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北京越来越“有面儿”——讲述百街千巷“深度美颜师”的故事
2017-09-22 来源:劳动午报
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水马龙,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蜿蜒曲折的背街小巷里却乱象丛生,成为城市光鲜亮丽背后的城市病。为构建宜居之都,北京市展开了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一位位街长、巷长、段长、小巷管家走上了工作岗位,挑起了一份重担。社情民意有人上传下达,不文明行为有人劝阻制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们犹如百街千巷的“深度美颜师”,让老北京越来越“有面儿”。
杨军剑:整治街巷要疏堵结合
西城区双旗杆西路街长杨军剑。
西城区现有街巷胡同约1776条,背街小巷约1430条。按照《西城区街巷胡同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三年内,在背街小巷设立“街长”、“巷长”,实现“十有十无”的环境治理目标。
今年4月,德胜街道发布了2017年“德邻计划”项目,共60个,旨在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地区社会治理工作格局。其中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作为项目之一正式启动,地区共正式任命67条街巷的街巷长,杨军剑是其中之一。在街巷长制实行之前,杨军剑就在负责福丽特街的环境治理工作。杨军剑告诉记者,最开始与商户沟通较难,随着工作深入,慢慢地,这条街上所有的商户都认识他了。之前,他曾遇到过商户在店外摆放商品的情况,经过耐心劝导,现在商户基本会自觉转移走这些商品,十分配合他们的工作。
杨军剑所管辖的双旗杆西路长554.6米。每天清晨,在上班之前,他都会骑着电动车来到他管辖的双旗杆西路进行巡视。随手撕下几张新贴的小广告,劝阻几辆违停的车,这便是他一天工作的开始。这条街上商户、学校、居民人员混杂,交通、停车、“门前三包”等问题比较突出,一直以来是管理的难点,街巷的环境、交通更是周边居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杨军剑所负责的街道,整治之前,私家车、拉货的面包车、三轮车停在马路两侧,本来四车道,变成了两车道,堵车的时候互不相让,口角争执和肢体冲突也会发生。“附近小学上下学的时候能堵上俩小时。我们街道为了改善街区环境,引导企业、商户、居民自治,培养谦让意识,在2016年成立了福丽特街区自治管理委员会,街区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此外,还引进了绿色啄木鸟志愿服务团队,街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来到福丽特街,可以看到一个个身穿“绿马甲”的志愿者,他们就是福丽特街引进的绿色啄木鸟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有3名“绿马甲”负责劝导乱停乱放的车辆。
不仅如此,杨军剑还经常会到辖区内的街巷、社区、小区物业等实地进行走访调研。在进社区前,杨军剑会先围绕从OA网上或12345热线反映上来的问题去收集信息,争取对调研的问题事前有所了解。针对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杨军剑拿出整改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切实解决了社区、物业、居民提出的问题。“业精于勤,要保持一个学习的好习惯,对工作和生活都有帮助,也会受益良多。”杨军剑说道。
经过长期的街巷整治工作,杨军剑总结出一个经验——街巷整治要疏堵结合。例如关于车辆乱停放的问题,杨军剑告诉记者:“此前经过协商,北广集团为商业街开辟出了358个车位,并且收费低于周边其他停车场,对我们疏解交通帮助很大。”杨军剑还说:“我们联系交通部门安装了交通监控探头,违停要扣分扣钱,这样疏堵结合,再也不会给想违章停车的司机以可乘之机。”
□本报记者 张晶 通讯员 郭祥倩
洪永旺:爱找问题的小巷管家
