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前800余名北京职工在黑龙江被洪水围困得到灾区群众无私救援
■回京后职工们随即发起捐款为灾区援建希望小学
■16年后重回旧地回访恩人和希望小学
1998年,一场特大洪水袭击黑龙江,刚结束内蒙古爱心捐助活动的800余名北京职工归途遇阻,专列被围困在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危难关头,是当地人挺身而出为大伙解困。回京后,感恩的北京人捐资百万,为黑龙江建起8所希望小学。北京青基会上周末组织部分当年亲历者重返事件发生地,向参与抢险的当地人表达谢意,并实地了解希望小学的现状和需求。
16年后回到旧地探访恩人
上周四,见到富裕县参加过1998年抗洪的铁路、公安、水务等部门负责人,北京爱心回访团的亲历者代表不禁和他们共同陷入回忆,讲起那段难忘经历,几位亲历者数次哽咽。
“不是这个样子,变了,变了……”走进当年被围困的富裕火车站月台,北京职工廖婧先是微微皱起眉头,眯起眼睛,极力地思索着,几秒钟后,她睁开双眼轻呼,“当年那座建筑用的黄砖,现在变成白色了,站台也大出好几倍!”有人问当年专列是否停在最边上的一站台,她很坚决地摇头:“不是这儿,是旁边的二站台。”一旁的富裕火车站站长奚春德笑了:“您的记性真好,没错,就是二站台。”
1998年8月5日,北京爱心希望之旅专列载着800多名北京青年,去呼伦贝尔草原献爱心。因为出现洪水,专列回来时绕道黑龙江,但还是被围困在富裕县,宛如汪洋中的一座孤岛,遭遇缺水、缺电、缺食品的严重威胁,车上乘客惊魂72个小时,有的女孩吓哭,还有人病倒。
回忆救援情况时,廖婧感叹当地及时开来消防车,为专列补水。客运副主任李健波随口接了一句:“消防车是我找的。”廖婧惊喜地握住李健波的手:“原来是你呀,我们一直不知道,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啊。”李健波不好意思了:“这么点小事,你不提我都忘了,这算啥呢。”
原来,富裕火车站只是过路站,不负责上水,也没有相关设备。听说停靠的几列火车没有水,全站上下就到处找水,并不因为不是分内事而推辞。很快,李健波通过私人关系联系上县里消防队,调来消防车为列车上水。因为停靠的站台远,消防带够不到,车站又组织职工拿来30米长的防火带,跟消防带接上,水这才顺利送上专列,其他几列火车也得到救助。
伸出援手的不只有火车站,还有当地电信系统送来的新鲜蔬菜;齐齐哈尔铁路局送来柴油,解决车里没电的问题;哈尔滨团委给每个乘客送上一个食物大礼包;村民知道有人发烧,送来一暖壶姜汤……
时任建设银行北京分行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的吴志训当年压力特别大,他带来93名建行各网点的青年职工,一个有事也不行。看到当地人无私的救助,他当即在专列上组织捐款,每位职工都献出爱心。16年以来,相熟的同事们聚会时,经常回忆起这次磨难。这次受邀参加回访,吴志训特意拿来单反相机,忙着把每一处拍下来,带回去给同事们看,“当年洪水肆虐,幸好得到当地帮助,但我们都不了解背后细节。这次我要多问问是哪些好心人帮我们的,还要把当地的变化记录下来。”
希望小学为15名学生而坚守
1998年回京后,北京青基会马上发出捐赠倡议,号召共青团组织缴纳特殊团费,用于灾区的重建,用行动答谢黑龙江人民。北京青基会在7个灾区省共新建希望小学45所,修建希望小学19所,其中黑龙江8所;搭建帐篷小学470所;建成2座灾民新村。
种畜场北京青年希望小学建成于1999年9月20日,校舍32间。上周五,回访团走进校园,空地上种着谷子、粟子,别有一番田园气息,学生们拿着从家、路边摘来的五颜六色野花,送给北京的客人们。鲜艳的国旗飘荡在高高的旗杆上,挂在大门口的校牌,提醒经过的人们,这里与北京有着一段缘分。
但农作物的茂盛挡不住校园的空荡。据了解,刚建成的几年,学校最多有300多名学生,这些年随着农村大批中青年外出打工,很多孩子跟着家长到外地读书,生源流失严重。加上撤村并校、计划生育等原因,希望小学只剩下15名学生。
走进刚铺上新地板的教室,白墙上挂着多幅学习画报,干净明亮。7个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正在听老师讲音符知识。据校长李大军介绍,种畜场离县城有54公里,附近5个乡镇都在15公里以外,学校没有食堂、宿舍,所以附近乡镇的学生无法过来上学,现有的学生都住在种畜场周边。
该校在岗教师8人,其中年龄最小的是45岁的教务主任姜涛,他的儿子在这里上完小学和半个初中,因为学生少,初中部被撤才离开,今年考上浙江工商大学。他特别自豪:“我们学校不差吧,从这里毕业考上大学的有好些呢。”
李大军回忆,1998年洪水过后,校园一片狼藉,经历了帐篷小学和借校上课阶段,直到获得北京人的爱心援助,校园得以重建。“别看现在人少,如果学校能提供吃住,就能吸引来附近乡镇的学生。这些年,是北京人的支援,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看看这些教室和设施,都是不错的,我看了心里很安慰,咱们的捐款都花到了实处。”吴志训对学校的未来很有信心,“学生外流不是老师的错,相信解决了食宿问题,生源一定能扩充,校舍就不会闲置了。”
希望小学使孩子不再远程奔波
另一所回访校是位于肇源县古恰乡的姜岗村北京青年希望小学,1999年10月投入使用。由于遇到和种畜场希望小学相同的问题,这里2011年撤并入古恰中心小学,但保留了校牌。今年,该校得到当地政府资金投入,开始重建新教学区,学生暂时安排到古恰中学就读。
下午两点半,古恰中学的操场上欢声笑语,一群小学生正在进行体育锻炼;走进教室,三年级的学生在学魔方,训练手眼配合能力。校长黄钢对学校的未来充满期待:姜岗希望小学是村小,被1998年洪水冲垮,幸好得到北京的援助。从重建后的希望小学毕业的学生,已经有考入哈工大、哈医大的。明年新校园建好后,会挂新老两个校牌,让北京青年希望小学的名字继续流传下去。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1万多所希望小学,20年前用20万就能建1所,但只能是平房,选址和设施有限。黑龙江有8000多所农村小学,其中近1200所是种畜场希望小学这样的小微学校,位于偏远乡村,不如乡镇吸引生源,虽然学生少,但解决了附近孩子上学问题,免于孩子们每天奔波到十几里外甚至更远的乡镇读书。
北京青基会秘书长陈淑惠表示,当年灾区孩子能重返校园,北京人援建的希望小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多年后社会变化,通过这次回访,发现学校硬件已不是问题,但在学生生活条件改善,教学配套设施完善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