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患者及早回归社会——直击小汤山医院康复治疗
前不久,在航空医院接受脑损伤治疗的王先生转诊到北京小汤山医院做康复治疗。王先生因脑梗造成额颞叶损伤,现在每天做4项康复训练。
在小汤山医院的心理康复室,康复师刁倩给王先生耳朵上夹了一个夹子,夹子的另一头连着电脑。此时,电脑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小球,刁倩要求王先生按照她的指导练习:“小球上升时吸气,小球下降时呼气,您的呼吸缓慢均匀一些。”刁倩告诉记者,小夹子是一个传感器,这是一项生物反馈治疗,能调节脑梗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的关注力。以前,王先生的关注力保持时间很短,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一件事了。
接下来,电脑又换了一个画面,画面上有房子和树,同样有个传感器连着患者。刁倩继续引导患者:“王先生,您继续放松呼吸,心里想着美好的事情,您通过电脑屏幕上的画面可了解自己的状态,放松的时候,树上的叶子、地上的草坪就会郁郁葱葱。”刁倩说,通过一些小工具,让患者的交感神经放松,调节患者自主神经。目前,有不少失眠、焦虑患者在我们这里接受康复训练,有些高血压患者通过康复疗法,调整了血压状态。
在另一间作业疗法康复室,记者看到康复师一边握着患者的手一边对患者说:“您的手可以再举高一点吗?我们试着做几遍。”记者了解到,一个康复师为患者做肢体康复,从上肢到下肢,要做几百个动作,既需要体力也需要耐心,经过一到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患者的肢体功能在不断恢复,一些不会走的患者能够走路了。
76岁的李女士因右侧大脑大面积梗塞,肢体右部瘫痪并出现语言障碍,还伴有吞咽困难等后遗症,术后李女士从其它医院转到北京小汤山医院。经过心理疏导、言语训练、肢体训练和传统中医的调理,现在可借助拐杖或者扶墙自行走路了。以前不会说话的,现在能说话了。小汤山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康晓平告诉记者:“心脑血管患者术后,越早做康复治疗,后遗症越少。目前,在我们医院康复的患者除了心脑血管病以外,还有骨关节病、颈椎病和皮肤病。”
据了解,从今年6月起,市医管局在14家北京市属医院启动了集团内“康复体系试点”,转出医院为地坛医院、友谊医院、同仁医院等12家医院,小汤山康复医院、北京老年医院2家医院负责接收康复患者。
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武亮指出,偏瘫、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等是最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目前对这些后遗症治疗,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综合康复治疗,早期、正规、全面的康复治疗,不仅能够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而且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家人护理负担,最大限度的恢复工作能力,最终能够正常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武亮坦言,目前康复医疗发展极不平衡,我们急需把本市的三级康复网络建立起来,减少大医院的住院日,节约医疗资源,让更多老百姓得到专业的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