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就业帮扶 给予资金支持 企业分流职工安置实行“一企一策”
2017-04-06 作者:马超
2016年,全市就业系统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2.8万人,而今年本市将加大就业帮扶,为企业分流职工安置建立“一企一策”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同时,针对各区就业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地区政策措施,根据就业困难程度,给予“一地一策”的资金支持。
“一企一策”助力企业分流
近日,记者从2017年北京市就业工作视频会获悉,本市今年将加大就业帮扶,稳妥减少传统领域就业“存量”,积极安置企业分流职工。
为落实国家及本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化解过剩产能、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总体部署,将协助指导企业制定职工分流安置方案,对企业分流职工实行实名动态管理。
建立“一企一策”的公共就业服务机制,为分流100人以上职工的企业组织专场招聘活动,建立档案接转、社保关系接续等绿色通道,为本市调整转型、兼并重组、关闭破产、淘汰搬迁等企业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提供有效帮助。
同时,倾斜支持重点建设地区。在大兴、通州、延庆等地区试点开展重大建设项目就业影响评估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各区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地区政策措施,根据就业影响评估的困难程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给予“一地一策”的资金支持。
带动就业大学生可获补贴
今年,本市将提升创业带动就业能力,充分利用新兴领域就业“增量”。深入开展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和优秀创业项目遴选,通过提供资金、政策、人才、培训、指导、宣传等服务,提升孵化能力,挖掘优秀创业项目创新和带动就业潜力。积极推进创业指导专家团队建设,针对创业者实际需求开展指导。
同时,本市将继续加强创业政策扶持。研究拓展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在新经济领域,以新就业形态实现创业就业的劳动者给予有效支持。研究对积极创业并带动就业的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人员、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复员军人、企业分流职工等给予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
此外,本市还将重点帮助大学生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和大学生创业板建设,建立人力社保政策信息库,开辟专门服务窗口,举办各类专业培训,联合社会资源举办大学生创业创新竞赛活动,加强资金奖励支持与宣传推广。
选拔400名大学生村官
今年本市将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能力,重点解决群体就业“困难”,推进精细服务,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等专项活动。
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开展以实名制登记为基础的就业服务,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一对一”精准帮扶,确保有就业意愿的“零就业”、“城乡低保”、“低收入农户”和“优抚”家庭高校毕业生,以及残疾高校毕业实现就业。
今年将采取先选拔、后就业的方式选拔400名左右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安排到村任职,并出台相关工资增长政策,提高在岗大学生村官工资待遇水平。
支持低收入农户就业增收,推进“人-岗”对接协作,引导与生态涵养地区和重点建设地区建立协作关系的城区,组织企业深入低收入农户集中地区开展定向、定点招聘,开辟低收入农户劳动者外出就业新渠道。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试点建设职业指导工作室,提供“一对一”职业指导和跟踪服务。
推进京津冀就业“协同”
为促进京津冀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在线创业服务平台,探索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北京注册、河北成长”发展模式。共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联合举办招聘活动,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人事档案等公共服务手续异地办理。
完善家庭服务业劳务合作机制,共建华北家庭服务业人力资源市场和网络超市,在河北建立20个以上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培训输出基地,联合举办家庭服务职业技能大赛。
加强对入驻曹妃甸京企的服务。推动开展疏解外迁京企职工档案电子化管理试点,通过系统将终止、解除劳动合同京籍职工的档案信息转移至户籍或常住所在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方便其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获得促进就业帮扶。
支持石景区人力社保局成立“迁安综合服务站”,向异地工作生活的京籍劳动者提供就近就便的促进就业帮扶。探索建立迁安地区社会公益性就业组织,为“托底”安置京籍就业困难人员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