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通州潞城镇 党建工作助棚改拆迁交“双百”答卷

2017-09-25 作者:赵思远

 
  近日,通州潞城镇召里村党支部为搬迁村民组织了一场久别重逢的“茶话会”,此时,距离去年9月15日潞城二期棚改住宅签约已经过去一年。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所在地,潞城镇于2015年启动了“潞城棚改项目”。共涉及17个村,户籍人口2.5万余人,外来人口2.7万余人。其中,一期棚改仅用13天就完成了6个村的拆迁任务,去年7月首批13.8万安置房已交付使用,百姓喜迁新居。二期棚改仅用19天就实现了住宅签约率100%,安置房选房率100%。这份“双百”答卷的背后,是党建工作对副中心建设引领作用的最好诠释。
  阳光拆迁
  敞开大门做决策
  64岁的穆士国表示,拆迁工作的有序推进,得益于一套好的拆迁安置政策。政策的确定是镇党委与各村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商议、达成共识的结果。“区、镇和各个工作小组深入各村,36轮次征求意见,上千份调查问卷和数不清的入户调研,最终形成了棚改政策手册。”
  据了解,区领导下沉至镇一线指挥,镇领导下沉至各临时党支部担任支部书记,建立起了一套“支部领导、两委负责、党员参与”的“三级联动”扁平化管理体系,主动打破区、镇、村行政界限,直接向村民面对面讲政策、心贴心解疑惑。
  同时,潞城镇由各临时党支部书记挂帅,成立由镇政府、村两委、拆迁人、拆迁机构、评估机构和测绘机构组成的6方小组,对被拆迁人、被安置人、新老宅基地、宅基地面积、经营面积5方面关键信息进行审核认定,实现了信息全公开、过程全录像、结果全公示,让老百姓真正踏实、放心。
  党员带头
  第一时间践行承诺
  对于老党员郭玉荣来说,棚改更像是一次对于党性的重要考验,让她更加清晰地思考了“舍”与“得”的辩证关系。
  退休教师郭玉荣家的拆迁面积实际应为1000多平方米,但在1993年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时,并没有把全部面积划在线内。按照现在的拆迁政策,只能承认400多平方米,其他的不予承认。
  郭玉荣学习了拆迁政策,在“舍”与“得”面前,坚定地抉择了割舍。她说,“拆迁不是一家人的问题,要有拆小家顾大家的观念,不能为个人的小利益,耽误副中心的大建设。”此后,她每天在饭桌上谈、晚上开家庭会议谈,一个人带动全家。最终,子女们被她说服了。签约当天,她早早来到村内的棚改指挥部,不仅自己带头签约,还帮着村干部一起组织村民有序签约。
  据了解,参与棚改工作的党员干部达到1900余人,近700户党员家庭全部在第一时间践行承诺、带头签约,并上门宣讲政策。
  主动作为
  搭建网上党支部
  在村委会,记者看到墙上贴着一个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扫码进入,其中发布的信息包括党员学习活动、办理农转非注意事项等内容。村党支部书记田雷介绍,启动拆迁后,召里村通过多种形式与村民保持联系,实现了“组织不散、活动不断、人心不乱”。
  田雷说:“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搭建‘网上党支部’,借助新媒体发布通知、开展学习、组织志愿活动等,使村民时刻感受到党组织和集体的存在。”
  田雷还说,为了帮助村民适应棚改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上的转变,潞城镇党委通过高标准规划建设安置房项目等“家工程”政策,不断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