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重阳节,京城退休职工秀出多彩生活

2017-10-27 来源:劳动午报

  在舞台上一展歌喉,用歌声唱出生活的精彩;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用爱心点燃生活的激情;举起手中的相机,用镜头记录生活的美好;寻访美景,寻找自己的诗与远方……对京城这群活跃的老年人来说,退出职场并不意味着失去自我的价值,而是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年年重阳,今又重阳。在这个孝老敬老的节日里,本报记者聚焦京城里的这拨追求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的退休职工,为您讲述他们的最美夕阳红。

体育馆路街道虹桥艺术团合唱团:
美妙歌声 传递精彩夕阳红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今年8月22日,在龙潭湖公园中传出阵阵优美的歌声。舞台上,来自体育馆路街道虹桥艺术团合唱团的队员们正在一展歌喉。尽管这些合唱队的成员中有多位退休的老年人,但是歌唱时的热情和专注度中却透露着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今年60岁的张兰萍是这个合唱队的队长。因为年轻时就喜欢唱歌,两年前她报名参加了合唱队。“听说社区有合唱队,我就一直想试试。”报名后,张兰萍迎来了入队前的“考试”。“别看我们只是个业余合唱队,但是考试、排练这些可都不业余,很专业的。”

  考查发音、观察发声气息运用,张兰萍回忆,考试上刘声君老师的认真态度让她既敬佩又难忘。很幸运,张兰萍通过了考试,正式成为合唱队的队员。结合声音条件,她成为了高声部的一员。

  “接下来就是和大家一起训练和表演。”张兰萍介绍,每个周四上午9点到11点都是合唱队训练的时间。“队员们态度都特别认真,都是准时来参加。还有我们的声乐老师刘声君,都70岁啦,还坚持给我们上课。”

  通过一些日子的训练,张兰萍不仅越来越喜欢歌唱,更爱上了这个团队。“可以说,合唱让我们的夕阳红变得更精彩。我不仅学到了不少声乐知识,还获得了很多登上舞台展示的机会。心情特别的愉快。”

  不管是在训练中,还是在演出中,很多瞬间都让张兰萍很感动。“今年我们接到8月要在龙潭湖公园表演的通知,大家马上投入到排练中。”张兰萍回忆,在大约半个多月的排练中,队员们都会保证出勤,训练起来也特别卖力。

  演出的日子临近,因为服装不够,需要有队员做出牺牲放弃上台的机会。这时,队员李玉凤马上接受合唱队的安排,改为在舞台下负责为大家看包。“她没有一句抱怨,欣然接受这个新任务,为大家做后勤工作。我们都很敬佩她。”

  不只是队员的相互理解,社区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也给了这个合唱队很大的支持。“比如,我们唱歌需要歌片儿,社区文化中心的老师就会帮我们准备。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专心练习。”张兰萍说。

  作为合唱队的队长张兰萍也尽自己所能,为队员们服务。摆摆椅子、准备电源……每周四固定训练前,她都会提前来到教室,做好准备工作。自从参加合唱队,张兰萍已经参加了多次表演。“有的是在社区,有的是在剧场,不少重大节日我们都有表演的机会。”她说,“退休后参加了这个合唱队,让我的生活更精彩啦。在合唱上,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用气。锻炼了身体,也收获了队员们相互团结、帮助的快乐。”这几天,张兰萍又和合唱队的队员们为新的演出做着准备,用美妙的歌声传递着夕阳红的精彩和快乐。

  □本报记者 盛丽

朝阳门街道老年志愿团队:
愿用爱心 换来人间的美好

  “徐师傅,你来啦?”刚好在路边值班的首都治安志愿者程淑英,一看见徐玉英走过来便上前打招呼。她们都是朝阳门街道老年志愿者团队的成员,是志愿活动好姐妹。

  程淑英今年73岁了,之前是化工厂的一名职工。尽管她本身是一位老人,但还不忘发挥余热,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去年我们大方家老年志愿团队成立,我跟很多姐妹就一起参加了。别看我们年纪也不小了,但对高龄老人、重度失能的老人来说,我们还可以做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程淑英说。这不,在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程淑英跟老伴还兼着首都治安志愿者的任务。不管每天的天气如何,只要需要老两口值班,他们就会准时出现在“岗位”上。程淑英和老伴住在大方家社区几十年了,对这里的人和物很熟悉,平日里有大家都会相互照应。

