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敬老情无限 孝亲尽寸心——重阳节探访不一样的为老服务故事

2018-10-12 来源:劳动者周末

  秋风徐徐迎重阳,醇香菊酒与亲享。在九九重阳即将来临之际,午报与所有的读者朋友一样,分外挂念家中的老年长者。这个重阳节,午报把目光投给了那些特殊的敬老孝亲人士,他们每天服务的并不是自己的直系亲人,但他们对待老人们比亲人更亲,如同春天般的温暖,他们的为老服务故事,构成了这个重阳佳节京城里一道格外绚烂的风景线。“握紧老人的手,陪着他们慢慢走!”——在这里,午报记者带您去探访这些不一样的敬老人士……

张玉珍(东城区分司厅养老服务驿站站长)
文化养老 让老人尽情欢唱夕阳红

  周二下午三点,东城区分司厅养老服务驿站中传出了阵阵诵读声……由辖区30多位老人组成的“文草”读书会正在开展活动。老人们聚在一起朗诵着一篇篇经典诗歌作品,互相交流着平日里创作诗歌的心得。不仅是读书会,在这间养老驿站,老人们还可通过参与合唱队、舞蹈队等各种艺术团体,感受幸福晚年生活。说起这些文化养老方式的产生,不得不提到驿站的站长张玉珍。

  今年是张玉珍从事养老工作的第10个年头,在和老人不断的接触中,她深深的体会到这项工作的神圣。“做老年工作就是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老人解决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快乐。”

  今年3月,张玉珍来到分司厅养老服务驿站工作。走进驿站的第一天,她就开始入户进行家访。她来到辖区高龄独居老人的家中,通过和老人的话家常了解老人的服务需求。每次走访时,她还会随身带着血糖仪,给有需要的老人检测血糖。通过走访,她对老人的家庭情况进行了初步摸底,还帮助有困难的老人解决难题。一位独居老人,没有子女,老伴几年前也去世。因为种种原因,老人的老伴一直没有入土为安。张玉珍主动联系养老驿站的相关志愿者,最终帮助老人完成心愿。

  在正式来这家驿站工作前,张玉珍做了不少功课。“这家驿站是去年11月底开始运营的,我调查发现辖区60至70岁的老人文化层次都比较高,可以通过多彩的文化方式来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于是,张玉珍开始推进文化养老这项工作。

  在张玉珍的带领下,驿站设立了合唱队、舞蹈队等文化团体。为方便管理这些队伍,张玉珍还组织驿站志愿者建立自管委员会,6名委员分工管理不同的团体。在组建文化团体的过程中,张玉珍更是尽心尽力、跑前跑后。

  文艺团体需要专业老师来给大家指导教学,老师从哪里来?几经打听,她找到一位中学退休音乐老师来负责弹琴,又通过这位老师的介绍找到可以教授乐理知识的老师。“通过组建这些文化团体,可以让我们的老人的活动更有质量,让老人更有价值感。”

  丰富多彩的文化养老活动,也不断的吸引着老人前来参加。以合唱队为例,最初只有30余人参加,现在成员已扩大到50余人。不仅有女性老人加入,也有不少男性老人喜欢上了这个团体。“合唱队的人才也越来越丰富,有会古琴的,有会手风琴的,都是多才多艺的老人。”张玉珍说,“老人们不仅可以在各种文化团体感受快乐,还能参与很多展示自己风采的活动。比如,会到一些养老院或者是文化馆的舞台上展示。”

  不久前,东城区开展“乐龄游戏”推广,分司厅养老服务驿站也结合自己的特色组织开展这项活动。张玉珍业余时间,了解各种游戏的设置、掌握操作方法,并结合老人们的不同年龄特点,用简单明了的方法给予指导。不仅如此,她还结合驿站特色,将志愿服务和乐龄游戏结合起来。每周二和周四,驿站娱乐室中都能传出参与游戏的老人们的笑声。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

东高地为老服务探访团
“小老”帮“大老” 8年服务7000余人次
  为老人送餐、购物、陪同看病、代买药品、打扫卫生……在丰台区东高地社区,活跃着这样的一支队伍——为老服务探访团,通过“小老帮大老”的志愿服务形式,成立8年来已经服务7000余人次,深受社区居民和空巢老人的欢迎,很多空巢大龄老人已经离不开这些低龄老人的陪伴。

