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双报到, 党员回归给社区添活力

2018-08-17 作者:劳动午报 来源:劳动午报


随着党员“双报到”活动的日渐深入,原本的“8小时在职党员”,回归到社区后,变成了“24小时党员”,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服务在社区,贡献在社区,让闪闪的党徽,照亮了社区家园,呵护了那些需要温暖和帮助的困难群众。当然,迎接他们的社区党组织,也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打造各具特色的党员服务平台,吸引在职党员融入社区管理,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价值引领、组织动员、支持服务、统筹协调、凝聚人心的战斗堡垒作用。

日前,劳动午报记者深入基层党组织,走进在职党员的社区生活,探访推行“双报到”以来,基层党组织与社区面貌的新变化……

 
朝阳区小关街道
在职党员当起社区 孩子们的“监护人”

每到暑期,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就成了在职职工的最大担心,而在朝阳区小关街道,孩子们又多了一批优秀的“监护人”。暑季食品安全需要注意啥?外出旅游需要掌握哪些安全事项?交通出行如何做到安全?在小关街道惠新苑社区居委会开展的“青少年七彩暑期安全系列教育活动”中,“双报到”的在职党员为上百名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安全培训课。“这培训太及时了,正好过几天我们准备带孩子外出旅游,听了罗飞老师的旅游安全常识介绍,我们就心里有底了。”小关街道惠新苑社区居民徐淑敏参加完社区安全教育活动后发出的感慨。

暑期之前,朝阳区小关街道“双报到”党员们围绕防范暑期孩子们可能涉及的安全问题展开了建言献策,这次惠新苑社区开展的“青少年七彩暑期安全系列教育活动”,就是根据“双报到”党员建议开展的。记者了解到,围绕暑期青少年安全教育问题,“双报到”党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出了大量实用性建议。仅惠新苑社区就有20余名党员提出了教育管理的意见建议,其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双报到”党员宋希勇已经组织了两次暑期青少年安全教育活动。在系列活动中,担任教员的全部是社区“双报到”党员,他们用大量的生动事例、逼真的现场演示、灵活的互动活动等,对暑期青少年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进行讲解,使学生和家长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安全教育。

为让青少年度过一个快乐、健康、平安的假期,“双报到”党员朝阳交通支队东外大队一级警督、工程师、共产党员鲁波针对暑假期间孩子们出行较多的实际,采取现场模拟的形式,增强家长、青少年的骑车、乘车、出行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帮助孩子们学会“知危险,会避险”。

“双报到”党员、丰台区旅游委罗飞针对暑假期间家长安排孩子外出旅游增多的实际,从出行交通、旅游景点和食宿的选择、观光中拍照等15个方面进行培训,增强了孩子和家长的旅游安全意识。“双报到”党员、朝阳区食药局小关街道食药所的杜鹃,从饮食安全的角度,采取实物对比的方法,帮助孩子学会鉴别食品安全。京州口腔诊所的“双报到”党员、任世鹏专门介绍了牙齿保护常识。

小区居民徐淑敏说:“孙女放暑假,儿子儿媳没有时间照顾,我们老两口帮助照看,每到假期,别的都好说,就是安全让我们放心不下,社区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双报到’党员很有耐心,课讲得也好,孙子爱听,也爱参与,我得好好感谢这些‘双报到’党员。”

惠新苑社区党委书记陈玉萍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活动,整个暑期将进行8场,全部是由“双报到”党员来主讲,他们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精心策划活动,将枯燥的安全常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让孩子们在积极参与中提高了安全常识和能力。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党员认领“微心愿” 精准帮扶弱势群体
密云区鼓楼街道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小困难、小需要,或者渴望实现一些小梦想,这些“微心愿”谁来帮助解决?这是密云区鼓楼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广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特别是社区里的独居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他们的‘微心愿’一直都是我们牵挂的大事。”周广明说。

今年起,在职党员“双报到”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热潮,为了更好地发挥在职党员作用,周广明牵头研制了以“点亮微心愿,幸福千万家”为主题的“微心愿”认领服务平台,让在职党员服务社区与精准帮扶弱势群体两项工作有机结合到了一起。周广明说,他们通过“居民群众点单、社区党组织下单、在职党员接单”的菜单服务模式,动员在职党员认领这些“微心愿”,传递爱心。

家住密云鼓楼街道行宫社区的彭程一直和重病且智力有障碍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因为工作忙,午休时间短,彭程的“微心愿”就是希望拥有一台微波炉,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帮母亲热饭。今年5月下旬,作为认领人的在职党员张婷,带着一台全新的“微波炉”走进了彭程的家。