景山街道魏家社区大佛寺东街小巷管家洪永旺。
洪永旺是景山街道魏家社区大佛寺东街的党支部书记,4个月前,他又新增了另外一个身份——小巷管家。什锦花园胡同和南阳胡同是洪永旺担任小巷管家后,主要负责的两个胡同。虽然两个胡同加起来的长度不过400多米,但是这里平房、楼房交错,还驻有不少单位,人口密度相对比较大。
作为这里的老居民,洪永旺对两个胡同的情况可以说了如指掌。但是在平日的生活中,这位小巷管家还是用眼观察、用脚丈量,为胡同的变化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环境卫生、道路拥堵、家庭琐事……这些都是一名小巷管家所要负责的内容,对此,洪永旺时刻记在心中。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巷管家,必须要有责任心,要将你负责的小巷真正当做你自己的家。”对于这句话,洪永旺并没有停留在口头,而是付诸于实践中。在他看来,小巷管家眼要勤、脚要勤,要走起来,不能窝在屋子里。“动活起来,你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帮居民解决问题。”
破旧的衣柜、没人用的沙发、废旧箱子……什锦花园胡同20号院外堆砌的大件废旧物品,不仅破坏环境,还占道造成拥堵,对此不少居民都很头疼。小巷管家洪永旺也看在眼中,“咱们可不能坐视不理啊,这事必须马上解决。”于是,洪永旺立即用手机拍照记录这个问题。
“我们小巷管家就是要在平时多观察、多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反映问题,让问题及时得到解决。”洪永旺介绍,大件废旧物随意丢弃的照片很快被反馈到“什锦花园街巷群”中。“在这个群中,有我们街道的工作人员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洪永旺说,“半天后,相关部门就派人来清除了垃圾。”
“以往如果出现这种生活垃圾或者是建筑垃圾随意丢弃的现象,更多的时候,居民的反应是很无奈。但是有了小巷管家,我们发现问题,就是要主动帮助解决。让问题不再没人管,而且帮助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洪永旺总结道。
不仅自己用眼观察、用耳朵倾听、用行动去实践,作为一名小巷管家,洪永旺还记录不少发生在胡同中的正能量,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胡同的建设中来。不久前,洪永旺的手机中就拍摄了这样一组感人的照片。
一大早,什锦花园胡同的道路突然出现拥堵。原来一辆汽车因为电路问题,怎么也打不着火,停在路中间。车多、人多,又是上班上学的时间,不少人开始抱怨起来。这位司机又着急又无奈。住在附近的居民李茂臣见此情景,立即上前帮忙。很快,车辆重新恢复正常,胡同又畅通起来。
“像这样的好人好事,咱们小巷管家也要记录和宣传。只有每位居民都真正热爱这个胡同,这里的环境才会变得更好。”洪永旺说,他会继续做好这个小巷管家,让居民感受这里的变化。
□本报记者 盛丽
陈四清:解决问题先礼后兵
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街长陈四清。
傍晚6点多,陈四清的办公室依然有人在谈工作;他手边的电话,也一直响个不停。没有一件私事,全是街巷整治提升工作。
作为一名街长,手头的工作重大又琐碎,大到市容市貌、百姓满意与否,小到犄角旮旯人们注意不到的地方是否管理到位,都不能落下。
陈四清是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的一名街长,他的责任范围,是全长1178米的天坛东路东侧这条街。总里程不长,商铺林立。整条街道需要整治的地方分成三段,分别是北段体育馆路12号楼西侧一溜违建及开墙打洞,64号楼一溜违建及开墙打洞,最南端隆和居的违建。10分钟可以走完的一条街上,牵扯到辖区中央驻京单位、市属单位、区属单位、民营企业,成分复杂。
整治的时候相当难,陈四清和同事没日没夜的干。
“要分步骤,第一步就是发公函,给商铺承租人发公函,每家每户告知书,整治通告。解决告知问题,先礼后兵,不然人家不服你。”陈四清说,也理解一些企业的难处,不过工作还要做:“毕竟是咱们自己的企业,那么多职工,考虑实际问题。”
给足对方时间,第二步就是上门宣讲政策、法规。
“有些单位并不怎么配合,他们认为临时建筑存在20多年,不是违建了,认为是固有建筑了。”
