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专题 > 聊吧 > 正文

《资治通鉴》展览中的故事·之三

2015-04-16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9.武周王朝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唐纪二十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下天授元年】
  武则天(624—705),名武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至690年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改名为“曌”(音zhào,同“照”,意为日月当空,普照大地)。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
  武则天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名臣。其主政期间,政策稳定、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对历史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10.孙庞斗智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周纪二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魏国有一名大将叫庞涓,他妒忌同学齐国人孙膑的才能,安排诡计陷害孙膑,剜掉了孙膑双腿的膝盖骨。孙膑便装成疯癫,麻痹庞涓。
  孙膑在齐国使臣协助下逃到齐国,被齐威王拜为军师,协助大将田忌。在孙膑的策划下,齐军连打胜仗。公元前342年,庞涓带魏军攻打赵国,田忌、孙膑率齐军救赵。但孙膑指挥军队没有直接增援赵国,而去攻打魏国。庞涓忙从赵国撤兵赶回魏国。路上庞涓观察齐军扎过营的地方,连续三天,炉炤数一天比一天减少。庞涓放了心,笑着说:“我就知道齐兵都是胆小鬼,到魏国才3天,10万大军就逃散了一大半。”他下令急追齐军。魏军一直追到马陵(现河北省大名县东南),发现前面山道都用木头给堵住了。这时四面杀声震天,数箭齐发,齐军已把魏军团团围住。庞涓身中数箭,在树下自刎。原来孙膑使用诱兵之计,一路上造成齐军逃散的假象。他料定了庞涓会追到马陵,早在此处设下埋伏。这是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战例,其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
 
  11.窃符救赵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五周纪五赧王下五十七年(癸卯,公元前258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8年),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战国时期,各国贵族为了取得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胜利,以巩固自己的地位,盛行养士之风,其中著名的有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他们养士各在3千人以上。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段佳话。他依靠隐士侯赢、屠者朱亥,才窃得兵符,夺了晋鄙的兵权,终于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使赵国转危为安。其富有政治远见,又具有军事才能。虽然他与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但他的声誉却远在其他三公子之上。司马迁就赞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
 
  12.荆轲刺秦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六秦纪一昭襄王十九年(癸酉,公元前228年)】
  荆轲为秦时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本为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13.汉战匈奴
  【出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一汉纪三太祖高皇帝中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始于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共历时44年之久,其中以漠北决战胜利为标志,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而以第一个阶段为主体。
  在这一时期汉军曾对匈奴展开三次重大反击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南下骚扰的问题。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