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 企业职工讲述自家故事
2018-08-24 作者:劳动午报 来源:劳动午报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刻改变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也深深改变了每个企业和每个职工的命运。职工是企业变化的最直接的见证者,他们和各自企业的变迁,能够最直观地折射 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变革过程。连日来,劳动午报记者深入到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听取企业职工讲述自己和企业的改革开放故事,一同见证首都改革开放的宏大时代背景——
40年来, 牡丹涅槃花更艳
高宝祥 牡丹集团技术中心党支部书记
“我是1978年来的牡丹,至今刚好40年。”见到记者,牡丹集团技术中心党支部书记高宝祥说。
提起牡丹电视,对北京人来说是一种情怀,一种集体的回忆。北京牡丹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北京电视机厂),成立于1973年。作为北京电子工业著名的传统电视生产商,牡丹集团在历经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共有三次重大的产业战略选择和两次重要的战略转型。在工业经济时代,主要从事传统电视制造业,创造了家喻户晓的“中国之花”——牡丹品牌;在服务经济时代,主要从事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建设了北京的亮丽名片——“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在数字经济时代,牡丹立足于现代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实施互联网+、物联网+、AI+行动计划,并以智能制造服务(IMS)云平台为核心,主要从事智慧园区、智能科技、智慧孵化、创意文化和智能资讯五个业务门类,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国内知名的智慧科技型信息服务方案提供商和服务供应商。
作为牡丹集团40年发展的见证者,高宝祥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一些历史:“当年国家重视技术工人,我技校毕业后,第一年月工资34元,第二年月工资40元,第三年月工资50元,这在当时可算是高工资了。”高宝祥回忆说:“在那个年代,我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做一个好工人。”
在牡丹集团内的数字电视工程国家实验室里,高宝祥选择了当年是生产线,如今是一间会议室的特殊地方接受记者采访。“我进厂后,当了一名电镀工人,大概生产线就是这个位置。”高宝祥指着会议室里中部位置说。
“那时候不叫工匠精神,叫靠手艺吃饭。”让高宝祥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牡丹厂一个八级钳工纯手工打造了一个铁簸箕,让大家都佩服不已。
随着企业的发展,高宝祥的岗位也由最初的车间一线工人,调到了质检处,把控牡丹电视的质量。提及当年牡丹电视的质量,高宝祥十分自豪:“当年牡丹电视厂十分重视质量,牡丹电视做的上百万件产品、数百万件产品无差错。”
随后不久,高宝祥又调到了销售部,眼看着几个人的销售部,迅速发展为几十人规模的队伍,高宝祥也全国各地跑销售。“那时候是牡丹的辉煌时刻,牡丹电视全国都有销售,在外地还建厂,国内很多同行企业前来参观学习经验。”
由于受地理条件、体制等多种因素限制,牡丹集团开始由辉煌步入低谷,“同样的产品,外地进京的电视品牌销售价格,比在京内生产的要便宜50元,当时牡丹的压力非常大。每生产一台电视,成本比别人要高出至少一两百元,这如何在市场上竞争?”最终,牡丹集团开始了三次产业战略选择和两次重要战略转型,高宝祥也因此调入相应岗位工作,一直在牡丹集团坚守。
“从辉煌到转型,形势变化很快,而牡丹集团每次转型都像是凤凰涅槃。经历4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从牡丹电视转变成为了立足于现代科技和信息服务业的智慧牡丹。 服务于北京电控的整体发展战略,又是一次新生。”高宝祥说。
□本报记者 马超 文/摄
用十年见证北京地铁 自主化建设梦
杜薇 北京市轨道交通集团职工
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国产信号系统投入使用、开通即达到3分钟间隔……“短短十年间,我见证了北京市轨道交通设备系统的突飞猛进。”北京市轨道交通集团设备管理总部的杜薇是一名首都轨道交通建设者,她说,“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自主化建设历程。”
刚入职时,一位老领导曾对杜薇说:“建桥修路方便万千人民出行,能够参与轨道交通建设是大家人生的幸运。”
也是从那一天,她的地铁梦正式开启。
杜薇记得到公司开的第一个会就是10号线信号系统问题,线路上任何一个零部件的修复,都必须送回国外原产地,一个来回往往就是6到9个月,在此期间施工或设备运行很难正常开展。“也就是说,我们地铁信号系统的关键技术受制于国外,首都轨道交通的安全要看外国人的脸色。可是,那时我还不知道,轨道人自主创新与时间的赛跑已经悄然地开始了,国产信号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的项目书已经列入相关部门的计划了。”
“发展轨道交通,建设精品工程”的信念激励着北京轨道交通建设者开创自主化设备系统登上历史舞台的新局面。从此改变了原先技术受人制约的困境,整体设备装备由原来的“跟跑”,到现在的“并跑”,甚至关键领域实现了“领跑”。
“在燕房线建设时,我有一次搭乘出租车,向一位从未坐过地铁的司机师傅推荐乘坐我们建设的无人驾驶的燕房线。”她说。
司机师傅边摇头边说:“我可不敢做没有人开的地铁。”面对他的质疑,杜薇胸有成竹地告诉他:“既然要做无人驾驶的地铁,我们首先就要保证它的安全。乘客的生命安全我们是永远摆在第一位的。我们不但有详细的危害分析和应对措施,同时也经过各领域专家的权威验证,这是我们的创新工程,更是良心工程,希望能把这些信心传递给您。燕房线的建设是中国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请您放心乘坐。”司机听了后,说了一句简单而令人动容的话,“你们越有自信,我们老百姓也更有信心。”
