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减负,我家用这一招!
2018-06-01 来源:劳动午报
“厚厚的镜片”“大大的书包”“堆满书的课桌”似乎已成为现今中小学生的“标准配套设备”,“减负”又成为今年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家长们的心头大事,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带给家长无限的焦虑。那么我们在思考到底起跑线在哪里的同时,面对纷繁的培训班,家长该如何选择孩子的教育方式呢?又到六一儿童节,记者采访了六位家长,听听他们是如何给孩子减负的……
周敏:首发集团安畅分公司职工,儿子6岁,幼儿园大班
不上课外班 提升孩子的专注力
平时工作很忙的周敏很少顾忌孩子的教育问题,现在不得不开始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幼小衔接班,上还是不上。已经放任孩子6年的她,自知如果不上,孩子上学初期可能会吃力些;但如果上,就会和自己一贯的快乐育儿的教育理念相悖,孩子也会产生抗拒感。
今年36岁的周敏,是首发集团安畅分公司党群工作部的一名职员。高考时,她因成绩优秀考入北京。她回忆,自己是来自高考分数线超高的地域,所以,从小学开始就非常注重学习成绩,尤其是高三时候的生活,自己现在实在不愿意再想起了。在学校里的时光基本都围绕着“高考”度过,没有任何的精彩生活。“虽然我考入了北京的大学,但觉得自己的眼界与北京孩子差距太大了。因此,我想让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比较快乐的童年,享受他这个年纪应有的快乐。”
说起自己为何与大多数家长的选择不同时,周敏说,自己的初衷就是想给孩子一个和自己不一样的童年。“我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培养他的专注力和好奇心要比直接灌输知识更为重要。他现在就是个十万个为什么,每天不是问这个就是问那个,我就给他买一些儿童图书,让他自己发现世界的秘密。”
现在孩子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他也会主动要求周敏给他买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比如,《地球的秘密》这类自然科学类的,他总是翻来覆去地看。
周敏坦言,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在上学习班,自己也曾动摇过。“我和他爸爸商量,给他报过一个绘画班,但是只上了一学期就没再继续。原因是,孩子没兴趣上。我们就反思想让他学一个自己有兴趣学的技能或者爱好,而不是强加给他一个特长。”
在周敏看来,今天的家长,都很关注给孩子减负,但不少人的做法是,尽可能减少孩子需要做的事情,到最后却发现,减不了呀——作业得做、兴趣班得上、比赛得参加……其实,与其纠结孩子事情的多少,不如着力提升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能专注并高效完成每一件事,才能真正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专注力强的孩子,终将成为人生赢家。
周敏说,孩子现在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会自己去思考答案,并尝试和我们分享他的思考成果。有的时候,他会问我:水为什么抓不住呢?我会鼓励他自己寻找答案,后来有一天,他突然告诉我:“妈妈,我知道答案了——因为水不是圆的不是方的,水没有形状。”
这样做,无形当中,对于他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和外向性格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作为妈妈,周敏很欣慰地看到了他的成长。
□本报记者 白莹
王秀梅:丰台科技园区一科技公司职工,儿子19岁,大学二年级
不报培训班 树立孩子自信心
“我儿子如今越来越独立,我特别欣慰!”王秀梅自豪地说。王秀梅在北京一家公司干后勤工作,她的儿子郭丁丁如今是一名大二的学生。对王秀梅来说,她从小就很少给孩子压力。