  一说起当志愿者,队员郭桂云也打开了话匣子。快72岁的郭桂云拉着记者的手说:“咱们国家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了,我们老年志愿团队很有意义。我参加志愿者活动完全是为了给高龄老年人提供帮助,是心甘情愿的干这件事。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在大方家社区,有一对夫妻八十多岁了,没儿没女。有一次夫妻俩同时病了。郭桂云知道后,就经常上他们家看望,问问他们需要什么帮助。此外,郭桂云还专门把个人电话留给了夫妻俩。“当时我对他们说,不管什么时候,有事随时给我打电话。等我回家之后,我跟老伴说了这件事,老伴还夸我,说我做的对,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全力以赴。”郭桂云笑着说,“我们是发自内心的。”郭桂云心脏不太好,平时都随身带着速效救心丸,一方面为自己备着,另一方面如果别人需要可以急救。结果还真是用上一次。

  一次,郭桂云跟老伴在大方家社区附近,遇见一位犯病的老街坊。由于平时经常在一起聊天,郭桂云知道她也有心脏方面的问题。郭桂云赶紧掏出速效救心丸,给她吃。之后,郭桂云和老伴便把她扶回去了。老人家属立刻带着老人去医院了。后来得知,医生说:“速效救心丸给的是非常及时,否则的话老人会出现危险”。

  平日里,老年人们在社区一起唱歌、跳舞;当遇到需要帮助的老人时,大方家老年志愿者便会伸出援手。大方家社区组织的包粽子、包饺子等活动,总少不了困难老人的一份。王淑敏、杨琳……在这个老年人志愿团队中,大家彼此像一家人一样,相互照顾,相互陪伴,一起行走在志愿者的道路上。

  徐玉英走进大方家社区没多久,便有一位穿着志愿者衣服的老人走进来。原来社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摔倒了。徐玉英知道这位摔倒的老人,她老伴也八十多岁了,膝下又无儿女。于是徐玉英和大方家社区书记立刻向她家的方向赶去……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大兴老年大学摄影学习班:
用学习点亮退休生活
  月季节、葡萄节、西瓜节……还有一年一度的中国设计节,在大兴,这些重大节日期间,不光吸引着大批的媒体摄影记者,活跃在大兴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们也会抓住拍摄美丽家乡的机会。而这类人群中,很多是老年摄影爱好者,他们是来自大兴区老年大学的学员,平均年龄65岁。

  提到老年大学,对于大兴区的老年朋友来讲,绝对是引以为豪的一个地方。专门建设老年大学教学楼,大兴区在全市算得上首家,在全国是第二家。从2001年建校时的3个专业90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4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两千人,累计毕业学生万人。老年大学在大兴老年人眼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这里承载着我们的‘大学梦’,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

  说这话的是老年大学摄影班高级班毕业的柴树森老人。退休后无所事事的他走进了老年大学,从一张白纸学起了摄影。两年的学习课程,如今柴树森已经成为了北京市摄影家协会的一员。“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摄影老师。他不但教会了我专业摄影,还给我的退休生活增添了色彩。”

  柴树森说的摄影老师正是老年大学摄影班的胡广文老师。作为大兴区摄影家协会主席,胡广文可以说是大兴区摄影领域的领路人,在大兴的摄影圈,没有人不认识“胡老师”。退休后,胡广文更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老年大学的摄影班。每周她都会准时来到教室为学生上课。

  柴树森告诉记者,老年大学摄影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基础班、摄影高级班、后期初级班、后期高级班等。“老年学生需要更细致的讲解,所以胡老师需要花更多时间,更多耐心一点点教大家。”柴树森说,“胡老师从来没厌烦过,而且她的语音总是特别温和,特别容易被老年人接受。例如胡老师给学员点评照片从来不说拍的不好,而是改成‘这方面需要提高’‘感光度有点儿高’”……

  一般情况下,通过两学年的系统学习学生们就能自己创作作品了,可以去参加各种摄影比赛。令柴树森欣喜的是,去年他成为了北京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通过参加中国摄影家学会函授学院北京摄影家协会分院的学习,胡老师带领的40名学员整批成为了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记得那一期学员当中,能加入市协的,大兴区最多。”柴树森自豪地说。