这时候,就要用法律说话。《城乡规划法》、《土地法》、《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从法律中查找相关条例,讲解这处为什么是临时建筑、为什么是违建。
“比如20年的建筑,你得给他讲,你只有临时审批手续,只有两年年限,到时间要自行拆除,不拆除就是违建。”陈四清说。
违建的主人声称没有时间翻阅查找资料,陈四清就把复印好的材料递到对方手上。直到对方心服口服,去终止合同。
当然,这不是陈四清一个人做得完的事,他发动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不间断做工作。上午去,下午还去,轮流上阵,让对方心里这根弦一直绷着。
工作中也经常遇到对方互相推诿的情况。谈拆除违建时,商户推给房屋甲方;甲方推给产权人;产权人又推回给甲方。几次三番,陈四清他们就轮流找、反复找,最后终于让承租方主动找到陈四清。
承租方要请陈四清吃饭,希望能保留违建。
陈四清晓之以理:“配合工作,想保留那不可能。吃饭违反廉政规定,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违法违规。”
最后,违建还是拆除了。
第三步,拆除临街违建。找准一个本,即房屋土地所有权证,有证才能谈。把底数摸清楚,一点一点跟着上,多少毫米,出来多少米,进去多少米,全都一目了然。
陈四清说:“其实还是有点辛酸,我们的社区工作者、包括我们都受到冷眼。”
有的违建单位说,“那么认真干嘛,我们企业养活那么多职工,就靠这点收入。”
“也可以理解企业的难处,但是工作还是得做。”
经过努力,对方从不理解不配合,到理解。说起来一句话,但其实是非常艰难的过程。
晚上七点多,陈四清依然在不停地接打电话,办公室不停有人进出。
“还要把明天的联合执法安排一下。”
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以来,陈四清每周只有周末回一次家。其他时间全都在办公室或现场。
陈四清说,作为基层干部,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工作上的带头人。
“每一个街巷长是一种责任,如果只是挂一个名就做不好,你说是不是?”说着,他走出办公室,着急安排第二天的工作去了。
□本报记者 边磊 文/摄
张福银:眼中小事都是居民生活大事
丰台区南苑街道三营门社区小巷管家张福银(图右一)。
“不管多小的事情,对居民生活而言,在我眼里就是大事。”丰台区南苑街道三营门社区小巷管家张福银说。
张福银今年54岁,2007年下岗后,家里就失去了经济来源。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老母亲已经83岁,妻子为学佛不管家里的事,儿子是四级残疾,家里陷入了困境。在张福银困难的时候,政府伸出了援助之手,将他纳入低保户,并积极帮他找工作。“还得感谢党和居委会的帮忙,前几年招聘小巷管家时,让我实现了再就业。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我是倍加珍惜,一定要做到最好。”张福银说。
作为一名小巷管家,张福银可谓尽职尽责,不管多小的事情,他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行动很迅速。张福银管理的小巷名字叫南苑新开路二道街,有200米长,目前是拆迁区,有40户人家,已经有25户搬离,还有15户留守。
张福银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小巷里巡查,查看卫生状况、观察来往的可疑人物、帮他人解决困难等。一旦发现问题,他就立即上报居委会。
平时,张福银配备了一把小铲子,是专门用于清理小广告的。“前几年,贴小广告的特别多,每天都要清理很多。一旦发现有贴小广告的,我就和他们讲道理,他们听后也立即离开,但我一走,他们又回来贴小广告了。因此,这小铲子是随身带的,一旦发现有小广告,就主动清除了。有时候,居委会也会组织我们一起上街集中清理小广告,如今环境干净整洁多了。”张福银说。
有一年冬天,张福银外出巡查时,发现一处垃圾有两天没有倒,堆积了很多,臭味很大。于是,他赶紧向居委会汇报,居委会领导立即带人过来,一起将垃圾清运干净了。“这事情虽然不大,但让我们可以生活得更舒适。”张福银说。
今年夏天下雨时,张福银在小巷巡查时发现下水道堵塞了,造成道路积水,行人和车辆来往不便。于是,他也及时向居委会汇报,联系了排水集团前来进行专业疏通。很快,积水没有了,张福银心里也很高兴,这下大家走路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每周二,张福银还会和同事一起前往附近的一处乒乓球园子里打扫卫生。“乒乓球园子是人们健身的地方,保持干净整洁,也能展现首都美好的形象。”
