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乡“吹哨”解民忧 部门“报到”化险情 水碓东路22号楼外墙脱落险情消除
2018-08-24 作者:□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以前进出我得小心翼翼,眼睛往上看,生怕外墙脱落砸到我。现在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说起自家居民楼发生的变化,团结湖水碓东路22号楼的“资深”居民丁力满脸笑容。经过街乡“吹哨”,市、区相关部门的努力,困扰同楼居民的外墙脱落险情,不久前得到了圆满解决,如今22号楼的楼体“颜值”还提升了,“大家心里甭提多美了!”
居民进出“看天不看地”
水碓东路22号楼建于上世纪90年代,共有居民92户。该楼在2016年被纳入朝阳区老旧小区节能保温改造工程。启动施工后,突然出现栏板掉落现象,涉及房屋40余套,廊道13条,导致小区内多辆汽车被砸,损失严重。居民们进出自家楼院时,都“看天不看地”,担心会有墙体脱落。
随即,相关部门和施工方勘验,认定该楼体现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不适合继续进行保温层施工。2016年8月,工程暂停。为解决安全隐患,团结湖街道多次前往现场,并“吹哨”请来各有关部门多次勘查。随着勘查调研的深入,大家发现要想解决22号楼外墙脱落隐患,必须实施加固改造工程。而从节能保温到加固改造,性质发生改变,必须走“洽商变更”手续且经过市、区两级政府的最后批复,并且取得80%以上居民同意。
2017年9月,借助“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在市区各相关部门的努力下,22号楼加固改造资金最终获得批复。团结湖街道还联合相关部门征求居民意见,经过各方努力,在80%以上居民同意的前提下,改造加固工程于2017年底顺利实施。
解决问题 居民安全先保障
由于情况复杂,街道积极协调,重点做好对楼体安全的防护工作。一年多来,在街道和社区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项项临时保护措施得以施行:在居民楼道和施工出入口等明显部位张贴安全提示;保留施工搭建护头棚,遮挡楼体周围主要通行道路,暂保居民出入安全;安监等职能部门和小区物业加强对施工现场安全巡查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协调小区物业积极做居民业主的工作,积极配合加固改造的实施。
“一段时间里,街道视雨声为命令。”团结湖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每逢下雨,街道就提前增派人力物力,安排工作人员楼周边拉警戒线、设置警示牌。在各方共同努力下,22号楼隐患虽在,但除了一开始部分车辆被砸外,一年多来未发生其他安全事故。
隐患消除 危楼变“美楼”
2017年底,第二次施工正式开始。施工方将阳台预制栏板及原有外窗拆除,更换为断桥铝合金落地窗,外窗带纱窗,并沿新增落地窗做一圈安全栏杆。改造过程遵守“拆一户、施工一户、验收一户”的原则,禁止在同一个阳台立面内两户同时施工。
2018年初,加固改造主体工程竣工,安全隐患得以消除;截至2018年7月,相关辅助工程全部收尾、各项验收圆满结束,水碓东路22号楼旧貌换新颜,落地玻璃幕墙亮亮堂堂,居民们的幸福指数有了很大提高。
负责人表示,从发现安全隐患到问题最终解决,用时1年多。1年多来,团结湖街道细化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机制的工作流程,整合资源打通瓶颈,使工作机制更加精确、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