  加入市摄影协会,给了柴树森更广阔的摄影舞台。他现在也成为了一名摄影老师,经常会带着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的任务去为基层职工、居民、村民讲课。柴树森告诉记者,自从参加了摄影班培训,自己觉得又多了一份职业,那就是“摄影记者”。

  柴树森还讲了件令他难忘的趣事。“记得2014年大兴区第一次承办中国设计节,在亦庄举办,开幕当天主办方安排了国际上的设计大腕们走红地毯的环节。当时媒体来了十几家,他们都忙着在里面拍展览,忽略了走红地毯这项。于是我们70多个学员可是当了回‘摄影记者’,红地毯两边支满了三脚架,我们这个一通拍啊!气氛一下子调动起来了,效果特别好!后来,主办方特别感谢我们,还给他们提供了不少好照片呢。”

  像这样的拍摄活动,胡老师经常带领着学员们出去采风。每个学员手里都留了不少关于大兴区发展变化的记录照片。当年大兴地铁建设,从挖下的第一锹土,到最后通车,摄影班里有学员一直跟踪了两年,跟地铁工人都熟悉了,照片非常有意义。如今,大兴又在全力建设新机场,这么好的记录机会,摄影班的学员又把镜头对向了新机场的建设过程。

  采访中,柴树森告诉记者,虽然他现在毕业了,但结交了很多摄影班里的同学,这个组织成了他生活当中的重要部分,他特别喜欢培训班里融洽的气氛,共同的兴趣爱好让老年人们凑在了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感觉自己都年轻了。

  眼下,柴树森又报名了英语班。“当时报名的时候,入学申请提交的前一天晚上,老年大学门口排起了长队,可见老年人渴望学习的积极性有多高涨。” 听说,老年大学又开设了科学养生、保健操、健身舞等10余个新课程专业,柴树森说看到现在的老年人这么勇于掌握新特长、开拓视野,特别激励他要不断学习。他喜欢这种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与大家一起互促交流、切磋技艺的快乐时光。

  □本报记者 孙艳

薛淑兰:
走到哪儿,把快乐带到哪儿
  “算起来,我退休快十年时间了。”64岁的薛淑兰告诉记者,她是在2008年从密云区季庄小学退休的,干了一辈子教育工作。“刚退休的时候不适应,因为舍不得离开学校,舍不得离开学生。”薛淑兰说,但教师队伍更新换代,她又一直在生病,离开虽然难舍,但告别不可避免。

  “我是个性格外向,一点都闲不住的人。”为了努力适应退休后的休闲生活,薛淑兰努力加入很多社会组织,比如区老干部局合唱团、诗歌朗诵队等。“这些社会文化团体,成为我打发空闲时间的好去处。”薛淑兰说,但后来因为要照顾年幼的外孙女,她不得不离开了密云的文化组织,可照顾孩子毕竟是阶段性的事,等外孙女慢慢长大,薛淑兰又开始闲了下来。

  干点什么呢?薛淑兰当了一辈子的老师,虽然忙碌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主旋律,但却似乎少有为自己做点什么,真正全身心地感受自然风光的机会少之又少。最终,薛淑兰决定拉上三五好友到处游玩,感受自然,享受晚年的快乐时光。

  “起初,我们最常去的就是密云区域内山区各乡镇和知名景点,爬山、观景,既锻炼了身体,又亲近了自然。”薛淑兰笑着说,这几天,他们几乎赏遍了密云的大小美景,春季满山的映山红、宁夏恬静的粉荷绿叶、秋天绚丽的满山红叶、冬季伟岸的凛冽长城……

  陶醉于风景之中,让薛淑兰精神焕发,但更重要的是,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薛淑兰给记者翻看她手机的很多照片,都是跟一群好朋友一起拍的,他们衣着鲜艳,笑容灿烂,活力十足,一点都看不出是一群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我们队伍里最年长的是一位八十岁的退休教师严校长,他身体很好,常常跟我们一起外出游玩,即便是偶尔爬山,他也能坚持登顶。”薛淑兰说。这些更为年长的朋友,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那份难能可贵的精神劲儿,给她带来不少鼓舞。

