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中的劳模 东城区2015年劳动模范先进事迹展(十六)
2015年是五年一次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年,东城区总工会推荐评选出李学玲等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马龙等56名市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以及东城区地方税务局等10个北京市模范集体。这些劳动模范及模范集体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谱写着一首劳动者之歌。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了哪些艰辛?本报将继续对这些劳动者和劳动集体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
刘政
能破案的检察院网管
带着一份学生的青涩,2004年,刘政到东城区检察院报到。而一年后,他已肩负起本院检察工作信息化的职责。刘政成长迅速,在参加北京市检察信息化“十大示范工程”评选活动中,他全面负责东城检察院申报“视频点播系统”等项目的建设、维护工作,成功入围“北京市检察机关十大信息化示范工程”。
2008年,作为专业技术队员,刘政代表东城检察院参加了北京市检察机关业务技能竞赛,以极佳的成绩获得第一名。作为北京市检察机关代表队队员,2009年,他参加了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应用竞赛”,并协助北京市检察院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同年,刘政获得东城区人民检察院“专门型人才”称号。
在完成检察院信息化工作之余,刘政还协助办案部门做起了检察工作。2011年7月,刘政收到一块硬盘。办案部门告知,里面有某单位领导受贿的证据,但已被人删除,请他帮助恢复数据。刘政很快将这些数据恢复,并提取固定。但他发现,恢复的文件中,文件名都有“RE”字样,他以此为线索,运用几种专业手段深入挖掘。经过研究,他发现了硬盘中有大量类似文件。解密后,成功获取了行贿单位为获取业务,曾向全国众多企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行贿的记录,涉案金额达6000余万元。该案的办理得到了上级肯定,在检察机关电子取证工作领域也引起了较大反响。
2014年,他入选北京市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人才库。在荣誉面前,刘政不骄不躁。他说:“我的工作就是为了同志们能更好地战斗在检察第一线,这是我的本职。干不好,没道理;干好了,理所应当。没什么可骄傲的。”
马龙
诚信为本的民营企业家
马龙,北京宏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1994年,马龙创建了北京宏源南门涮肉城,2004年创立宏源餐饮公司,如今旗下已有9家分店。这些主要源于“诚信”二字。他把“诚信员工、诚信顾客、诚信社会”作为企业管理的行为准则。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他始终诚信经营。
马龙倡导亲情化管理,他与员工间像是兄弟。在店里,职工们都称他为马哥。宏源公司是较早响应工资集体协商的企业。近年来,这家企业的员工工资每年都大幅度上涨,他们还建立了5天、8小时工作及员工通岗、年终奖励、工龄工资奖励等制度。公司从员工的利益出发,凡事都做到透明公正。因此,在这家企业,职工心是安的、情是真的,为企业卖力的劲头儿足,公司劳资关系也非常和谐。
在马龙和员工共同努力下,公司和他本人先后荣获“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北京市和谐劳动关系先进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首都劳动奖章”“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荣誉称号,他还当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
同时,马龙也是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家。他说,社会给了他支持和荣誉,他就应该回馈社会。汶川地震后,宏源公司积极参加了捐款捐物活动,他本人还远赴灾区当志愿者。几年来,宏源公司共出资百万元购买矿泉水慰问公安、交通干警和城管队员;与另3家会员企业共同为一师附小捐款16万元,购置80台近视眼防治仪,为学校建起了“爱眼工作室”;为西藏拉萨市公德林办事处辖区所有低保户、治保人员、社区工作者捐助了价值20余万元的防寒服。
他说,他十分看中胸前的这枚奖章,那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他将继续带着公司员工为新东城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隋立扣
园林绿化战线的尖兵
隋立扣是东城区绿化二队队长,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干起活来不惜力。1980年,隋立扣还是临时工,每天的工作就是给树浇水、修剪、打药、施肥。由于对园林知识一无所知,那时,他对这工作谈不上多喜欢,但他懂得干一行就得爱一行。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一有空儿就向老技术员请教。凭着刻苦勤奋,很快,他就成了这行业的佼佼者。那时,他常常一个人骑辆三轮车,驮着水管子,为几公里长的绿化带浇水,边干活儿还边哼着歌儿。
因为工作出色,几年后他便转为正式工,并先后担任班长、队部管理人员,后又到队办公室负责生产组的管理工作,再后来担任绿化二队队长。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就这样一步步成为园林绿化战线上的尖兵。
隋立扣是率先提出“精细化运作、模块化管理”理念的人;他召集座谈会让职工们建言献策;带着大伙儿到兄弟单位取经……很快,一个成绩倒数的绿化队,成了连续多年的全市第一名。
人们对前门大街、祈年大街、箭楼绿地、永定门南广场、东南二环护城河城市休闲森林公园等新东城九横八纵重点道路景观都很熟悉,那都是由隋立扣带的这支队伍打造出来的。多少个除夕夜,他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有人会问,绿化队冬天有什么活儿?记得2014年大年初二,狂风大作,一株毛白杨被刮断,倒伏在居民房上,隋立扣立刻赶赴现场。胡同内空间狭小,升降车进不去,只能人工排险。隋立扣拿起油锯,系上安全带就上树了。树杈被一截截锯掉,房屋的负重在一点点减轻。在居民的掌声中,险情排除了。可有谁知道,那个冲在最前面排险的人已近60岁了。作为一名普通的园林工作者,隋立扣对这工作无比热忱。他说,能为首都的绿化事业出份力,是他最大的快乐。
孙玉海
扫帚奏出“迎宾曲”
他被居民誉为“新时代的时传祥”,他就是北京环连环保洁公司的保洁员、54岁的孙玉海。孙玉海的老家非常贫困,为了生计,他带着老婆到北京打工。可除了种地他什么也不会,只能四处打探没文化也能干的活儿。无数次碰壁后,他终于得知一家保洁公司正在招人。公司管吃管住,每月还给300多元工资,就这样,孙玉海成为了一名保洁员。
古人闻鸡起舞,可孙玉海没等鸡叫就得“起舞”了。刷刷的扫帚扫地声,就是他奏出的乐章。听到居民们称他为“时传祥”,他一本正经地说:“我不叫时传祥,我叫孙玉海。”一句大实话把居民们都给逗乐了。孙玉海说:“我没啥能耐,就是有把子力气。当农民,我得把庄稼种好;当保洁员,就要把地扫好。这是人的本分。”
一个早晨,他正在朝内菜市场门前作业,一位骑着三轮车的男子从他身边经过,他没理会,依旧扫着地。却听“砰”的一声,那人连车带人倒在了地上。他立刻丢下扫帚跑过去,看这男子牙关紧闭,脸色灰白,便将他抱起,放在自己的三轮车里,铆足劲朝医院猛蹬。挂号、就诊,他一直陪着那个陌生人。
还有一次一户居民家失火,消防队走后,整条街的水很快结了冰。孙玉海想,天寒地冻的,不要说老人,就是年轻人摔一跤也够呛啊。于是,他拿起铁铲就干了起来。数九寒天,孙玉海却忙活得浑身大汗。第二天,当人们看到他时,他的手上已缠满了纱布。居民心疼地发现:“为了铲冰,老孙俩手都是血泡啊。”
水是家乡的甜,月是故乡的圆。可春节前后,社区垃圾量骤增。为了城市的洁净,孙玉海竟已11年没回老家过春节。每天凌晨,刷刷刷的扫地声就在小区回荡开来,那是孙玉海为居民演奏的“迎宾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