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老街坊——夸夸家门口的变化

2018-07-27 来源:劳动午报

  原来重重叠叠的违建小门脸,如今变成了宽敞的步道;

  原来一水儿的垃圾站和废品堆,如今是小花园和袖珍文化墙;

  原来车多、人多、喧嚣不堪,如今是清爽、干净、安静的文化社区;

  环境好了,绿化多了,乱停车不见了,人的心气也顺了,邻里之间慢慢也和谐了……

  疏解整治促提升,对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来说,带来的将不仅仅是面子上的革新,还将注入和谐宜居的人文生态。

  对疏解整治后的提升效果,谁的感受最深刻最直接?无疑是城里的老街坊。

  劳动午报记者近日走街串户,找了6个城区的老街坊聊天,请他们专门讲讲家门口的变化——

  老街坊嘴里的这场静悄悄的京城变脸,未来的史家,可能会认为是一场“古城的自我革命”……

东城区体育馆路
“路宽了,街面整齐了,晚上常去遛弯”

  拆除违法建设21208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238处,实施绿化3000余平方米……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东城区体育馆路街道将违法建设变成了健身乐园、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墙、街心花园、停车场……要说家门口的变化,今年70岁的王兰最有发言权。1975年嫁到婆家,她就住在体育馆路国家体育总局社区。一晃43年过去了,王兰告诉记者,“这条路道路宽敞了,人行道整洁了,环境也清净了。”

  王兰住的这条街,被称为“体育用品一条街”,几年前,开墙打洞、占道经营、随处摆摊的情况时有发生,“我小孙女今年4岁多了,整治前,我们很少带她下楼遛弯。现在好了,一有空,我就领着她下楼。”她说,“现在,这里还有冬奥文化墙呢,特别长知识,其实在2016年,这还是一溜违建小门脸儿呢。”

  记者看到,花样滑冰、高山滑雪、冰球、短道速滑……在体育馆路街道体育馆西路新建的冬奥文化墙上,各冬季奥运会项目化成一座座动感十足的砖雕,在墙上一一呈现,引来不少市民驻足拍照。冬奥文化墙起始于体育馆路与体育馆西路的交叉口,位于体育馆西路东侧南段,毗邻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终至龙潭路,约长320米。

  每一块砖雕都设计成圆形,直径大概1.5米,“不仅在美学上有艺术的动感,也能让市民们亲手摸到、看到、感受到冬奥项目,进一步传播冬奥体育文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四清介绍。“体育馆路街道充分利用拆违整治后的空间,在辖区内共建成3面,共计千余米的文化墙。除体育馆西路的冬奥文化墙外,还在幸福大街修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在崇外大街西侧修建了京味儿文化墙,用8块长方形老北京生活图景砖雕,反映旧时老北京卖瓷器、豆汁、烤白薯等民俗生活。”

  和王兰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家住磁器口大街57号院的许俊萍阿姨。60多岁的她,从出生就住在这里。“之前,我们这里房屋出租情况严重,我们院就是典型的例子,在区里都挂账了。十几户的大杂院,外院全部出租了,都是做小买卖的,水果摊、馒头铺、小餐馆,什么都有。我们住户最怕的就是煤气罐泄漏,因爆炸而引起火灾。原本是一条通车的主路,愣是给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的现象,弄得连自行车过去都难。夏天的时候,脚下一脚油那是常有的事儿。”许俊萍说,“现在,您再来看看,那叫一个敞亮,我都敢把亲戚朋友叫到家里来聚会了。”

  现如今,许俊萍白天没事就到旁边崇外大街西侧的五个健身乐园锻炼,外孙子周末来了,也吵吵着要到儿童乐园玩一会儿再回家……“这样的惬意日子,在以前,我连想都不敢想呦!”她说。

  □本报记者 白莹

西城区新街口街道柳巷胡同15号院
“整洁了!清爽了! 也安静了!”
  “我们小区最近变化比较明显,变得整洁了,也靓丽了。”家住西城区新街口柳巷胡同15号院的赵新忠兴奋地说。赵新忠告诉记者,他居住的楼建于80年代,现在属于冠英园小区的一部分。别看在整个小区里算是一栋“老楼”,但是质量很好。前几年,政府牵头,给他居住的那栋楼增加了外墙保温,还粉刷了楼的外立面。

