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团队是如何炼成的——探访中建二局一公司第一项目经理部团队
2014-09-22 作者: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肖永鸿/摄 来源:劳动午报
5年前,中建二局一公司的何可文和张友利等5人,从北京总部驱车开赴太原开发市场。
5年后,他们所在的项目部成为公司第一项目经理部,项目团队人数最多时有129人,同时拥有3个工地,年产值约6亿元。
这样的团队是如何炼成的呢?记者近日走进了该项目。
青年员工成长有平台
“我今年26岁,来自黑龙江牡丹江,考虑到我是新员工,公司给我安排了导师进行指导,这样我上手就比较快。有时候,项目经理还会亲自教导我们。”中建二局一公司第一项目经理部机械员孟凡鹏说。
如今,像孟凡鹏这样的新人在中建二局一公司每人都有一名导师。新职工在来项目前,公司会进行入职培训。新职工来项目后,项目会根据新职工的专长,安排相应的导师,并签订导师带徒协议。
据项目书记、工会主席张友利介绍,仅在去年,第一项目经理部就有十多对师徒签订了导师带徒协议。去年,项目工会还协助党支部推出生活辅导员制度,在导师带徒的基础上,给新员工以生活上的帮助。
几年后,新职工大都可以成长为项目中坚,走上重要岗位。项目新职工樊小龙就是一个成长典型,他2011年毕业,仅用了3年时间,就从实习工长、工长成长为主管工长,如今成为项目部独当一面的干将。
同样,新人罗娟娟在同事和师傅们手把手的指导下,学会了怎么看编号、怎么看图纸做预算,预算工作也由“门外汉”变成“专家”,去年9月她就当上了预算主管,协助商务经理工作。
攻坚克难锻炼职工
“在项目进行攻坚克难时,最能锻炼队伍了。”项目经理何可文说。
令何可文最难忘记的是,项目刚开工时止水帷幕的攻坚战。所谓止水帷幕,是指用于阻止或减少基坑侧壁及基坑底地下水流入基坑而采取的连续止水体。
“项目北侧有污水管线,还是大的主管道,南侧有居民楼,西侧靠近河流。挖基坑时,难题出现了,由于水位高,不能把水位降下去。”何可文说。
没有别的办法,何可文赶紧带领团队研发止水工艺,最终,决定采用铆杆施工工艺穿透帷幕桩,之后进行注浆,再用高压喷锚的办法防止支护桩侧壁土下滑,最终起到维持支护桩整体稳定性的作用。但此时,麻烦又出现了,刚刚修好的市政管道污水管又破裂了,往基坑里渗污水。何可文又立即投入30人的队伍进行抢险,在塌陷部位浇筑混凝土,并且同时高压注入玻璃水,起到快速凝固混凝土作用,最终把基坑支护桩外围市政污水隔离开。
由于挖基坑时耽误了工期,何可文又带领刘波、樊小龙等人研究抢工期的办法,把进度抢出来了。
项目所在地天气变化很快,一次晚上大雨突然降临,将施工现场的排水管道堵住,致使现场的污水全部囤积在白天刚刚浇筑好的混凝土作业面,长时间的囤积将会大大降低构筑物的承载力与使用寿命。
“当时我在家轮休,接到项目部同事寻求抢救措施的电话后,冒着雷雨交加的天气,我第一时间赶到救援现场,和值班同事与工人一起疏通管道,将积水从作业面散去,那一晚我都一直看守在作业现场,生怕一个不小心会给施工带来阻滞。”刘波说。
“可以说,在这个项目我经历了许多别人没有经历过的施工状况,也学到很多知识,成长很快。”樊小龙说。
何可文告诉记者,正是有着攻坚克难的经历,项目许多年轻人纷纷得到锻炼,成长迅速。
工会助力凝聚人心
“项目远离公司总部,如何凝聚职工,这成了党委和工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张友利说。
作为工会主席,张友利常常和新员工谈心,了解新员工的想法,“从年龄上看,我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心。”张友利告诉记者,为了让新人感受团队的力量,项目工会定期举办集体生日宴会,给过生日的员工买蛋糕。
此外,项目工会还常常组织职工郊游、开展篮球赛、乒乓球、羽毛球、钓鱼、爬山、野外拓展训练等活动。春节时,项目还帮助职工购买春节回家车票,并接送职工往返车站等。项目工会安排丰富多彩的职工业余生活,和贴心细致的关怀,营造出了一个温馨、和谐的项目“大家庭”。
当然,更重要的是,张友利考虑到许多夫妻是两地分居状况,在和项目领导班子协商后,把职工爱人甚至是职工儿子调到项目工地上来安排工作。目前有10多对夫妻在项目工地工作。
“项目让分居的职工家属团圆后,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这样队伍就稳定了,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增强了。”张友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