就在这简单的一刻,杜薇突然感受到了自己和同事的付出与努力的价值。
“作为一名轨道交通建设者,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自主化建设历程。”杜薇说,自2010年开通的亦庄线自主化CBTC系统,到房山线国产B型车投入运营,再到2017年燕房线开通使用自主化全自动运行系统,这一段呕心沥血、谋求创新的宝贵工作经历,使我内心充满了骄傲与荣耀。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提升了北京市民乘坐地铁的幸福感,也让我的地铁梦更加丰满。
□本报记者 白莹
27年感受新华书店发展
任志文 新华书店河滩书店、门头沟课本书店经理
早上7点,北京市新华书店河滩书店经理任志文已经到岗。他习惯性地在书店中巡视了一圈、随手整理了整理书架上的图书,然后便准备组织员工开班前会。今年是任志文在新华书店工作的第27年,在过往的近一万天中,这位“老”新华书店人见证着书店的变化、感受着书店的不断发展。
提到“北京市新华书店”,这几乎成为北京这座城市图书的代名词,不少人都有着来到这个书店购买图书的经历。1992年,任志文走进新华书店,营业员是他第一个工作岗位。每天早上8点,他都会准时到岗。打扫卫生、上书、班前会,一系列工作后便开始正式营业时间。让任志文记忆深刻的是当时书店的售书方式,“现在人们走进书店,书架都是开放的。读者可以任意地穿梭其中,想要哪本书都能自取翻阅。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书店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都是闭架售书,也就是柜台销售。营业员站在柜台里面,读者需要哪本书都要营业员从书架上拿。”
大约三年后,任志文从营业员转变为图书库管员,在这个岗位上他这一干就是将近6年。岗位名称变化,业务内容也随之改变。9年的过程中,任志文也见证着书店订书环节的日益升级、变化。“库管员平时主要负责图书的订货。”他介绍道,“别小看这个订书工作,上个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以后就大有不同。”
上个世纪90年代,北京市新华书店各门市部的图书库管员每周都会拿到一张书目报。书目报上标有包括社科、标准、科技这几类图书的新书目名单,库管员就会根据这张书目报来完成订书工作。手写填单、盖章、交给区级店……经过一个又一个环节,库管员才能完成着订书的工作。大约3个月后,新书才会到达门市部的书架上。
“上个世纪90年中后期,订书工作就发生变化啦。”任志文说道,“拿课本征订来举例,速度和质量都在提升。以往所有种类的书本都要经过人工来完成汇总,90年代中后期已经开始使用电脑统计汇总了。手工需要一个星期完成的汇总工作,电脑入机可以缩短到2天。”
让任志文感受到的变化不只是速度上的提升,程序的便捷同样印象深刻。“使用电脑汇总时,录入的表格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结构,然后打印出来使用。不像以前,都是手工用蜡板来画表,费时又费事。内容发生变化时还要重新再刻新表。”
2016年,任志文开始担任新华书店河滩书店和门头沟课本书店的经理。“这几年,新华书店的变化就更大啦。”任志文感叹道。正如任志文所说,仅以订书工作对比,就呈现着多元化的发展。“以前,营业员就负责卖书和给库管员提供需要订的书目的名单。现在,营业员会根据市场变化、读者需求直接在智能系统里进行发货,缩短了上架周期,提高了工作效率。”
“近些年,北京市新华书店还融入不少新元素。”任志文自豪地说道,“比如去年,河滩书店就摆上了自助图书查询机,通过这台机器读者可以任意查询需要的图书信息。”让任志文和新华书店员工自豪的变化远不止这些。
去年10月1日,有着近70年历史的北京市新华书店迎来首家24小时书店开张,24小时书店不仅是延长营业时间,更会利用休闲空间举办英语派对、新书沙龙、读书会等,夜间还会放电影。通过这些活动,让书店更加多元化发展、满足读者需求。此外,新华书店还融入多元业态,在店中开设了“新华时间”咖啡水吧,可为读者提供手工咖啡、饮品及简餐。书店将来还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更多服务,让书香飘满京城。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
从两种通用粉到80多种个性粉
赵凤奇
古船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赵凤奇到新建工厂查看工艺
1991年,一毕业就进入北京古船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船食品公司”)工作的赵凤奇,在这27年间经历了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长、成熟的艰苦历程,在他的见证和参与下,企业设备工艺的不断更新,产品种类从最初的三四种到如今的80多种面粉,而他个人也从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成长为今天的高级工程师。
说起刚到古船食品公司工作的时候,赵凤奇回忆说,当时正值现在的古船食品公司制造一部厂区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阶段,“到处都在施工,根本没有粮食和面粉的影子。”于是,初来乍到的赵凤奇全程参与了车间设备安装、调试、试生产等全部过程。“当时的生产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设备,安装和调试对我们来说本就困难,外国专家更有心‘留一手’。”但这对赵凤奇来说都是小事,他坚信一切困难都抵不住刻苦的钻研和琢磨。
赵凤奇刻苦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研究工艺技术,最终不但掌握了当时先进设备的安装调试技术,更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中,不断对设备工艺进行升级和改造。如今,古船食品公司的所有面粉加工生产线均是由企业技术团队自主完善和调整设备工艺,在各类小改小革中稳步提升产品质量和出粉率。赵凤奇告诉记者,“20多年前,每百斤小麦可以产出60斤左右的富强粉,而如今,新的工艺设备设备下,百斤小麦所产出的富强粉平均可达70斤以上。”