  东高地社区位于东高地街道北部,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典型的单位型老旧小区。常住居民14490余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32.5%,其中空巢老人占20.8%,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使社区老年人服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老服务一直是东高地社区工作的重点。

  东高地社区通过对社区老年人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了解到孤寡、空巢、独居老人普遍存在生活照料缺、精神慰藉少、安全隐患多等问题。提供必要的一日三餐、增加温情的精神慰藉和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是他们迫切需求解决的现实问题。东高地社区居民大多是航天部职工或家属,人员相对了解和熟悉,为邻里守望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

  2010年5月,为老服务探访团由此成立,针对身体素质下降、缺乏亲人照料、行动不便、甚至疾病缠身的孤寡、空巢、残疾老年人,开展基本生活需求扶助服务。探访团成员和服务对象结对帮扶,为老人提供送餐、购物、陪同看病、代买药品、排查安全隐患、打扫卫生等志愿服务。

  焦老师和郭老师都是退休老师,他们的第一位探访对象是住在本楼栋的王叔叔。王叔叔是独居的离休教师,没有儿女,性格比较孤僻,从不与人主动交往。焦老师和郭老师就主动在生活上对老人给予关心,陪他聊聊天,排查安全隐患,帮助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慢慢取得了老人的信任。王叔叔甚至把工资卡都交给了他们,需要花钱时两位老师就去银行取。

  有一次,老人的假牙金属钩钩在了腮帮的肉里,一直喊疼,得知此情况后,焦老师和郭老师马上陪他到医院让医生处理,排除了病痛。2015年夏天,老人呼吸困难,焦老师和郭老师叫来救护车,可是老人就是不愿意上救护车,两位老师苦口婆心,告诉老人会陪同他到医院就医,王叔叔这才勉强同意。王叔叔住院期间两位老师经常去看望,直到他安然离世。随后,他们又积极配合单位清点老人遗物。

  在东高地社区,这样鲜活的“小老帮大老”情景每天都在上演。成立的8年来,为老服务探访团队伍不断壮大,由最初的几个人、十几个人发展成现在的70余人,他们与35位社区空巢老人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定期、长期志愿服务。自2010年起,已经有多位志愿者获得北京市孝星的称号。

  “每个人都会老,我们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他们真把你当家人,每天盼望着你能来陪她,哪怕只是说说话。为了方便,有的老人把家里的钥匙都给了志愿者,这是对探访团的信任。”为老服务探访团的团长吴文祺说,探访团一直做下去的最大坚持就是老人们对志愿者的信任。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梁会兰(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社会组织基地社区工作者)
“我愿意像闺女一样孝顺孤寡老人”
  今年42岁的梁会兰志愿服务老人已经有22年的时间了,在服务老人这条路上,她越走越宽,越走越顺。1996年,梁会兰参加了工厂里的学雷锋小组,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敬老服务,哪怕期间经历了下岗、再就业,她也一直没有间断敬老助老。

  2011年,在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的帮助下,以她名字命名的“会兰孝亲敬老服务队”成立。同年,她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如今,会兰孝亲敬老服务队已经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100多人,服务范围从最初的八里庄东里社区,扩展覆盖了周边的五个老旧小区,累计服务孤寡老人逾300名。

  去年夏天,80多岁无儿无女的朱大爷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来,老伴儿怎么也扶不起来他。紧急情况下,谁能来帮帮她呢?在这个节骨眼上,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梁会兰。接到电话,梁会兰马上赶到老人家中,见朱大爷已经有些神志不清,她们赶忙把朱大爷送到医院,挂号、检查、办理住院手续……梁会兰跑前跑后。

  在照CT时,医生见老人行动不便,就要求“家属”入内陪同,梁会兰马上应声“我来”。把朱大爷安顿好后,已是晚上十点多钟。梁会兰不放心,又把朱大爷的老伴儿送回家,自己才回家。

  铃铃铃……凌晨两点,梁会兰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不好!”刚躺下没一会儿的她立刻从床上坐起来,电话那头是朱大爷老伴儿惊慌失措的声音,“梁子,医院说你朱大爷病危了,叫我马上去医院。”大半夜的,老太太一人怎么去医院?梁会兰一边想着一边在电话里说:“您别着急,我这就来!”

