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快评 > 正文

“教科书式避险”具有警示意义

2018-09-11


 
  9月8日,云南墨江发生5.9级地震。6岁的曹洋正坐在沙发上,屋内天花板掉落,他立马躲进旁边一处狭小的角落,幸运没被砸到。曹洋说前两天老师给他们讲过地震知识,让他们在地震时躲在床下或桌子底下。(9月10日澎湃新闻)
  灾难不期而至,有效的避险是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要保障。此事件中小男孩的避险被称作是“教科书式避险”,证明了他的避险方式是科学正确的;而小小年龄就能如此通过一连串的动作避险,更令人惊叹。笔者以为,这应归功于日常的安全教育。诚如视频采访,小男孩介绍,如此避险是老师教的,而且事发前天还进行过演练。
  安全教育当从娃娃抓起。诚如上述6岁小男孩教科书式避险,如果老师没有进行过相关方面的教育,没有进行相关演示,这么小的孩子定然会惊慌失措,甚至是大哭不止。所以,针对孩子,第一课教育当是生命安全教育。而这不仅仅需要幼儿园、学校的不遗余力,也需要监护人切实负起责任,通过安全教育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安全教育需要实习演练。安全教育不是纸上谈兵,需要的是真枪实干。而安全实习演练不单单是学校、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重视起来,更须城乡同步推进。比如,一些城市开展的突发安全事件应急演练,就是在将安全教育实战化,不仅能够提高公众应对灾难的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全民参与共建安全和谐社会。
□杨李喆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