“设备工艺的不断提升,是为了满足产品细分的需要,而产品细分则要追溯到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赵凤奇告诉记者,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市场在引导着企业不断更新工艺技术,不断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就拿产品细分来说,上世纪90年代初,市场上普遍销售的面粉种类无非是“富强粉”“京白粉”“标准粉”等,古船食品公司建厂初期的生产线也最多之中产出两种通用粉,而随着设备的更新,加工工艺和生产技术的提升,如今古船食品公司的每条生产线都可生产3到5种不同品质要求的面粉。更神奇的是,他们可以准确提取每粒原粮的指定部位,科学配比成理想的面粉品质要求。赵凤奇告诉记者,“这当然基于大量的适应性实验基础上,让每粒原粮发挥其最科学的作用,不同部位提取研磨的面粉将适用于不同食品加工的需求。”
产品细分背后是赵凤奇和他的生产研发团队不断创新和进取的结果,所以消费者才能在市场上买到古船品牌下用于不同烹饪方式的“饺子粉”“面包粉”“油条粉”等等。而像稻香村、全聚德、庆丰包子等企业也在古船食品公司找到了更适合自己产品的个性化面粉。
“产品种类的愈加丰富是消费者可以看到的变迁,而消费者看不到的,是企业在生产管理上的不断完善和规范,是确保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努力和艰辛。”赵凤奇告诉记者,在产品结构和工艺调整的相辅相成下,近年来,古船食品公司不断推出各类管理规范,以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的生产需求,为严格落实这些规范,古船食品公司推出从上到下的检查制度,专门抽调三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所有生产基地进行每周一次的例行检查,做到有总结有问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赵凤奇向记者展示他手机里的“生产安全微信群”,每天都会更新检查动态,确保安全问题在生产一线“无死角”。
作为见证了古船品牌从无到有,到如今古船食品公司成长为北京面粉商超零售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龙头企业,赵凤奇感慨颇多,他与企业共同经历了成长和蜕变,也在大踏步前行中,感受市场的号召与风云变幻。“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也在进行优胜劣汰,有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赵凤奇说,不管是产品种类和质量,还是管理制度和理念,都必须经受着市场的检验。改革开放给我们这代“古船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给予了我们千载难逢发展机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船食品公司将在供给侧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头,扬帆起航。
□本报记者 王路曼
见证中铁电气化34年的崛起
张世永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张世永是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名职工,从1984年入职算起,他已经整整工作34年。这34年来,他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他见证了集团日新月异的飞速成长。
1984年张世永参加工作来到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的时候,正赶上我国第一条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的电气化铁路——京秦线全面展开施工,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他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电力工程队当了一名技术员。当时住的是临时搭建的木板房,睡得是十几人挤在一起的大通铺,没有空调、没有暖气,夏天热的像蒸笼,冬天冷的像冰窖……
单调的生活,给张世永提供了更多读书的时间。当时的党支部书记把他书柜的钥匙交给张世永,让张世永成了一名业余图书保管员。借着这个机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张世永认真学习了《共产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和《邓小平文选》等政治理论书籍,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我特别喜欢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经常被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感动,也为我们电气化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所鼓舞,我开始给报社写稿投稿。每当看到自己手写的稿件变成报纸上的铅字,都会高兴好几天。经过艰苦锻炼和组织考验,我于1986年光荣加入党组织。”说到自己的成长,张世永感慨地说。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张世永也不断成长,他的职位也得到了晋升。2005年春天,张世永受组织委派担任浙赣铁路电气化工程项目部党工委书记,“我们项目部领导班子破除‘工程人住棚房、天当被子地当床’的旧观念,努力让职工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项目部和作业队基本都租住当地老乡的家庭旅馆,不但有人替职工打扫宿舍卫生,职工的被褥床单也能随脏随换!”