“虽然事情不大,但是总得有人管。在巡查中,一旦发现有困难,就要立即解决。”张福银说。在张福银的眼里,居民生活的小事都是大事。他不仅把自己管辖的小巷里弄得干净整洁,看见别的小巷有困难,也会出手帮忙。
有一次,附近一处街道的下水道堵塞,因为管理这条小巷的人不知道怎么办,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迅速帮忙联系人疏通。还有一次,由于下大雪,附近一座汽车站堆积了大量的雪,造成行走不便。张福银发现后,也立即联系人铲除了积雪。
去年端午节有人特意送来粽子慰问他,这让张福银心中充满了温暖。因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福银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政府、感谢党”,抱着感恩的心情,他当小巷管家特别卖力。
“我觉得现在比十年前要强多了,居民一有事,居委会就能立即到位,解决难题。”张福银说。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陈艺/摄
张占吉:街上的犄角旮旯都存在脑子里
朝阳区双井街道广渠门外大街路段长张占吉。
今年4月中旬,双井街道启动了“街巷长制”,作为社区正职干部,广南社区主任张占吉当上了“路段长”,广渠门外大街689米的路段由张占吉来负责,每天“遛大街”成了他的工作职责,从春天到夏天,原本肤色白的张主任,晒黑了不少,但干净、整洁的街道变化,老街坊们看在了眼里。
“2017年9月15日:广渠门外大街6号楼6号杂草丛生;餐馆新改成的果多美水果店拆下来的烟道放在楼顶上有安全隐患;广渠门外大街26号楼西侧绿地烟头太多。解决办法:6号楼6号院杂草上报街道城建科,列入清理计划;果多美烟道已通知整改,三日内不改,由街道出面解决;26号楼烟头,周一组织志愿者进行清理,添置垃圾箱……”这是记者采访张主任当天,他做的巡查记录。每次巡查不离手的《巡查记录笔记》,短短的5个月,本子上记得满满的。
“广渠门外大街是一条成熟的街区,也是一条重点街区,区政府近两年还提出了要把它打造成第二条长安街,所以环境卫生特别重要。”张主任告诉记者,689米长的路段,街边紧挨着就是居民楼,而且这5栋楼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老楼,还有多栋写字楼,上班族特别集中,临街店面倒是不算多,但是也时常存在不规范经营的现象。
说起这条路,张占吉甚至连犄角旮旯都储存在了大脑里,每个段落都心中有数。“虽说这条路我已经特别熟悉了,但每天的巡视必不可少,因为每天都能发现新的问题,小问题当场能解决的解决,不能解决的就上报相关部门,这个街巷长制真的非常利于环境整治,看到环境一天一天变好,我们累点儿也值得。”张占吉说。
今年4月中旬,双井街道推行“街巷长制”,划成了4个片区,其中每个片区由街道一名领导和社区里的一名领导同时担任片区长,街道包片科室的一名领导和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共同担任街巷长,共同监督区域的治理工作。张占吉觉得,建立这样的机制可以长效落实与监督背街小巷的治理工作,形成“社区日查、街道周查”二级监督检查机制,解决专业部门不能及的次支干道、背街小巷环境整治问题,实现居民楼门规范、小区院落干净、背街小巷整洁、主要大街有序的地区环境秩序。
“这就相当于治理背街小巷的‘垂直管理系统’。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都是划片的,不会细致到每一条街道。但街巷长相当于每一条街的明确责任人,按照‘十有十无’的标准治理背街小巷。”张占吉说。
经过5个月来的整治、治理,现在的广渠门外大街漂亮多了,违法建设、开墙打洞没有了;通过路平工程的改造,路面也平整了;临街楼门干净了,以前居民倒垃圾不入桶的现象没有了;绿植也多了,随意停车的现象也少了。
“环境的改善,多亏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采访中,张占吉很少谈自己的付出,更多的是在谈社区居民志愿者如何配合工作。“我们的居民太可爱了,没有他们,绝对达不到这样的治理效果。”