“我是在党员社区报到的微信群里得知‘微心愿’认领消息的。”张婷是密云区城关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平时工作很忙,但社区党员活动她总是积极参加。认领了彭程家“微心愿”,她很快就去买了一台微波炉,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送到了彭程家。交谈中,张婷叮嘱彭程母女,“要记得每天微笑,有困难可说随时找我。”在爱心形状的“心愿卡”上,张婷还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她说,“回到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广明个人也主动认领了社区贫困老人毛淑凤的“微心愿”。“老人渴望有个电饭煲,我就自掏腰包买了一台送到老人家里。”周广明介绍,在第一批的162个“微心愿”中,有独居老人渴望得到一台随身听,用来陪伴他的生活;有的单亲家庭儿童渴望在新学期,背着新书包走进校门;还有的空巢老人甚至只希望能有人定期陪他说说话……

据了解,“微心愿”认领活动一经启动,就得到了社区里在职党员的积极响应,首批的162个“微心愿”早已认领完成,而实现“微心愿”的特殊群体们,也在梦想成真的喜悦中,向社区党组织竖起了大拇指。目前,第二批“微心愿”的征集工作正在进行当中,将有更多的在职党员和社区公益爱心人士,加入到扶危助困的行列当中来。

当然,除了按需满足群众的“微心愿”,该活动也架起了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之间的沟通桥梁。每到节假日,周广明心里总是惦记着贫困老人毛淑凤,春节带着家人去送粮油、端午节给老人送粽子……听取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让这个街道党工委书记成为极接地气的“好干部”。

周广明说,“小小微心愿,服务大舞台。‘微心愿’认领平台实现了党员自我价值的提升与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双赢’效果。未来我们会让更多的群众得到关怀和帮助,把爱的阳光播撒到每个人的心里。”

□本报记者 王路曼
在职党员“悦”读会 书香溢满全社区
丰台方庄地区



“作为一名回社区报到的党员,能够借助自己的力量,为社区其它在职党员做点事,我感觉很自豪!”丰台方庄地区的在职党员方芳笑着对记者说。

5月27日上午,120余名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齐聚丰台方庄地区办事处,共同分享了天地出版社副社长张万文带来的“汪曾祺先生与蒲黄榆的故事”。而张万文正是方芳邀请来的,让身居方庄地区的党员能了解家园,亲近大师,感受历史,分享文化。

今年48岁的方芳现任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部党支部书记,今年4月,方芳积极响应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基层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双报到”工作的通知》精神,新华文轩北京分部党支部完成向方庄地区工委的报到,随后,方芳积极配合,为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开展“悦读汇”系列活动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平时大家的工作都很忙,邀请一些文化名人来,组织一些读书活动,让大家在文化、书香熏陶中,得到提升、升华,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方芳对记者说。

阅读分享会上,张万文首先通过几个小故事介绍了汪曾祺先生的生平,并分享了《异禀》、《受戒》、《沙家浜》等作品中的几个片段,让大家对汪曾祺先生的事迹及其作品风格有了全面了解。随后,他与大家分享了以方庄地名命名的作品《蒲桥集》、《榆树村杂记》的由来及创作历程,通过图片浏览及原文解读的方式分享了汪曾祺先生与蒲黄榆的故事。最后,在汪曾祺先生的诗词鉴赏中结束了本次阅读会。

“这样的读书活动太好了!在书香的世界里舒缓了压力,放松了身心。”“这不仅是读书分享活动,更是一种文化引领,让我们对家门口的事更了解、也更关心了!” “读书活动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也激发了我们对社区的热爱,我们以后愿与街道一起努力,共同建设美丽方庄。”读书活动结束后,在职党员纷纷留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据记者了解,方庄地区在推进“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中通过建立微信群组的方式搭建了“掌上社区”平台,涵盖了地区的一万余名党员和两万余名群众。此次读书会是“方庄地区在职党员读书会系列活动”的首秀,也是方庄地区“掌上社区”平台的首次实际运用。

活动前期,读书会信息在平台上精准推送给了3300余名在职党员;活动报名也采取了关注“方庄党建先锋号”进行微信报名的方式。报名开始后,两个小时内报名成功人数超过120人,通知阅读人员超过1100人,充分体现出在职党员的参与积极性和“掌上社区”的强大动员能力。

6月初,方芳又邀请《马克思传》作者、北京大学张光明教授,为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举办了《我看马克思》主题学习讲座。讲座全面剖析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具有的现实指导意义,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的号召,为参与活动的近400位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课,党员们纷纷表示,这个讲座让他们受益匪浅。

“我们将和回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一起努力,组织一系列文化活动,推动全民阅读,为努力打造书香方庄贡献自己的力量。”方庄工委书记孙学伟感慨地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

外埠企业党员进社区 助力为老服务
朝阳区安贞街道



“作为外地企业,离我们自己的组织较远,“双报到”工作感染了我们,吸引我们也到社区来报到。”中铁七局西铁工程公司北京地铁12号线09标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王勤说,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是义不容辞的事情,也让外埠企业的在职党员们找到了一种归属感。