“儿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大的。我儿子从小性格就比较内向,所以我采取的教育模式基本以鼓励为主。孩子有时候成绩不好,也给孩子纠错的空间。比如儿子6岁上的小学,我告诉他,一进学校肯定有适应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一年级、二年级可以不拿奖状,但是三年级一定要试着拿拿奖状。结果儿子到三年级的时候果然拿到了奖状。我看着他,说了句儿子真棒。后来儿子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陪孩子做作业是很多家长“抓狂”的时刻。每到这些时候,王秀梅总会耐着性子,告诉孩子不要急,慢慢来,做作业时,有时遇到难题就告诉儿子多念几遍题;实在想不起来,再来问她。王秀梅耐心给孩子讲解,看着孩子做对了,然后微笑着对儿子竖起大拇指。王秀梅采取温和的鼓励方式,从来没给孩子报过培训班,儿子郭丁丁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下读完了小学。
在儿子正值叛逆期时,他爸爸有病了,王秀梅在医院一呆就是半年。在自控能力还不行的情况下,郭丁丁和许多少年一样,怀着一颗好奇心走进了网吧,迷上了网游。“我回来后,没有疾言厉色批评他,只是告诉他过度迷恋网络的危害,然后很快给儿子转了学。在新环境下,儿子完成了他的初高中学业,顺利走进了大学。”
王秀梅说,她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对教育有研究的专家团队到一个学校去调研,专家看了各班级的花名册,圈了十名同学,说他们是可造之材。专家团走了以后,这十个同学不管怎样,老师们一直鼓励他们,使他们自信满满,最终都成了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二十年后,专家再次造访,老师们问专家,你们转了一圈怎么就能知道这十个同学日后必是有为之人,专家告诉老师:是你们的鼓励创造了他们的成功,我们只是随便圈了几个同学。“这个故事对我感触颇深,正好我儿子性格比较内向、敦厚,所以当儿子有丁点成就,我就大加鼓励,给儿子自信,让他有成就感,让他的求学岁月过得充实又快乐。”
郭丁丁后来去郑州上大学,母子不在一地,王秀梅还是坚持跟孩子联系,并分享一些为人处世的待人之道,通过微信,发给儿子。
“我不会特别敦促孩子的学业,鼓励他只要在精力允许的范围内,把成绩搞好;相对学习,我更看重对孩子的情商培养,毕竟孩子总要一个人独立走进社会,要处理工作、生活、感情方方面面的关系,有较高的情商,孩子能生活得更开心些。或许对一个母亲来说,让孩子能够快乐、幸福地过一辈子,比让他成名成家,更有价值。”王秀梅感慨地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朱兆立:人民日报社干部,龙凤胎儿女28岁,博士
不逼他们写作业 按兴趣引导孩子玩
今年58岁的朱兆立有一对龙凤胎,从儿女双双考入我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开始,她经常被其他家长拉住谈育儿经验。她本人曾被评为“中国首届百名优秀母亲”,其家庭也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最近,朱阿姨家又有一桩喜事——在儿子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毕业之际,女儿美国杜克大学硕士毕业,回国工作三年后,今年又要到墨尔本大学继续博士学位的求学之路。能培养出一对学有所成的儿女,朱兆立阿姨有哪些高招呢? 她是怎样给孩子们减负的呢?
“培养兴趣,让兴趣引领孩子们学习。”朱阿姨说,孩子们在两三岁的时候,她每天都给他们讲故事。孩子们不大点儿就能经常冒出一两句让大人惊讶的词语和人名。等他们长大一些,她带着孩子们泡书店,鼓励他们遇到不懂的事情和不会的字查阅书籍、字典,自己解决。让孩子们通过获得他人的称赞、得到新知识而收获喜悦,培养学习兴趣。另外,她一到周末就带着俩孩子跑博物馆、科技馆,让孩子们一边玩儿,一边了解科技和自然。