  当她们二人赶到医院时,朱大爷已经走了。梁会兰顾不得悲伤,一边安排朱大爷的后事,一边安抚其老伴的情绪。三天后,她又陪着老人送了朱大爷最后一程,“他们没有子女,是我帮着抱的骨灰盒……”梁会兰说,她把自己照顾过的每一位老人,都当做亲人来孝敬。

  “每一次,我照顾的老人离开,我心里都特别不是滋味。”之前,梁会兰曾连续7年照顾子女不在身边的白淑云老人,并坚持每周帮她洗一次澡。有一回洗完澡,老人突然抹着眼泪对她说:“我闺女、儿子都没帮我洗过一次澡,你比他们对我还好!”听罢,梁会兰也红了眼眶,她说:“那您就把我当亲闺女!”

  梁会兰说,八里庄东里社区住的多数是国棉二厂的退休职工,下岗之前,她自己也一直是国棉二厂的职工,所以,她和这里的老人有很多共同语言。现在的老人们物质生活充裕了,但精神生活却十分空虚。每次她陪老人们聊聊过去的事儿,老人们都特别开心。后来,白淑云老人去世了,梁会兰还时常想起她,“我们是一个车间出来的,总是聊得特别投机……”

  梁会兰同时照顾着多名老人,有的老人因为常年寡居,性格变得孤僻。但是这些年来,不管什么样的老人,梁会兰都能和他们相处融洽,旁人十分惊讶 :“他那么孤僻的一个人,你也能处得来?”梁会兰笑说:“我有秘诀啊!”她告诉记者,和老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顺着他们,他们让怎么做就怎么做,再有就是言而有信。答应老人做的事,不管多难也要做到。“有了这两点,再加上耐心、细心和爱心,不管照顾什么样的老人,我都不犯难。”梁会兰说,“一位老人曾对我说,要是没有我的照顾,他肯定得少活几年,老人们需要我,我愿意像闺女一样孝顺他们,我们之间的感情,是多少金钱都换不来的。”

  □本报记者 张晶

宋清扬(北京市隆福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
老龄患者需要更多的爱

  “您这个情况,要注意休息,从检查结果上来看,血糖、血压控制的还是不错的。”语速快、脚步快的宋清扬说完,转身便进了又一个病房。多年间,她每天穿梭于门诊、病房之间,查看着患者的情况,自从手机有了计步功能她每天都过1万步,也正是老年病科有了像宋清扬一样的医护工作者的守护,才保证了老人们在这里享受到了最专业的治疗与护理。

  宋清扬介绍,老年病科的主要对象是60岁及以上,特别是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工作是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如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并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社会支持等,其目的是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因年龄较大且因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多有孤独感,需要格外的陪伴和照顾。这一切,对常年和老年病患者打交道的宋清扬来说并不陌生,老人的痛苦、抑郁焦虑她感同身受。在治疗之外,耐心、细致地给予老人更多的陪伴和照顾,是老年病医生格外需要的“特质”。

  老年人的一些疾病的病症与年轻人也不一样。宋清扬介绍称,相同疾病在不同年龄阶段,症状是不同的。例如,同样的一个肺炎,在青壮年的身上表现就不一样,咳嗽、发热、咳痰,这些比较明显。但是老年人可能咳嗽、发热这些表现都没有,而仅表现为精神萎靡,没有力气,不想吃饭,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医护人员对于类似疾病的掌握必须要十分清楚,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老人岁数大了,有时候就得哄着。”宋清扬说,不少老人抗拒治疗,到了医院后精神状态不好,这就需要医护人员格外细心,随时跟踪疏导,给予最细致的照顾,才能逐渐让老人放下心中的包袱。有些时候,跟老人说一次两次老人没有反应,很多时候是老人不想说话,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能够走到老人心里去。从医多年以来,宋清扬已经不记得接诊过多少老年病患者。“老人是否信任你,从眼神就能看出来”,不忍辜负病人的信任,宋清扬在与患者沟通时总是格外细致,希望能给病人哪怕更多一些的关爱和鼓励。

