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工会 > 正文

北京沙化土地基本完成综合治理 沙化土地面积5年减少37.26万亩

2015-06-18

 
  □本报首席记者 边磊
  “无风一片沙、有风地搬家,每当风沙起,处处毁庄稼。”曾几何时,北京人谈沙色变。6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记者从市园林绿化局了解到,随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不断推进和平原造林工程的启动,近5年来北京市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7.26万亩,全市境内的沙化土地基本被绿荫覆盖。
  点线面、网带片
  绿色防护林体系
  时光倒流三四十年,风沙给人们带来的是无尽的烦恼。新华社一篇《风沙紧逼北京城》的文章使首都人民警醒,也拉开北京大规模防沙治沙的序幕。
  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教授级高工胡俊同志告诉记者,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全市以绿化造林为主体,科学治沙、依法治沙、综合治沙,构筑山区、平原和绿化隔离地区三道绿色屏障,形成从城区到郊区,从平原到山区,点线面、网带片相结合的绿色防护林体系。“特别是从2000年启动的京津风源治理工程和2012年开展的平原百万亩造林工程,为北京市的防沙治沙工程,改善全市城乡生态面貌做出了重大贡献。”
  京津风沙源工程
  绿色围墙阻风沙
  龙庆峡荒滩位于延庆县城北8公里处,紧靠龙庆峡风景区,面积1.6万亩。曾几何时,这里寸草不生,是严重水土流失形成的卵石滩和采沙场,几乎寸草不生,风起扬尘,环境恶劣。经过京津风沙源工程的建设,如今这里已成为110万株各类苗木生长的郊野公园,吸引着周边的市民来此休闲娱乐。
  胡俊告诉记者,通过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实施造林营林690多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08.42万亩,爆破造林24万亩,退耕还林87万亩,飞播造林31.58万亩,封山育林439万亩;如今,每逢周末,人们争相投入大山的怀抱,去享受那里的好山、好水、好生态,流连忘返。
  平原造林
  绿满京华
  昌平西部的南口、流村地区,过去是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因为常年挖沙采石,区域内大小沙坑连绵不断,一到起风季节,风沙吹得人睁不开眼。这两年,昌平区开展平原造林工程,在沙坑上种树造林,把原先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汪洋绿海,见风扬尘现象也随之大大减少。
  潮白河怀柔段堤岸西侧,过去也是挖沙采石比较集中的地区,形成了6000多亩的大沙坑,有的深达七八十米。经过连续开展的平原造林,已经披上绿色新装。
  据介绍,通过平原百万亩平原造林,全市共治理荒滩砂石坑等沙化土地25.4万亩,分布于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两侧以及康庄、南口等“五大风沙危害区”内的沙化土地全部得到治理,永定河沿线形成14万亩的绿色发展带,昔日的昌平沙坑煤场、怀柔大沙坑、燕山石化周边等地区形成了优美的森林景观,绿树成阴、花团锦簇的生态新面貌吸引了大量周边百姓和城里居民前去休闲观光。
  加大科技含量
  高水平建设城市森林
  全市防沙治沙工作把科技贯穿全过程,不但注重造林树种多样和近自然栽植,造林树种达168个,乡土树种栽植占85%以上;而且注重废弃砂石坑、沙荒地、坑塘藕地等困难立地造林的节水措施应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100余项,节水保活新材料使用面积达60%以上。
  此外,使用大规格苗木造林。平原地区重点项目60%多的落叶乔木胸径在8公分以上,带冠栽植超过70%,实现了立地成林、成景;山区造林立足于抗旱造林,推广应用生根粉、保水剂、抗蒸腾剂、地膜覆盖、植树袋、生态袋等新型实用技术、材料,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和工程科技含量。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