此外,在项目部,暑期为职工配备了空调、电扇、凉席、T恤衫、工作服和防暑降温药品;冬季为职工配发了棉被和棉大衣、保暖内衣、保温杯等。项目部还为来工地探亲的职工家属提供良好的食宿条件,按照规定报销往返路费。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职工的生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2013年,张世永又被调到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公司工会任办公室主任,他积极参与集团“和谐企业,幸福之家”建设,推进施工现场宿舍公寓化、食堂餐馆化、公用设施标准化、卫生保健预防化、现场卫生制度化、文化专场实用化、文化设施多样化、文体活动经常化和小宿舍、小食堂、小澡堂、小活动室、小书箱、小药箱等“八化六小”文明工地建设。职工的工作环境、生活水准得到了更好的提升和改善。
近日,张世永陪同集团领导到京张高铁电气化工程项目部慰问职工,看到气派的办公大楼、整洁卫生的职工宿舍、职工食堂、宽阔的篮球场、文化活动室,还有生机盎然的开心菜园,非常欣慰。走进职工宿舍,发现职工宿舍有空调、有衣柜、有书桌、有宽带,业余时间可以上上网、看看书,看着职工生活越变越好,张世永感慨不已。
“参加工作34年,我经历和见证了我国电气化铁路从普速到高速、从追赶到超越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电气化人不忘初心、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为我国电气化铁路和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一做出了卓越贡献。与此同时,企业为职工办好事、解难事,不断提升职工群众的幸福感,朝着建设‘幸福企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能够见证这一切,我感到十分自豪!”张世永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改革开放路上我们共圆轿车梦
冯大伟
北汽集团首席技师
“还记得刚刚踏入工厂大门时,一人高的荒草遮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这哪里是现代化的汽车生产企业,心中预期的整洁明亮厂房、先进的机械设备与这荒无人烟、破败不堪的老旧工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冯大伟是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的首批员工,北汽集团首席技师,北京现代冯大伟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轿车一部生产主管。
16年过去了,北京现代一步步发展壮大,这些对于从建厂开始一直奋战至今的老员工冯大伟而言,一切都恍如昨天。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其中,中国汽车工业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取得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制造大国,在中国汽车高速发展的阶段,北京现代也随之而成长。北京现代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个汽车合资企业,是北京市委、市政府振兴首都现代制造业的龙头项目,自2002年它成立以来,具有着特殊的意义,肩负着发展首都经济的历史重任,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冯大伟与大家一起干起了入厂的第一个工作——清除杂草,这也就是北京现代人流传至今的经典战役“五百把镰刀建工厂”。重整厂房、改造设备、扩充能源,仅用时4个月,工厂被整备一新。
从工厂初建成,到首批人员赴韩学习索纳塔总装技术,一直到2002年的12月23日,首辆北京现代索纳塔正式下线,冯大伟见证了一切。“当时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因为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轿车了,我们的轿车梦实现了。”冯大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从当年签约、当年开业、当年出车,这一切是用速度书写着我们的奇迹,现在我们都管这种速度叫做现代速度。自那开始,我们的产量逐年攀升,一直到2018年,我们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千万客户保有量的企业了”。
就是有着对于北京现代的一份骄傲和坚守,冯大伟16年来一直奋战在一线。在总装车间,哪里有难题哪里就会出现冯大伟的身影,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现在又成为北汽集团首席技师、北京市新型学徒制专家级导师,无论身兼何种角色,冯大伟始终奋战在一线,从没离开过总装车间半步。“这里毕竟跟我太亲近了,我也对这里太熟悉了,感谢时代给予的机会,让我自己这么多年来走入了越来越高的平台,在专业领域的见识越来越广,对北京现代,我很感恩”。
如今,冯大伟已经是车间里大家熟悉的“老人”了,在专业业务领域他十分热衷培养新人,“现在的年轻人头脑都灵光,会的新技术也多,我把我的原理教会他们,他们会在我的基础上有很多创新,这是非常好的事。”16年来,冯大伟一步步带出了近百人的技能团队,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创新工作室,“现代人一直在创造现代速度,现代速度就得敢打硬仗,我现在的迫切任务就是为企业的奋战输送好人才炮弹”。
“16年来,我一直在坚守,就是为了自己的轿车梦。既然时代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机会,我就不想给自己留遗憾。”下一个16年,或者20年,30年,他仍要坚守一线,陪伴北京现代砥砺前行。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李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