  老年人有哪些情况适合看老年病科?宋清扬说,有些老年人,有多种慢性病,也就是“共病”现象,更适合看老年病科。例如,有的老年人,有骨质疏松,内分泌科会给他处方一些药物,但他因为腰腿痛再去骨科就诊,很可能骨科大夫也会开一些类似的药物。再比如,一位老人既有脑血管病又有冠心病,那他在心内和神经科分别就诊时很可能都会被处方活血的中成药,有时就会有重复。所以老年病科更适合这些共病、多重用药的老人,特设老年综合评估门诊,有多学科团队协同诊疗,共同决策,整合药物,给予老人优化的方案。

  “一体多病是老年病的最大特点,一位老年人同时患有心脑肺多种器官疾病的情况极为常见。”宋清扬介绍说,这种特点使得老年人疾病复杂,医疗决策困难。

  这就需要多学科团队的支持,能从老年病的独特视角来关注老年病人,给他们更多更细致的关爱。“针对每个病人的特殊情况,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再给出相应的干预方案是老年病科医生的职责。”宋清扬说,由于老年病有多学科关联、交叉、相互影响的发病特点,要求老年医学工作者在精通专科技术的同时,必须具备全科医学的思维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报记者 白莹 文/摄

北京龙振养老集团
用心关爱 让失智老人不失爱

  在朝阳劲松地区,有这样一家养老院,被称为失智老年人的家园。因为,住在这里的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阿尔兹海默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失智。作为北京首家专门接收失智老人的养老机构,北京龙振养老集团开了先河,为了让更多的失智老人不失爱,正在努力一步步开拓、推广,正如家园里墙上贴着的这几个字“握紧您的手,陪您慢慢走”。

  每3秒钟,世界范围内就新增一例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失智)患者。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约为840万,而且该病现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脑卒中之后老年人的第四大杀手。而当前,社会对于失智群体的认知缺失是专属养老院开拓推广的最大难点。据龙振团队在劲松地区所走访的1000个80岁以上老人中,失智老人的比例高达31%。

  “很多家属开始不愿接受这样的现实,但失智患者的居家安全、长期照料、健康管理,会随着病情的加重给家庭带来严重挑战。”龙振养老集团副总经理、院长丁立娟介绍,在患病初期,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会有记忆力退化、脾气性格暴躁等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中晚期时,就会基本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和全身瘫痪,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照顾。由于该病为智力致残性,患者依从性差,因此对护理人员的技能要求非常高。

  正因如此,龙振才下决心做起了北京市首家以专门接收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机构——劲松失智老年家园。自2014年开办至今,劲松养老院60张床位全部是做失智老人的护理。老年家园通过专家指导、智能监护、筛查评估、健康档案、分级管理、手触疗法、激活训练、照护指导等内容对失智老人进行早期干预和精神慰藉,并承接了劲松地区失智筛查和基地建设的项目。

  走进劲松老年家园,这里不但充满家的温馨,细节处尽是对失能老人的特殊关爱,为了便于老人识别自己的楼层及电梯位置,公寓中每一层的居室门帘采用不同暖色调颜色进行区分,且每层电梯门装饰了颜色鲜艳的不同图案。“老人们可能有很多东西不记得了,但是对颜色还有感知力,绿色、紫色、桔色这种暖色调有助于老人情绪平静。”丁丽娟介绍。

  在活动组织中,护理人员也十分注重根据每个老人的性格、爱好、认知能力,开展个性化的适合老人的活动。对于劲松老年家园的护理人员来说,每个老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喜好及专长,只有找到能够开启老人内心的那把独一无二的钥匙,才能更好的进行照料。

  养老院开办三年多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16年度北京“孝星榜样”中,北京龙振养老集团获得敬老模范单位、行业助老之星两项荣誉。但作为一家特殊性质的民办非盈利养老院,却承担着持续远高于普通养老院的人力物力成本。丁丽娟介绍,和普通养老机构相比,这里的护工每月的平均工资高500多元,但是每人的精力只能够看护一两个老人,因此同样的看护数量下,失智养老院的用工人数是一般养老机构的两倍。