张占吉所在的广南社区,有一支40人的志愿巡查小分队,小分队每天都会轮流有人巡查街道,看到小广告及时清理了,看到有游商占路影响交通及时劝阻,老小区装修的特别多,装修垃圾占路,及时找到住户尽快清理……
由于辖区写字楼比较多,共享单车成了附近上班族的主要出行工具,巡查小分队还主动担起了码放自行车的任务。“就拿双井桥来说,每天最多的时候有百余辆自行车随意堆放,甚至出现摞在一起停放的现象,不但影响市容,还影响到了自行车道甚至机动车道的通行。”张占吉说,巡查小分队的队员们不但每天定时定点去码放自行车,平时巡查时,见到码放的不整齐的就去码,已经形成了习惯。
除了日常的随查随清理,张占吉每周都会组织巡查小分队全体队员开展一次大扫除,对这条街区的所有居民楼、街面广告牌、垃圾箱、信报箱进行清理。“每个队员都特别积极参加活动,要知道,这些人大部分都是退休居民,年龄偏大,最大的已经将近80岁了,他们真的太可爱了。”
谈到工作计划,张占吉这个路段长当得很起劲儿,他打算再给居民腾出一块能休闲的地方,15日那天发现26号楼绿地烟头多的问题,他考虑,总有人在那抽烟是因为这块本来是绿地的空地根本没有绿植,就有点儿竹子还都倒了,他已经打报告给街道城建科,建议种点绿植,再放几把长椅,添置一个垃圾桶,这样环境也美化了,居民也能休闲。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郑青云:给我打电话最多的是老百姓
东城区北新桥街道街长郑青云(图右一)。
簋街不长,1.5公里左右,263家商铺,其中餐饮企业115家,24小时营业让这里每天人流穿梭。郑青云便是这条街的街长。
郑青云是东城区北新桥街道的工委书记。在东城,一名工委书记担任街长,很少见。
“区领导点名点出来的。”郑青云说。
如今走在簋街上,时尚中不失中式原汁原味的风格扑面而来,“脏、乱、差”的形象不复存在。
“簋街整治出来太不容易了!”郑青云有点感慨。
加班加点、周末没休息,都已经不叫事儿,整治过程一言难尽。
簋街每天平均接待超6000人,周末客流更是经常“破万”。当四面八方的食客大快朵颐、觥筹交错时,周围的居民却要忍受着与之相随的油烟乱排、垃圾乱扔、私搭乱建等问题。餐馆24小时营业,违建与老百姓居住的院子搭在一起,平房院胡同窄,一着火容易火烧连营,大的消防车都很难进来……
在郑青云看来,这里处处存在着安全隐患。
“治理之前,一条街上只有两个消防栓,这显然是不够用的,对老百姓的生命安全也造成威胁。”因此整治簋街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拆除违建的同时,把燃气管道引入,“起码杜绝液化气爆炸。”郑青云说。
从去年10月着手整治开始,到今年五一新街亮相,郑青云下了很大功夫。
“我的身份有点优势,老百姓的事要管,商家的事也要管,所以协调、解决问题力度会大一些。我们的方法就是自治、共治、法治。”郑青云首先组织成立了簋街地区的商会,让商会自己想办法出政策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己把簋街管理好,政府尽量只起指导作用。把簋街商户动员起来,实行门前三包,参与环境整治,保持现在的状态,商户更加珍惜成果。现在已经有100多家企业加入了簋街商会。
簋街商户易主频繁,外立面改造是常事。
“我们还把权力交到商会手上,比如商户外立面改造,要首先经过商会批准。同时,商会的责任也增加了。”郑青云举例说。
有了自治,同时实行的还有街道、社区、商会、百姓的共治。
“我手机接到商户的电话并不多,接到最多的,还是老百姓的电话。”
餐饮垃圾污染街道,24小时产生声、光污染让老百姓怨声载道。
簋街涉及四个社区,每个社区负责一段,都有巷长经常巡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路过也会监督。
“这增加了我们的眼睛。”郑青云说。
更重要的是,居民代表也加入到共治中来,出现问题召开协商会议,共同解决。
比如商户用喇叭喊客的问题,现在杜绝了。招牌光线太亮照得老百姓家里昼夜光亮的问题,由专业人士设计,使招牌更加雅气,而不是越亮越好。厨余垃圾油渍沁入道路石材的问题,要求商户必须垫上保护层,倒入垃圾车。
“也有法治,法治是底线,保证自治、共治更顺畅。”
整治后的簋街,保证了一店一设计,得到业内人士、专家的高度评价。商铺的外立面,有现代的、中式的、明清的,风格多样,包括夜景照明、园林绿化甚至是卫生间,都专门进行了设计。
现在,簋街正在筹建管委会,保证每天都有人在街面检查,保证簋街整治提升成果。
□本报记者 边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