孩子们上学以后,朱阿姨发现儿子的数理化学习能力强。学校里的知识根本“喂不饱”他。儿子小时候调皮捣蛋,自己掌握了课堂知识以后,就找其他小朋友聊天说话,课堂纪律总是不好好遵守。她没有直接批评孩子,而是跑到书店,买来奥数书籍,一边自学,一边带着俩孩子当“智力游戏”来玩儿。不仅儿子把多余的精力用在了学习新知识上,女儿也靠着不服输的一股子劲头和弟弟比着学。
两个孩子虽然成绩好,但是也没耽误玩。朱阿姨不仅带着孩子打篮球、打乒乓球,还和孩子们一起弹琴唱歌。朱阿姨说,孩子们小的时候还喜欢和妈妈玩扑克牌“24点”的游戏 。这些游戏和活动,让孩子们的童年一点都不枯燥。
“我也给孩子们报兴趣班,从孩子们4岁开始,我就开始培养他们学习钢琴、舞蹈、摄影、绘画等技能。儿子在校外学了计算机编程,五次获得全国计算机信息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这对他以后从事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很有帮助。女儿在银帆艺术团学习舞蹈,曾经上过春晚,还受邀出国演出,并在舞蹈大赛中取得过好成绩。”但是,她给孩子们报了这么多班都是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而不是单纯为了考级,为了加分。女儿在小学时,因学习压力自己放弃了继续学习舞蹈。在钢琴4级通过之后,两个孩子们和她谈心,说练钢琴的时间太长,太辛苦,不想学了。朱阿姨并没有逼迫他们继续深造,而是尊重了孩子们的选择。“孩子们喜欢,由兴趣引领,不会形成负担。有的家长报兴趣班,根本不是孩子有兴趣。家长过于重视考级带来的利益,那对孩子们来说肯定是负担。”
朱阿姨介绍,她会比较偏重让孩子多专注有益的活动,有选择地玩。“比如我让孩子学习电脑编程时,会要求他们尽量不玩能成瘾的过关游戏,而是侧重于游戏设计,甚至让他们自己设计简单的游戏。然后再给机会,向众人去展示他们的新发明。他们玩得开心,也会在展示中得到满足感。对网络的利用好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不要让孩子沉迷其中,要让它成为一个好工具、学习助手。”
很多家长苦恼,孩子们连作业都写不完,哪儿来的时间进行课外活动呢?“其实,我从来没有刻意地看着俩孩子写作业。我有时候会在他们睡觉之后,偷偷看一眼作业做得如何。虽然没有人监督,但我家孩子没有发生过晚上11点、甚至12点都写不完作业的情况。”朱阿姨说,这得益于早早培养孩子们对学习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们首先知道写作业、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儿。养成了回家写作业、按日程表学习、玩耍、生活的习惯。即使在高考前,我家孩子都和平常一样晚上10点多睡觉。在经历过中考等大大小小的考试之后,孩子们形成了学习的责任感、有了自己的判断力,面对挑战显得更加自信和从容。”
□本报记者 李婧
刘京:丰台方庄地区总工会副主席,儿子13岁,小学六年级
发现孩子的爱好 让他自主学习
刘京是丰台方庄地区总工会的副主席,她的儿子肖裕凡今年13岁,上小学6年级,说到教育,刘京说:“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先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虽然做的不够好,但我一直坚持自我成长。我想让孩子健康、快乐、有爱、上进。”
深刻意识到“言传身教”重要性的刘京,为了培养好孩子,在生活和工作中,她处处以身作则,平时的饮食起居有规律;与老公相敬如宾,遇到事情共同商量面对;对同住的公公婆婆细致入微地照顾,从来不和他们红脸;尽可能地陪伴照顾自己年迈的母亲,父亲重病一年来刘京白天上班,晚上和节假日陪床。工作中,刘京主动作为,加班加点从无怨言,刘京在生活、工作中的积极努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