  去年,西城区启动了“背街小巷”的整治工作,相关部门对赵新忠所住小区周边胡同进行了修整。“小区外围墙有个铁护栏,年头久了,护栏上的油漆有的掉了,一片斑驳,显得很不美观。这次修整,护栏上的油漆就直接给铲掉了,然后重新粉刷。现在,我们那栋楼是紫红色的,栏杆是白色的,颜色搭配的可漂亮呢。”赵新忠说。

  小区内的环境改善了,更让赵新忠高兴的是,小区外面的环境也更好了。“之前,我们小区大门外面有一个收废品的大货车,既影响环境,还有安全隐患,这不,最近都给清走了。”赵新忠介绍说,收废品的车紧挨着小区门口,停放在马路便道上,虽然居民们卖废品方便,但是,储存废品的大车主要储存收购来的书本报纸和纸箱,车上经常堆得高高的,十分影响进出小区的视线。“废品车上的东西太多,我们出小区的时候,必须十分小心。”

  现在,破坏小区整体环境的“大家伙”被清走了,影响居民生活的“小细节”也没被放过。“小区外面的马路两边,以前停满了车,现在清走了起码有二分之一以上。人行道上的树坑,以前很多都露着黄土,而且不平,走到那特别容易崴脚,最近树周边都给重新砌了池子,整洁了,也更安全了。马路一下清爽了很多。”赵新忠说。

  “蔡奇书记说,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我看真的是这样。”赵新忠兴奋地表示。其实,赵新忠除了是整治背街小巷的受益者,他还是一位参与者,因为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新街口街道西里三区社区的党委书记。

  赵新忠工作的区域内有一个回迁房小区。一开始,居民有买菜的需求,于是就有人占了小区内的一个丁字路口卖菜。刚开始是一辆小面包车,后来改成了一辆大巴车。“这几年,街道在居民区周边都建了百姓生活服务中心,来解决居民买菜难的问题,同时卖菜的大巴车,也确实影响了周边环境,应该清理了。我们首先派出工作人员上门了解情况,而且在小区的橱窗内介绍相关政策,拉横幅营造良好氛围,随后又联合街道的环办,综治办等部门共同开展工作,终于把菜摊老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但是这辆车已经是报废车了,根本没办法开动,最终街道找来了专业的切割工具,花了一天的时间,才把这辆车拆除。”他说。

  如意里8号楼周边的环境治理也牵动着赵新忠和很多居民的心。他告诉记者,这栋楼原本是军产,近年来失管,楼下的一块草地被周边居民占了。他们搭起棚子,拉来电线,装上照明,在里面打麻将。最开始只有几个人,后来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了居民的休息。今年年初,街道环办将这里进行了清理,而且近期还补种了绿植、更换了护栏。“一位老人跟我说,原来还想,不知道这有生之年,还能不能还他一个安静的住所,没想到竟然实现了,就跟梦似的。”

  □本报记者 陈曦

朝阳区太阳宫牛王庙村
“这变化,像搬了新家一样!”

  以前街坊邻居见面打招呼,都是“吃了吗?”现在,朝阳区太阳宫牛王庙村的村民见面打招呼变成了 “去遛弯儿了吗?”“今天遛几圈了啊?”这个改变只因村里实施了环境整治,村北建成湿地公园,村南建成休闲广场,村里基础设施改造,今年开春以来,一个又一个惊喜让牛王庙村的村民幸福感直线上升。

  夏日的傍晚,太阳宫乡霄云路西侧已建成的牛王庙湿地公园迎来不少居民消夏、散步。而就在一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杂乱的林地,垃圾、臭水、荒草,居民都躲着走。

  牛王庙村老街坊曹如杰的家与公园仅一条小街之隔,出家门200米就进了公园。“这么脏乱差的地方现在能变得这么美,想都不敢想。”曹如杰说,以前这片被荒废的林地,看上去是绿色,其实里面到处都是垃圾,居民们也是破罐子破摔,越脏越扔。由于村里的污水没有接入市政管道,居民的生活用水都排到了这里,再加上夏天杂草丛生,蚊蝇泛滥,别说躲着走了,出家门就一脸糟心。