  因为年龄和身体条件允许,薛淑兰还当起了队伍的组织者,常常牵头带领朋友们出去玩,她关注京郊的各类景点和特色风景,在组织队伍去之前,往往自己要先去看看,规划好线路、交通、饮食等工作。“这些为大家服务的工作,会让我们的活动更加精彩,降低发生意外的概率。”薛淑兰的笑容很具感染力,看得出,她很享受身为组织者的辛苦。

  近年来,薛淑兰的玩伴越来越多了,除了在京郊游玩,他们也会组织国内游和国际游。而除了北京的朋友,薛淑兰在山东、海南等地,都有一群玩伴。“我们组织的活动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有时候也会增加主题,比如系上红领巾,追忆我们的青少年时代;带上炫美的服装,用相机记录我们的热情与活力……”薛淑兰笑着告诉记者,很多加入到队伍中的老年人,大概是被他们所感染,都开始变得开朗起来,不爱说话的变得健谈起来,不爱打扮的,变得美丽起来。

  薛淑兰强调,希望不管走到哪里,她都能把快乐带给大家。她想用自己的快乐生活告诉大家,“人到暮年,不应该是死气沉沉的,更应该是快乐潇洒的。就如夕阳,谁也不能否认它的绚烂。”

  □本报记者 王路曼

郝洪艳:
密云文化圈里的“郝大姐”
  2012年,郝洪艳正式从密云区农委退休,至今已有五年时间了。说起这五年的时光,郝洪艳有很多话要说,除了照顾家中生病的老人外,自己对抗病魔和寻找新的生活支点,都让她非常忙碌。写诗、诵读、画画等文化艺术让郝洪艳变得爱笑,爱交朋友,也更懂得爱生活。

  说实在的,如今的艺术生活与郝洪艳从事多年的会计工作距离太远,谁也没有想到退休后的她,不仅写诗、作画,更出诗集、从事密云作家协会日常工作,成为密云文化圈里一个好人缘的“郝大姐”。

  采访中,郝洪艳告诉记者,快退休的时候,她跟很多人一样,不知道怎么适应退休生活,而真正让她下定决心找事情做的,是一则关于关爱空巢老人的公益广告。“广告倡导年轻人多回家看看,但我却觉得,身为老人的我们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起码在退休后的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时间里,能够善待我们自己,也给家人减轻负担。”郝洪艳不想成为仅仅“混吃等死”的空巢老人,于是,在退休前两年,她就开始帮“退休后的自己”找“爱好”。

  “喜欢古筝,我就花钱买了古筝,报班去学习,直至7级水平。”郝洪艳说,后来因为照顾年幼的孙子,“扰民”的古筝就放弃了。在此期间,心里一直埋藏着文学种子的郝洪艳,在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学习写作、写诗。

  “我也没想到,我会在诗歌创作上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郝洪艳拿着四本已经出版了的诗集告诉记者,这些现代诗都是她在2010年到2015年期间创作的。“文字流香/晚霞中/我们恰好到达气息迷漫之处/在静园,开始/拨动纸上水的声音……”这是诗歌《纸上水声》中节选的一部分,感情细腻,文字跳动,这是典型的郝洪艳式的诗,它娓娓道来,意境美好,文字表达得让人惊喜和回味。

  诗歌的创作没有那么简单,但在郝洪艳看来,短小精湛的文字是她对世界最真实的表达。起初,郝洪艳坚持读别人的诗,学习现代诗写作方法,从来不吝啬抒发情感。“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现代节日等等,这些都能成为我创作的题材。”郝洪艳说,哪怕是三五好友小聚,或某种情绪无处宣泄,她都会用诗歌来表达。“脑子里有一根与创作有关的弦儿,生活就到处是素材,灵感也就源源不断了。”郝洪艳告诉记者。这七年的诗歌创作,她从未觉得枯萎,每天都有新的期待,新的故事,甚至新的美丽的心情。

  而三十多本红红的荣誉证书,也证明了郝洪艳的努力和付出是有回报的,参加全国级、市级和区级的各类诗歌比赛,她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成为密云文学圈里一位迅速成长的新诗人。