自从“双报到”工作开展以来,除了在安贞居住的在职党员回来报到外,还有在这里暂时工作、生活的中铁七局西铁工程公司北京地铁12号线09标项目部的党员们也找到社区,申请进行党务共建,共同开展组织生活,共同为社区做贡献。

今年6月,安贞西里社区党委针对在职党员召开社区建设需求对接会,20多名在职党员以及10名来自中铁七局西铁工程公司北京地铁12号线09标项目部的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通过会议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和个人需求,同时,通过社区党委向报到在职党员介绍社区基本情况、党建品牌和居民需求,帮助报到党员充分了解社区,更好开展服务。

“咱们社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老旧小区,属于老龄化社区,老年人非常多,占到了社区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因此,为老服务的需求非常大……”安贞西里社区党委书记隗彬在会上介绍说。

王勤立即表了决心,项目部已经组建的党员服务队可以上门慰问老人、为老人提供服务。“只要是社区有需要的,我们一定义不容辞的积极参与。”

安贞西里社区随后陆续开展了针对在职党员“七一”入党宣誓、安全知识竞赛、环境整治等活动,不仅社区的在职党员积极参与,北京地铁12号线09标项目部的在职党员也全部前来。

“原来都是在企业内部组织活动,现在能够更多地参与社区党组织活动,为社会服务,这真是一件好事。” 北京地铁12号线09标项目部的党员王春凯告诉记者。

“作为在职党员,我愿意自觉主动,亮明党员身份,自愿接受社区党组织和居民群众监督,自愿参与‘朝阳承诺’实践活动;主动建言献策,围绕社区发展、组织建设等提出意见建议……”

今年4月14日,作为安贞街道外馆社区第一个回社区报到的党员,朱飞认真的在《安贞街道在职党员回社区“报到”承诺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表示随时等候社区党组织号召。

在安贞街道,像朱飞这样的党员还有很多。截止发稿时,安贞街道全部10个社区共成功报到党员2227人。

“这些在职党员的加入,为社区的为老服务增加了力量,也将为社区老人带去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隗彬已经计划好了几项立即要开展的活动。“组织在职党员进行手工编织,做一些手工缝制的手包、编制椅垫,都是老人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物件,送到困难老人、孤寡老人家中去。”

隗彬期待的在职党员服务社区老年人并不止于此,他希望通过多次的活动,双方熟悉之后,鼓励在职党员和老人结对子,把志愿服务日常化。

“一直以来,社区管理中,缺少中坚力量的参与,通过在职党员回社区,调动了年轻同志的积极性,让社区工作充满生机。”隗彬笑着说。

□本报记者 刘欣欣

在职党员加入快乐假期志愿营
海淀区甘家口街道潘庄社区



下雨天还有自救口诀?没错,大家跟我一起朗读一遍:“雨天夜行看明暗,亮有积水暗是路。”7月28日下午,海淀区甘家口街道潘庄社区20多名中小学生在在职党员张少文的带领下,大声朗诵着雨天自我救护的口诀。每到周末,这样的情景都会出现。而授课的老师则是今年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他们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结合自己的专长,当起了社区孩子的课外老师。

海淀区甘家口街道潘庄社区居委会书记、主任毕秀艳告诉记者,今年4月,“双报到”工作启动以来,到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共有298名。面对这么多的新生力量,怎么才能发挥党员们的职业专长、激发他们在建设社区当中的热情,成了毕秀艳思考的问题。

在一次城市大扫除的活动中,毕秀艳向参加活动的在职党员征询意见,看看如何搞活动,既不会给大家添负担,又能够真正显现“双报到”的作用。“大家都说,这种形式,特别支持,平日里在工作单位就是党员,回到家,也需要有一个平台发挥自己的作用,参与社区共建,共享宜居社区。”毕秀艳说。

所以在今年暑期前,毕秀艳清楚地记得,在在职党员微信群里,把组织“快乐假期志愿营”的事情一公布,大家的积极性特别高,很快就报名安排了3期。在时间上和精力上,为了尊重授课者和听课者双方的意愿,社区把志愿营设定在每周六下午和周日全天,每次20名学生。

第一期是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设计师赵华伟,主讲的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年地铁与改革与祖国共成长》的讲座。45分钟的课堂上,赵华伟从改革开放前后,不同时期的地铁发展变化讲起,介绍了我国的经济、科技的发展变化,并且勉励同学要做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都说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赵华伟说:“45分钟的讲课,我准备了15天,压力特大。不仅是因为我是第一个讲,还有生怕面对孩子们讲课,讲的有不对的地方,误导了孩子。所以,我的课件里引用的每一个数字、每一个例子,我都精心翻阅文献资料,确保准确。”

