一员。

  2009年,刚刚毕业的张丽红,只有19岁,她只身从河北承德来到北京,当了一名地铁一号线安检员。9年后,张丽红已经成长为北京地铁一号线的安检项目经理,被大家称为地铁安检系统的“90后专家”。

  “‘专家’真是不敢当,我的进步离不开公司和地铁的培养。”张丽红说,自己从老家出来,当时离开家出来工作,父母并不同意。但是考虑到女儿的发展,最终还是没有拗过她。“说实话,自己刚来时确实人生地不熟,有些小胆怯,但是第一天上班,站区的队长和地铁值班站长对我都特别照顾,慢慢地放开了许多。”

  在地铁安检口出现乘客拒绝安检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事,甚者还会破口大骂。张丽红告诉记者,自己刚当安检员的时候,很不适应,平均每天要被骂四五次。“心情很不好,不愿说话,憋在心里。值班站长看到后,下班后找我聊天,问我是不是为了白天被骂的事耿耿于怀?我当时就哭了,心里的委屈终于释放了。”张丽红说,从此自己知道要换位思考,早晚高峰,大家都着急上下班,赶时间,情绪上的失控可以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安检员的理解,首先自己不要有负面情绪,然后积极疏导乘客有序接受安检。

  再后来,张丽红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给身边的同事。

  生活上,公司给了他们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很多关照。张丽红说:“吃住都是公司包了,前勤值班时,公司送饭到岗;休息时,驻地免费就餐。”除了解决日常生活上的难题,公司工会还会定期组织活动,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2012年1月,地铁一号线苹果园站区中队长;2015年9月,一号线安检项目经理……张丽红一步一个脚印,她跟随着北京地铁安检共同经历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会等重要保障期,为北京市民的安全出行奉献着。刚刚过去的党的十九大,张丽红全程参与了安检工作,在此期间未出现任何安全事故。张丽红说:“安全无小事,我把北京当成我的家,所以我更要对家的安全负责。”

  □本报记者 白莹 文/摄

张春华:北京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职工,来自湖北仙桃
“公司工会帮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今年36岁的张春华来自湖北,来北京已经有12个年头了,和爱人都是北京九州通医药有限公司的职工,住房安逸,午餐顺口,孩子就读当地小学……提起现在的生活,她一脸幸福,特别知足。张春华说:“虽不是北京人,但我在北京过得特别舒心,日子踏实、向上。”

  北漂到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张春华太清楚安个家有多难,“初到北京,租住地下室的一个床位就是我每天下班后的港湾。张春华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那个床位给她留下的记忆味道——潮而且臭,下水管道经常堵,每次都是臭水进屋,屋里长期都备着几块砖头。

  “能有一间舒适的宿舍,是我当时最大的愿望,没想到,遇上这么好的公司,我现在能和家人一起住在温馨的两居室里。”在北京跌跌撞撞三年的张春华来到了北京九州通成了一位运营专员。上岗后,张春华搬进了公司提供的6人间宿舍。“环境好多了,而且还是免费的。每间寝室都配有电视机、空调、洗衣机以及24小时热水供应,还有专职团队负责寝室管理。”

  而令她意外的是,九州通的员工福利让她还获得了一个温暖的家。工作稳定下来,张春华在公司还找到了另一半,收获爱情的小夫妻在公司干劲十足,分别在各自的部门都是优秀员工。其实,张春华夫妇也有着自己的“小算盘”,公司有制度,对于双职工夫妻,根据职工的综合情况,按照积分制,公司工会就可以安排一居室或两居室的住宿环境。

  很快,张春华夫妇就有了属于自己独立、温馨的小家。“公司想得特别周到,电器都准备好了,相当于拎包入住。”张春华说。为让每一名职工都能够感觉到家的温暖,公司专门自建了2栋集体宿舍楼,还有3栋家属楼,为1200多名职工解决了居住问题。

  张春华经常感慨时间过得真快,结婚、生子,现在孩子都上学了,除了没有北京户口,感觉自己和北京人不差什么。“一家三口住着两居室,每天都很忙碌,但工作状态特别好,更重要的是一家人每天都能够在一起。”张春华说,好多老乡,生了孩子就把孩子放老家了,没办法,主要是条件不允许,最难的当然是上学问题。

  在九州通,员工们拍手叫好的有两项硬福利,一个是前面提到的住宿问题,还有一个就是员工子女入学,这两项都属于公共福利共建项目。“北京公司员工大多为非京籍员工,大家其实都特别希望子女能都留在北京上学,要想在北京入学需要的条件越来越多,办理手续也特别繁琐,我家闺女去年上学真是捏了把汗。”张春华的女儿去年达到了入学年龄,开春三四月份工会就开始收集在京子女入学信息、五证办理情况,而且还温馨提醒做好五证办理工作。

  “比想象的要困难的多,进入5月份每天都揪心能否入学,一旦上不成,很有可能耽误老家的小学入学。”现在回想起来,张春华特别感恩工会的同事为了孩子们能在北京上学所作的大量的工作,走访小区居委会、学校,了解入学政策并及时传达,家长省了不少心。