慢慢的,肖裕凡变得诚实守信、乐观向上、尊师重孝、团结同学。在担任班级生活、体育、卫生委员期间,肖裕凡认真负责,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扬。还荣获了勇敢少年、诚信少年、尊师爱亲小标兵等一系列荣誉。在生活中,刘京的儿子独力性强,遇事有主见,闲暇时经常主动帮助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很多家长会给孩子报很多学习班,在这方面,刘京有不一样的看法,她说,学习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却不是全部。有兴趣的孩子,有情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
刘京一直小心呵护着儿子的兴趣。她说,兴趣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孩子的耐力有限,需要家长持续有效地刺激和培育。儿子还在幼儿园时期刘京就带他广泛参加各类兴趣班,就是为了让他多接触东西,寻找兴趣点。
后来刘京发现儿子对体育和音乐很有兴趣。“在儿子体育和音乐方面,我投入很多精力,他坚持不下来时,我不强求他,给他讲名人的故事,或者和他一起看传记,讨论成功人士怎么成功的,让他自己体会其中的奥妙,从而激发他自己的求知欲。”
刘京说,兴趣的培养过程也是专注力、毅力养成的过程,对于孩子的学习很有帮助。刘京的儿子四年级参加了校管乐团,负责吹奏大管,刘京就一直鼓励儿子坚持下去,后来儿子越吹越好,还代表学校参加了2017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及中华杯十一届优秀管乐团队展演,获了集体金奖。
看儿子喜欢篮球,刘京还给孩子报了篮球兴趣班,鼓励孩子在课余时间打篮球,后来儿子所在班级参加篮球组比赛,他们班还拿到了年级组第一名,这让刘京儿子打篮球的积极性更高了。
“虽然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特长,但是他们毕竟是学习阶段,有的时候,也会跟孩子商量,给他报语数外的培训班,刚开始孩子肯定有抵触,我就对孩子说,先参加参加培训班试试,如果实在感觉累,感觉压力大就不上了。结果一段时间后,通过上培训班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对培训班就没那么抵触了。”刘京笑着说。
让刘京自豪的是,在培养儿子众多爱好特长的过程中,儿子喜欢上了阅读,会涉猎名著、科普、自然等方面的很多书籍,参加海淀艺术节儿子还获得个人朗诵项目三等奖等。“让儿子快乐地成长,是我最开心的事。”刘京自豪地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
王丽萍:中国铁道旅行社职员,儿子7岁,小学二年级
用心陪伴 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到9月份新学期,王丽萍的儿子陈伯岩就该升入小学二年级了。一年来,儿子很顺畅得度过了幼小衔接的过程,而且在学校各方面表现都很棒。“这一年,完全改变了我们全家的生活状态,孩子辛苦,大人也不轻松,好在我们有效的心灵陪伴,顺利的度过了一年级小豆包阶段。”
这一年,王丽萍可以用全身心投入来形容她对儿子学习、生活的陪伴。“第一个学期是最累的,不但孩子不适应,大人也不适应。”王丽萍说,相比班里提前上过学前班或者幼小衔接班的孩子,上了三年公立幼儿园的岩岩算是零基础入学的。当初因为是否上学前班的问题纠结过好长时间,但她坚信要根据教育部门制定的教学大纲齐步走。“国家为什么要根据年龄制定教育大纲啊,就是什么年龄段学什么知识,幼儿阶段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是不科学的。”不过,王丽萍心里特别清楚,入学后孩子可能会很不适应,基础比别人差,陪孩子度过幼小衔接的困难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她这一年最艰巨的任务。
然而,孩子入学后,令王丽萍没想到的是,孩子的情况比她预计的还要糟糕,由于平时拿笔比较少,孩子写字成了大问题,横平竖直都很难做到。“我知道,他自己写不好本来就很气馁,再批评他就更没有信心了,夸奖和陪伴他一起写是最有效的。”就这么一笔一画,从语文课学的第一个字开始,从如何正确拿笔开始,王丽萍一点一点的教儿子,儿子写,她也写,有的时候还来个小比赛,让爸爸来做评委,是妈妈写的好,还是宝宝写的好。这样耐心的陪伴果然有效,岩岩的字不再歪七扭八,有的时候还被老师叫上讲台,在黑板上给大家做示范呢。