截至目前,快乐假期志愿营先后组织了《大运河故事》《洪水与防汛常识》《美丽的地球》《青少年安全自护》《虚拟与现实》《VR体验》《软陶手工制作》《寻迹小车》等9场课程。

“我认为,‘双报到’的目的,一个是党员的身份亮出来了,第二个是怎么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毕秀艳说,“所以,我们在原有志愿服务品牌‘心怡俱乐部’的基础上,吸纳在职党员的力量,先后成立了爱心超市志愿服务队、消防应急志愿服务队、垃圾分类宣传服务队和网格管理志愿服务队,在职党员在居民自治和社区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了居民的广泛好评,逐步形成社区在职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党员管理机制,‘群众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组织评单’的在职党员服务社区机制逐渐成熟。”

“其实在‘双报到’的过程中,我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赵华伟说,在做每一次志愿服务的时候,自己都会带着孩子一同参与。不仅是自己在帮助别人,得到价值的认同,更是在言传身教,影响孩子,让他能够在其中一同感受,一同成长。

毕秀艳也坦言,在298名在职党员中,还有并不活跃的人,但是考虑到大家的实际情况,肯定是活动并不能够吸引他们参与。“所以,我们还想建一个‘建言献策’的微信平台,看到什么不和谐的,大家都可以在群里面说一句,共建共享宜居社区。”

□本报记者 白莹 文/摄

在职党员为社区居民 当起了免费“法律顾问”
密云区果园街道上河湾社区



陈广贺是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的一名执业律师,家住密云区果园街道上河湾社区。“党员‘双报到’活动,让我距离社区更近了。”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陈广贺成为社区里免费的“法律顾问”,很多有法律相关问题的居民,都会通过社区网络平台——“果园e家园”,找到他并享受免费法律咨询,而“小贺说法”的普法宣传栏目,也成为居民网上家园的热门板块。

“刚刚搬到社区的时候,由于收房过程中很多居民与开发商之间存在权益纠纷,社区业主们成了很多‘微信维权群’。”陈广贺告诉记者,加入到这样的群当中,他发现很多居民对于相关法律的认识都非常不专业,凭借想象去争取权益,这样不仅维权之路会变得崎岖,最终也未必能依法维权。

面对身边邻居在法律方面的种种误区,身为职业律师的陈广贺开始耐心地为大家解答相关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并免费引导大家依法维权。“随着大家对相关法律法规认识的逐渐深入,依法维权的居民也顺利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陈广贺说,自己的普法行为让社区里的居民越来越信任他,不仅向他咨询法律问题,更推选他成为业主委员会的成员,参与更多的社区管理工作。对于这份信任,热心肠的陈广贺当然不会辜负。

随着参与社区事务的逐渐深入,陈广贺发现身边居民对于法律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很多人通过电话、微信等途径向其咨询。而他也渴望通过一个平台,向更多的居民进行普法宣传。2017年年初,上河湾社区居委会牵头研发的“果园e家园”——网上社区管理服务平台上线了,该平台不仅可以为广大居民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也为陈广贺提供了用武之地。

“我会常常登录软件,及时解答居民所提出的法律问题,也会根据居民普遍咨询的问题,整理相关法律知识,公开发布。”陈广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他已经公开发布23个法律讲堂,并为100多名居民提供了私人法律咨询服务。

采访中,上河湾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夫奎告诉记者,目前该社区共有报到在职党员275人,跟陈广贺一样,几乎每一个在职党员都渴望参与社区服务,发挥党员作用。为此,上河湾社区党支部向社区全体在职党员发出了志愿服务倡议,并根据党员报到承诺内容和岗位需求组成了环境治理、平安社区建设、街河维护治理、社情民意调解、绿地设施维护、爱心互助传递6支特色党员服务队,搭建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平台和渠道。

为了充分激发党员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社区党支部专门在“果园e家园”平台中开辟了一块醒目的党员阵地——“红色联盟”,下设“党建动态”“风采展示”“志愿者招募”“党内重要文件”4个板块,在这里,社区党支部吹响“集结号”,向广大党员分享应知应会知识,记录党员活动瞬间,展示社区优秀党员风采。

记者也下载了这个名为“果园e家园”的手机APP,并以游客的身份浏览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用户名后面会标记一个党徽的符号,赵夫奎告诉记者,“这是社区在职党员身份的标识。”这些活跃在“果园e家园”手机APP上的在职党员,有的积极发布社区内的管理问题,及时与物业和居委会沟通;有的尽自己所能,解答社区居民提出的疑问和困惑。

“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让社区管理秩序井然。”赵夫奎说,在职党员回归社区,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不仅仅是倾注了新鲜力量,更加强了社区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的“粘度”,使基层党组织能够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而对于自己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的行为,陈广贺说,“这是我为社区能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一名党员该有的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