  最终张春华的女儿顺利进入了当地公立小学。那个开学季,公司工会帮助两名职工子女进入公立小学,10名职工子女办理了私立小学手续,5名职工子女办理的小升初手续。“工作量可想而知,工会真的是把员工当成了家人,才能这么全心全意的服务。”事情已经过去一年,现在张春华仍然充满了感激。

  更让张春华省心的是,工会就连接送问题都考虑到了,每天安排专人专车,接送28位员工子女上学,真正做到了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孙艳

李长平:北京戎威远保安公司项目经理,来自辽宁沈阳
“获评五一奖章激动得掉泪”
  “儿时的一首‘我爱北京天安门’唱出了多少孩童的无限向往与希望。直到服兵役期间,因工作的需要,真正地来到了北京,气势恢宏的天安门广场、典雅庄重的天安门城楼,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北京戎威远保安公司项目经理李长平说。

  1998年,从部队复员后,在铁路部门工作了四年多,受改革开放下海经商的大潮影响,不安分的李长平,带着心中的梦想和对首都的向往,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工作,来到了魂牵梦绕的首都,开启了他的创业之旅。

  直到2009年,中天护卫保安公司的总经理赵诗敏,是李长平多年的老朋友,也是他安保行业的领路人。在安保这个领域,李长平重新找到了自信,五年的军旅生涯,使他干起这行来得心应手,越干眼界越宽阔。后来他又来到了北京戎威远保安公司,就这样,他在安保行业踏踏实实地一直干到现在。算起来到现在有将近九年的时间了。从当初的保安班长,队长,办公室文员……一路走过来,直到现在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公司项目负责人。

  “回想自己走过的每一步,除了自己的上进心,还少不了当初朋友的知遇之恩,以及现任公司领导吕剑、吕衍峰等人的帮助与指导。”

  最让李长平高兴的是在2016年,凭借着突出的表现,他接连荣获了首都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全国第四届先进保安员等荣誉称号。

  “这份殊荣,对于我这位来自辽宁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是我值得珍惜一生的骄傲与光荣。家人和朋友都为我获得的成就感到欣慰与自豪。我激动得掉泪,下定决心要把荣誉当成起点,继续扎扎实实努力工作。”

  目前李长平主要负责戎威远保安公司驻联合大学总校、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几个高校项目。因为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除了正常的安全防范,防火等一般性的工作,对驻大学项目保安员的个人素质要求比其他单位要高。李长平的压力很大。于是他针对高校的保安,专门整理出一套管理方式,平时还要经常为保安们做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以适应高校的生活和管理。经过努力,提升了保安员整体素质,也提升了校园保安的整体形象,多次受到校方的表扬。

  “总结了这些年的坎坷与经历,使我深有感触:无论在哪一行,只要踏实肯干,脚踏实地,自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结合我自身而言,之前的成绩,只是对我以前工作的一个认可。以后的路还很长。要带着时时刻刻的行业危机感,不断寻找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李长平说。

  今年,李长平报考了二级保安师和企业管理培训班,他希望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他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只有不断地在生活和工作中充实自己,不断积累和丰富本行业的专业知识,才能不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对于我们来说,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这个行业,继续为首都的安宁与稳定,做出最大的贡献。”李长平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汪太荣:北京城市副中心项目建筑工人,来自重庆
“我在工地住上公寓式房”
  “下班后衣服湿了脏了,也不用拿回家让媳妇洗,直接送到洗衣房,凭一卡通洗就行。”来自重庆的建筑工人汪太荣说。中建一局城市副中心项目部为农民工打造了一个公寓式管理的生活区,一张门禁卡,可以在就餐、购物、洗浴、洗衣时使用,平时身上根本不带钱。

  汪太荣的妻子陈敏说,在北京的工地干了10年,这是住过的最好的工地,生活区比宾馆还高级,不用自己洗衣做饭。“想锻炼身体的话,这里有篮球场和健身区;想休闲的话,这里有理发室、影视播放厅、夜校……”

  对于生活区的餐饮,汪太荣和陈敏也很满意:“食堂饭菜很便宜,10块钱就能吃两荤一素一主食,就餐环境也特别好。”陈敏说,以前他们在别的工地干活时,到了饭点儿只能去外面的无照摊贩那里买吃的,“那饭也是10块钱一份,肉少得可怜不说,还只能蹲在地上或者坐在台阶上吃。碰上刮大风的时候,都是喝着风吃饭。”

  “现在亲戚朋友来了想聚会,我们就到食堂自选窗口去点菜,每个菜4元到8元,很便宜。食堂还有小吃窗口,光粥就有10多种,价格都是一两元一份。”陈敏告诉记者,生活区的食堂每天基本都能提供70多道菜,还有5个独立包间供工友们聚会使用。

  汪太荣告诉记者,在工地生活算算其实花不了多少钱:“逢年过节、每个人的生日,都有免费餐和水果,一年大约可以有半个月的时间是可以在食堂免费就餐的。”