  小桥、流水、栈道、花草、绿树……现在可大不一样了,垃圾没有了、污水没有了,荒废林地变成了湿地公园。“公园处处是美景,这阵子花开得正艳。”说起这个公园的样子,曹如杰满脸喜悦。更让她满意的是,村里的污水问题彻底解决。村里的上下水自打1991年曹如杰嫁过来就是这个样子,生活污水往街面上流,流到林地形成了臭水坑。现在自来水接上了自来水公司的网线,重新走的管线,居民吃水用水安全了,下水流进了污水处理厂,回收再利用,湿地公园的水系,浇花草用的水,都是污水处理厂反哺过来的水。

  村里的基础设施改变的不只上下水,道路也重新铺上了柏油路,“晴天一脚土,雨天一脚泥,多年来漂亮鞋子都不敢买。”曹如杰说,以前,村里的道路不是硬化的,到了夏天,最怕下雨,看见泥泞的路都发愁。现如今不但铺了柏油路,村里还专门请来设计师,设计了古香古色的街道,修建了围墙,粉刷了街边的房子,灰墙、红门,还有镂空雕花。“这变化,像搬了新家一样!”

  环境面貌提升的同时,居民生活配套设施也在完善中。刚刚修建完成的标准化电动自行车充电棚,得到牛王庙村百姓的点赞。这里面积1500平方米,能供160辆电动自行车充电,村内保安队负责日常监督、检查和管理。同时,村里还建设起占地约3600平方米的绿荫式停车场,停车场主干路为沥青混凝土材质、停车位选用嵌草砖铺装形式,绿化面积约1000平方米,白蜡、西府海棠等绿植香花遍地,能提供65个车位。此外,在村内,通过拆违腾地、整合空地等方式,又规划了6处、140个车位的小型停车场。

  改变的喜悦一个又一个,村南边1.9万平方米的牛王庙休闲广场也成了村里的一道新风景。休闲广场绿化面积就达到了1.5万平方米,银杏、国槐、元宝枫、白蜡、油松、海棠等彩叶树与花灌木随处可见。休闲公园内,还有环形步道砖路、半月牙型的景观看台、休闲廊架等,成为大伙儿家门口的健身休闲地。“小孩子骑着小滑板车,出溜儿出溜儿的一圈又一圈,特别开心,关键是广场环境好,还没有车,老人看孩子也放心。”

  曹如杰说,以前村民要想娱乐、休闲都得到别的乡镇去,现在反过来了,别人到我们这里来啦。“牛王庙村的环境整治给了村民改头换面的自信,曾经羡慕周边繁华的高楼大厦,现在人家羡慕我们的舒适恬静。”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丰台区大红门果园村鑫福里小区
“疏解整治后生活的舒适度提升了”

  “如今家门口的环境越来越好,绿化面积越来越大,交通也通畅了,小商小贩少了,人流也少了很多,生活越来越舒适了呢。”丰台区大红门服装商贸城的职工陈峰笑着对记者说。

  陈峰今年38岁,是土生土长的丰台果园村人,大红门一带,是他成长、工作的地方。在上初中的时候,他跟家人住在果园村自建的鑫福里小区,鑫福里小区在临泓路上,那时候有小商贩沿街叫卖做生意,小区门口常常车水马龙,水泄不通,交通拥堵,环境也比较差。

  “我记得那时候大红门地区有不少平房,外地的商贩在那里吃住,加工服装,然后就在路边摆摊子卖服装;路上来来往往有很多人力三轮车,有拉货的,有拉人的,此外,卖衣服的,买衣服的,人声鼎沸;当然,随之而来的,便是环境的脏乱差,垃圾、污水,都在路上,如果到下雨天,整条路就更脏了。” 陈峰努力回忆他小时候的生活。

  后来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建设起来了,一部分在路边摆摊的小商贩便进驻了商贸城,陈峰居住的鑫福里小区所在的临泓路上摆摊的少了,环境好了些,但是人流、车流依然很多,晚上路边的夜市依然人来人往,喧哗之声、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出门交通拥堵也是常态。

  毕业后,陈峰成为大红门服装商贸城的一名员工,大红门地区对他来说,意义更重要了。“有时候开车出门也为拥堵的路况着急,看着人来人往喧嚣、拥挤的人潮,再看看不那么美好的环境,有时候也烦,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大约从2014年,大红门地区开始进行疏解整治,市场搬迁,这之后,环境就越来越好。