  当然,除了写诗,郝洪艳的另外一个爱好,就是画画。“退休初期,我学习了工笔画,画大幅的牡丹花,常常兴奋地深夜还在画。”郝洪艳说。由于颈椎一直不好,最近半年,她将工笔画改成了水粉画。有时,她带着画板外出采风、写生;有时,她用手机将美景拍下来,回家对着照片画。郝洪艳笑着说,“我舍不得放下画笔,有了画里的风景,我就真正拥有了诗和远方。”

  的确,在郝洪艳的退休生活里是满满的“诗和远方”,让人羡慕不已。如今的她笑容灿烂,精神奕奕,在诗歌和画作的艺术生活中享受独有的绚烂夕阳。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刘学深:
舞蹈圆了我儿时梦
  “那真是一次难忘的回忆,也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的退休生活更加精彩。”今年5月31日,刘学深登上了天桥剧场的舞台,作为西城区第二文化馆舞蹈队的一员,参演了第二文化馆专场演出中的4支舞蹈。站在真正的舞台上,舞动身体演绎一个个有情节、有情怀的故事,对于刚刚退休的他来说,终于圆了儿时的舞蹈梦。

  对于舞蹈的热爱还要追溯到刘学深上初中的时候。“当时班里新转来一个同学叫张小青。她从小学习舞蹈,也参加了许多正规的比赛,这在我们那个年代非常不容易。”刘学深说,张小青的到来为本就活跃的班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组织同学们一起排练舞蹈,参加学校的舞蹈比赛,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肯定。

  除了欣喜于参加演出的快乐外,在班级里近距离观看张小青独舞,让刘学深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舞蹈的美。“看起来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舞动起来能够那么漂亮。”从此,他心底就开始了对舞蹈的向往。

  大学期间,正赶上流行交谊舞,学校老师也专门开了课程教授交谊舞,刘学深认真地学了起来,很快就学会了。工作后,他虽然也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舞会,但心中却始终认为这距离自己的舞蹈梦还有很大的差距。

  今年1月份,正式退休的他加入了社区的舞蹈队,从舞友口中得知西城区第二文化馆的舞蹈队正在筹备专场演出,要连续上演13个原创民族舞蹈,中间没有间歇和换衣服的时间,因此需要多招几名男舞者。

  不同于普通的社区舞蹈队、广场舞舞蹈队,这支舞蹈队属于半专业,很多队员都是各单位文工团的退休舞蹈演员,曾经多次在全国、北京市的舞蹈比赛中获奖。尽管如此,刘学深没有多加考虑,决定要去试一试。

  “能够进入这样的舞蹈队,我是既激动又忐忑,担心自己满足不了他们对于队员的要求。”春节刚过,刘学深就来到了西城区第二文化馆舞蹈队的排练室,跟着其他队员一起排练。

  回忆起三个多月的高强度排练时光,刘学深形容说是苦中带乐。“苦是因为强度非常大,一周四到五次,每次都是全天时间的训练。”舞蹈队类似于专业团体,每次练舞之前都要做40分钟的准备活动,从头部、颈部、到四肢,还要练习劈叉、俯卧撑等。刚开始练习时,光是做完准备活动,刘学深就觉得很累了。劈叉、俯卧撑更是劈不下去、做不标准。

  “刚开始还有人开玩笑,说这个年纪就别劈叉了,要是下去了就起不来了。”刘学深笑着说。那时他也怀疑自己,觉得自己做不到。然而,经过三个月的训练,有一天,他终于能完整的劈下去了,俯卧撑也能一口气标准的做20多个。“很兴奋,也对自己未来的舞蹈生涯充满信心。”

  除了辛苦的训练外,舞蹈带给刘学深更多的是欢乐。“每参加一次演出后,看着自己演出的照片、视频,有种成就感,觉得很高兴。”刘学深说,通过舞蹈,让他的退休生活非常充实,扩大了朋友圈,增加了生活的情趣。

  10月20日这天,他刚刚随舞蹈队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重阳节的晚会录制,为凤凰传奇演唱的歌曲《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伴舞。此前,他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喜迎十九大的特别节目《壮丽航程》中舞蹈《中国同心圆》的演出、欢乐飞扬社区舞蹈大赛展演舞蹈《夕阳变奏曲》、为庆祝建军90周年创作的现代评剧《相思树》的舞蹈演出等。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文/摄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