  当然,让汪太荣高兴的是,吃完饭并不用洗碗,项目部考虑到大家工作忙目统一配备了餐具,所有人不用带碗筷,直接到食堂打饭、吃饭就行,餐具的清洗和消毒有专人负责。

  据汪太荣介绍,在工地上干活尤其在夏天,全身衣服都会被汗水浸湿,“在别的工地,大家都是随便找个自来水管子冲凉。现在每天下工回宿舍后,都可以冲个热水澡再休息。”在城市副中心项目生活区有好几个洗澡间,全天热水供应,并有专人维护。

  生活区还有物业专管工友们的起居生活:公共区域卫生统一清扫、宿舍设施定期维护维修、全方位的安全保护服务……每周项目部都会联合物业公司及分包单位,对生活区宿舍进行联查,并根据成绩进行奖罚。“优秀宿舍全员可以去食堂免费吃一天,落后的给予曝光或者扣分处罚。”汪太荣说。

  记者了解到,每名农民工的床单和被子都是标配,农民工起床后,被子叠成了一个个“豆腐块”。据宿舍区管理人员介绍,这是考虑到农民工流动性大,一个工序完成后他们就将离开,因此,项目统一购置了床垫、床单、被子等,农民工拎包即可入住。农民工走后,项目派专人负责清洗,洗干净后供下一名农民工使用,农民工住宿舍就像住宾馆一样舒适。

  不仅如此,生活区还设有医务室和专职医生,工人们有个头疼脑热可以直接看病领药。“以前每次在工地生病都是硬扛,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对汪太荣来说,以前去了医院就是“烧钱”,“在这里就不一样了,前一阵子我得了重感冒,只花了几十元就瞧好了。”

  项目专职医生张天亮介绍说,目前采购药品全以成本价销售给农民工,“看个感冒发烧的小病,基本上花几十块钱都能好。”

  “能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我们俩都特别自豪。”汪太荣说,每当看到楼体主体结构施工有新进展时,他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整个楼体的“骨架”,就是由他和300名工友参与完成的。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李想/摄

尚进宪:家居公司职工,来自甘肃庆阳
“北京工会圆了我的大学梦”
  “终于毕业了!太开心了!”刚拿到毕业证的农民工大学生尚进宪笑着 对记者说。

  今年30岁的尚进宪是甘肃庆阳人,他来北京已经有10多年了,一直从事消防工作。尚进宪之前的学历是高中,他高中学习成绩一般,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后来就没读大学,这也成为他心里深深的遗憾。

  就在两年半前,他通过丰台区长辛店镇总工会了解到可以上大学,于是就开心地报了名。

  原来,为贯彻落实北京市总工会《关于开展在职职工职业发展助推计划的实施意见》,根据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下发《首都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2015年春季开放大学招生简章》通知的相关要求,为了满足各事业单位人才培养,解决特殊行业职工的工作性质导致的工学矛盾,使职工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北京市总工会开展了首都农民工大学生助推计划。在成人高考招录模式成功实施的基础上,开展开放大学模式招生。毕业时学生可以获得国家开放大学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教育部给予毕业证书电子注册。

  最终丰台区长辛店镇辖区内,包括尚进宪在内的61名在职职工报考了物业管理专业。经过他们的努力,最终他们都圆了大学梦。

  尚进宪说,2015年4月,长辛店镇首都农民工大学助推计划物业管理班正式开学,开设了社交礼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地域文化、英语等等一系列综合课程,还有物业管理实务、物业管理法规、财税基础、物业设备设施管理等专业课程,这些课程让他大开眼界,他十分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坚持干好工作的同时,利用每一个周末认真听讲,业余时间还努力温习。

  “‘首都农民工助推计划’给了我们这些农民身份的职工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使我们能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身素质;而每名学员的学费由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资助一部分,剩余学费由区总工会、镇总工会、学员三方分别担负,也让我们免去了学费的烦恼,降低了学习的经济负担。真是太让我们感动了!”尚进宪感慨地说。

  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周一到周五的白天,尚进宪会努力干好工作,晚上回家后,一般就是看书、温习老师课堂讲过的内容,“因为放下课本很久了,很多知识学起来会比较吃力,像英语,我基本一有时间就背单词,很多单词前面背了,后来就忘了,还得重新背,反复多次,硬是记住了。”尚进宪说。

  尚进宪最喜欢的还是物业管理方面的专业课程。“我已经干了多年的消防工作,物业管理方面的课程跟我的工作太契合了。通过学习,我的理论知识有了提升,这对我的工作非常有帮助。”

  尚进宪走进大学,读了物业管理班,他的父母也非常地支持他。“我爸妈说,工会有这样好的政策,学费上还有减免,能让我圆了大学梦,真是太好了,还嘱咐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尚进宪笑着对记者说。

  两年半来,尚进宪说他学到了很多知识,非常开心能够拿到毕业证书。

  如今,尚进宪在一家家居类公司做消防中控工作,因为拿到了这个毕业证书,他每个月的学历工资涨了500元,这让他特别兴奋。他说,他会把学到的物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他相信,他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余翠平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