  “最直观的感觉是车少了,交通没那么拥堵了;小商小贩少了,买东西的游客也少了,周围的环境在慢慢变好。”陈峰感慨地说。

  陈峰说,除了小区外面,鑫福里小区里面的环境也在疏解整治中慢慢得到了改善;原来,鑫福里小区中心是凌乱的停车场,后来小区物业重新规划了停车位,然后扩建了绿化带,建设了休闲活动区,整个小区的环境为之一新。

  从鑫福里小区出来,会经过旁边的福海小区,经过疏解整治后,福海小区街边的绿化带也扩建了,还有了健身器械,休闲地带也扩大了,休闲区里,会有居民在健身、娱乐。周边环境的变化让陈峰和家人都倍感欣喜,吃过晚饭后,陈峰常会陪家人出来走走,幽雅清新的环境,往往让遛弯的心情好了不少。

  对于陈峰来说,大红门地区是他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市场搬迁、人口疏解所带来的变化,他感受很深。

  “平时不忙的时候,我会和家人在小区里走走,绿油油的草坪,各色漂亮的植物景观,还有随处可见的健身休闲区,都感觉心情很舒畅;走出小区,是干净整洁的路面,少了叫卖声,少了运货拉货的车,少了小商小贩,少了人声鼎沸,少了交通拥堵,少了脏乱差的环境,这一切都让生活的舒适度提升了很多。”陈峰感慨地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海淀区二河开21号院
“昔日违建成片,如今鲜花铺地”

  昔日违建成片,如今鲜花铺地。

  嫩黄的油菜花、粉红的波斯菊、洁白的满天星……彩蝶、蜜蜂穿梭其间,一阵清风徐来,更是花浪起伏,如同大海般的波涛翻滚。置身于如此美景之间您可能想象不到,就在一年多以前,这里还是海淀区五环内面积最大的违建群——二河开21号院。海淀区委区政府和市国资委、首农集团三方合力,青龙桥街道办事处和海淀城管执法监察局发挥主力军与突击队作用,共拆除二河开地区违建8.5万平方米。如今这里变成了占地257亩的林荫花海,将来这里还将进一步打造升级成为新的文创产业园。

  圆明园公园北墙外,贴着北五环厢白旗桥西南角的辅路向西走,大约四五百米后,路左侧有一扇洞开的大门。沿着土路上的车辙往里走,一大片林荫花海闯入眼帘。地面上,一大片粉色,一大片紫色,一大片白色,大块大块的波斯菊花田铺展开来,嫩绿的叶子、娇艳的花朵让人心情愉悦。花田中间,还有一个个荷塘,尽管荷叶还没有铺满水面,但小荷才露尖尖角,让人充满期待。花海之上,是枝繁叶茂的成排的大杨树和散落的大柳树……一派田野风光。

  花海的尽头,裸露的红砖墙、还贴着瓷砖的白墙以及墙上挂着的“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红色条幅,让人意识到这里不是郊野公园。

  二河开21号院位于海淀区北五环厢白旗桥的西南角,南到圆明园北墙,北至清河河边,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

  从2004年开始,其产权主体首农食品集团下属的盛华四合公司开始将土地出租,在二房东手中,陆续形成各类无规划手续房屋约8.5万平方米,常年有1万人左右的外来人口在此租住。安全隐患突出,环境秩序脏乱。2016年中办督查室、公安部、首都综治委等单位先后对该地区形成的违法建设、安全隐患、人口倒挂等问题挂牌督办。同年,海淀区青龙桥街道、海淀区城管执法监察局和盛华四合公司联手,拆除各类违法建设约12000平方米,清退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的废品收购站2家。

  “曾经林立的违建拆除了,脏乱的环境秩序整洁了,消防安全隐患整治了。”盛华四合公司副总经理刘爱民告诉记者,取而代之的是草坪上供游客拍照的景观,绿荫下遛弯的老者,草坪上玩耍的小狗,沐浴在花香中的甜蜜情侣,无不沉醉其中……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边是满天星点缀着油菜花,那边是波斯菊围绕着出水荷,好一片生机盎然诗情画意的田园画卷。21号院内的老房子经过改造变身成了小清新风的摄影基地,很多摄影爱好者都驻足于此,拿起手中的相机留念。