  “好在有政策的支持和补贴,使得养老院能够正常运转。”丁丽娟说,当前,社会对于失智群体的认知缺失是专属养老院开拓推广的最大难点,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关注,让更多的养老机构愿意接收这些特殊的老人。“老人失智并不代表他们什么都不懂,他们也有情绪,他们更在意自己的尊严,更需要关爱,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握紧您的手,陪您慢慢走’……”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电子商务北方运营中心
连续七年陪伴孤寡老人过重阳

  2011年10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北方运营中心(以下简称“北方运营中心”)入驻密云,一家拥有2500余名职工的央企,从此站在了密云区经济发展的大队伍当中。“我们是央企,就该有大企业的担当与责任,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就是展现责任央企形象和家国情怀。”北方运营中心工会主席张艳秋介绍,“就拿助老活动来说,我们已经连续七年陪伴孤寡老人共度重阳节了。”

  “企业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都十分艰苦,但公益活动的及时开展,让很多职工找到了心理上的支点,大家在奉献中,体会到了满满的收获和感动。”北方运营中心工会副主席季晓玉介绍,她还记得一次走进属地养老院时的场景,一群沉默寡言的老人,静静地守在院子里张望,场面着实让人心疼。

  据了解,每次助老活动前,北方运营中心工会都会提前联系敬老院、养老院等福利机构,由工会主持策划慰问活动,“我们会准备福利机构所需的生活日用品、食品作为礼物,并精心排练文艺节目,与老人们共度半天时光。”季晓玉说,文艺节目均是由职工自编自演的,不仅趣味性、互动性强,还可以展示企业文化内涵和形象,老人们都非常喜欢。

  说到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助老活动,季晓玉至今记忆犹新,“有一年重阳节,天气特别冷,我们按计划前往密云西田各庄镇养老院,慰问那里的老人。一进院子,养老院院长就迎了上来,说老人们一大早就在院子里等候了,生怕我们不来了。” 季晓玉介绍,实际上,养老院里的寄养老人还好一些,毕竟有其他亲人会常来看望。可那些已经没有任何亲人的孤寡老人,最盼望的就是能有志愿者和爱心人士前来慰问,哪怕只是简单地说几句体己的话,老人们都非常开心。

  “在与老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深的寂寞和孤单,看得出,对于我们简单的关心与问候,他们都格外珍惜。”每次活动中,让季晓玉最难忘的就是那些老人的笑脸,“岁月虽然让那一张张脸布满皱纹,可由衷的快乐,却让他们看起来像孩子。” 可令人感慨的是,每次老人迎他们进门时,眼神中总是满含期盼,送他们出门时,挥动着告别的手,总夹杂无限失落。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样的社会公益活动,北方运营中心的职工们参与度非常高,“由于场地所限,每次只能招募四五十名职工志愿者参加,但我们会争取让更多的职工参与,每次都会选择不同区域岗位上的报名职工。”而作为工会副主席的季晓玉和几名活动骨干,每次活动都积极报名,“除了我怀孕那一年重阳节没去参加慰问,每年的助老慰问活动的大合照里都有我。”季晓玉对此倍感骄傲。当然,除了作为企业行为的慰问,参与活动的职工还会自发组织以个人名义或团队名义献爱心,帮助和陪伴那些孤独的老人。

  “这些爱心其实就是一份责任和力量。”张艳秋始终觉得,企业有教育的责任,“不管这些年轻人在企业工作时间或长或短,我们都应该引导他们做个善良正直,对社会有益的人。”所以在北方运营中心,工会不仅组织职工参与重阳节助老慰问活动,还在儿童节慰问福利院里的孤儿,或去太阳村看望服刑人员子女。

  张艳秋说,“从事社会公益是展现责任央企形象和家国情怀的机会,更是教育广大职工增强社会责任感,懂得社会的大爱平台。”于是,她亲自带领职工为老人表演,为小朋友读书,让广大职工在公益活动中感受社会责任,懂得社会的大爱,也因此心怀感恩之心,勇于付出。

  □本报记者 王路曼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