  “下一步,我们将和青龙桥街道对接,以‘文化进社区’为指导,对部分存量房屋进行维修、加固,逐步引进相关文化产业,将二河开21号院打造成环境优美、文化色彩浓厚的文创园区。”刘爱民表示。

  生活在海淀,也许你每天穿梭在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之间,满眼皆是车如流水、灯如虹的现代与繁华!但其实在人们的内心也都有享受蓝天,拥抱森林绿洲的渴望。睛空万里下,人们漫步在绿树红花之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如今,在城市中拥抱森林,再不是梦啦!海淀区将建这么多的“城市绿肺”,快来看看,哪个在你家附近。

  □本报记者 白莹

石景山区鲁谷社区久筑小区
“家门口收拾整齐了,邻里关系也和谐了”

  久筑小区大门内南北走向的青黑色砖面人行道上,遛狗的行人、买菜回家的居民穿梭其间,一侧的文化墙吸引路人驻足,另一侧绿化带中的树木分隔着人行道和机动车道。但在2014年以前,这条约40米长的人行道却是另一番景象。

  “这条人行道原来就像夹道一样一头儿被封死着,一侧是墙,另一侧全挡着广告牌,里边特别脏。旁边的一条道路汽车走、快递走、行人走、残疾人、儿童推车走,由于还是双向道容易出事儿不安全,车一过还会把水溅到路人身上,矛盾就总是产生。于是我就把我们居民想要修路的意见反映到居委会了。” “石景山老街坊”范洪友回忆,在当时召开的论证会上,考虑到修路资金的问题,希望政府能来解决这个民生问题。随后问题被社区领导反映到了区里,区里给批了下来。“堵头儿被打通、展板挪走,前前后后大概一个月路就修好了,人车实现分流。居民心情变化了,产生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今年68岁的范洪友是鲁谷社区久筑小区的居民,谈起为何会成为一名“石景山老街坊”,他告诉记者,自己2012年退休后回归社区开始从事志愿服务,是三星级志愿者,“‘老街坊’是我们全区的志愿服务品牌,去年8月30日我们小区正式揭牌,我们有了统一的名称。‘老街坊’主要有四支队伍:议事会、劝导队、巡逻队、防消队,我全都参与了,作为老党员有热心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社区对我们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特别好,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想要反馈给大家。我们石景山老街坊中这样传唱着:一句句老街坊,满满的正能量;一句句老街坊,满满的热心肠。”

  去年9月,在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中,久筑小区存在公共空间被私人占用的问题,比如车棚内被家具、破旧自行车堆放其中,灰尘堆积、蚊蝇孳生,车棚失去功能。于是,社区就鼓励居民把公共区域的废弃自行车拿出来,再统一清运走,可以拍照留证换走洗衣液等清洁用品。范洪友说,“我们社区的杨书记带头儿工作人员,加上我们老街坊一起清理废弃车棚,多少年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次都解决了。搬车、运车我全程参与了,两个车棚里面多年积攒的脏东西这次全都清理干净了,打扫的时候,我眼睫毛上、鼻子里全是灰。现在车棚恢复了功能,供居民免费使用,一边是自行车停车处,一边是摩托车停车处,还有空出来的地方。”

  “回过头现在来看,太不容易了。石景山全区那么大的工作量,没有强制拆违。”范洪友告诉记者,作为老街坊在劝解居民拆除违建时,得先易后难,“宣传单每家都要发,说不通的就得曲线救国。一些一层居民的违建是为了防止隐私外泄,建篱笆来和外界阻隔开。我们老街坊了解到了这种需求存在,社区想办法就两边分别建道门来防止有人进入再拆除篱笆,满足了居民的需求,违建就自然拆除了。归根结底这是为了老百姓,为了解决大城市病还回青山绿水。”

  采访结束时,范洪友指着久筑小区外的人行道告诉记者,之前有很多摊位就摆在小区门口附近,现在把这些摊位和垃圾全都清理了,“家门口环境变化与日俱增,居民提升了舒适度和幸福感,邻里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的氛围自然就出现了。”

  □本报记者 唐诗 文/摄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