“现在的小学生跟咱们上学那时候真的不一样,太累,做父母的都有点儿心疼了。”王丽萍最心疼儿子的是睡觉少的问题,早上6点50必须起床,眼还没睁开呢,就得赶紧吃早饭,最后一口还没嚼完呢就得背上书包出发,上午四节课,中午在学校吃完饭连午休都没有,放学到家写作业、上课外班,晚上还得练钢琴,几乎每天练琴都是在打哈欠的状态下练的。
王丽萍说,其实孩子这一天下来强度挺大的,不比大人上一天班轻松。这么小的年龄,每天要做这么多事情,学这么多知识,真怕他小小的身体扛不住。“作为父母,如何给孩子解压,我觉得陪伴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心灵的陪伴,精神上的陪伴。”
和其他孩子一样,岩岩也有好几个课外班,英语、钢琴、跆拳道、画画,平时放学、周末,王丽萍都要陪着岩岩去上课。“他从课外班出来,我一定是让他第一眼就能看到我在等他,而且我会给他一个灿烂的微笑,他会特别高兴的跑到我跟前,告诉我今天表现特别好,老师又夸奖他了。”王丽萍觉得,这个简单的微笑可以迅速传递给孩子——妈妈在心疼他上课辛苦了,妈妈一直在等着他下课,没有离开。
晚上练琴对于孩子来说其实是痛苦,本身就已经困了,还要练琴,不练一个小时都出不来效果。在上小学之前,岩岩每天练琴效率特别高,可一上了小学,或许是难度的增加,晚上还要写作业,练琴状态特别不好,上学期甚至每天练琴都要哭鼻子。王丽萍心里特别着急,不是着急孩子学琴进度慢了,而且怕他厌烦练琴。“看他一弹不好就哭,我也来气,但我不能表现出来,我必须耐心陪着他,这一定是他学琴生涯的一道坎,迈过去就顺畅了。”王丽萍说。
岩岩的钢琴凳旁边的小圆凳,就是王丽萍为自己准备的,岩岩练一个小时她就陪他一个小时,帮他盯着谱子,在易错的地方适时提醒他,“错了没关系,咱们再试一遍。”“注意啊,下一小节,左手准备。”“妈妈都看错了,唉,还不如宝宝细心呢。”……就这样,边鼓励边提醒,王丽萍没有一刻离开过。
王丽萍的全程陪伴,孩子爸爸有时候很不理解,“你这样老陪着他,以后都不会自主学习了!”王丽萍则认为,他现在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阶段,也是从幼儿园过度小学最艰难的阶段,孩子的压力其实很大,这个时候他是最需要鼓励的,一句肯定,一句夸奖,是最好的动力,遇到问题、困难不会解决的时候,父母及时指正和正确的示范,是最有效的引导。“而且,在他最紧张最累的时候,他看到妈妈在陪伴着他,会更有安全感,才能安心学习,等他把习惯养成了,基础打牢了,自然就自主学习了。”
周末,王丽萍一定会制定一个游玩计划,或是玩闹的一天,或是和大自然亲密的一天,小岩岩都知道,周末是全家全身心放松的时候,快快乐乐迎接下一周。
□本报记者 孙艳
秦颖:国企职工,儿子9岁,小学三年级
主动调整心态 家长把期望值降下来
“孩子小时候都没有什么压力,随着年龄增长,年级的升高,压力就会慢慢来了。给孩子减压,除了学校、老师给他们减少一些课业负担,家长也应该主动参与,比如给孩子报课外班要适量,而且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家长的心态,要降低过高的期望值。”家长秦颖告诉记者。
小秦介绍,她有一个正在上小学3年级的孩子,名叫贝贝。贝贝小时候性格比较内向,上学以后,在学校认识了很多要好的同学,性格也开朗了不少。贝贝在班级里的成绩属于中上等,爱好画画。
小秦和孩子爸爸工作忙,孩子放学的时候,他们还没有下班,所以给孩子报了一个托管班。托管班里也有老师给指导作业。“以前, 贝贝的作业量还行,一般在托管班就完成了。等晚上我们接他回家后,他在家里玩一会、吃点水果,然后洗漱,9点多就能睡觉了。但是前段时间,孩子的作业量突然多了,每天回家还要继续写,要写到10点、11点才能完成。他本来是个比较平和的孩子,可是那段时间就经常发脾气。”小秦说。
为什么作业突然多了那么多?小秦告诉记者,她问了一下,原来那段时间,有几门功课都进行了考试。成绩下来之后,有几位老师要求学生抄卷子。比如数学,要求90分以下的抄试卷,连题干带内容都要抄。比如科技,因为需要背诵的内容比较多,所以老师要求每个人抄3遍。
“这样的事情,持续了一段时间,孩子因为抄试卷,睡觉太晚,影响了休息,第二天起床没有精神,上课也上不好,家长们陪着也很痛苦,最主要的是,这样的作业或者说是惩罚有多大的意义?”小秦直率地说,“我觉得,如果哪道题写错了,可以抄写一遍,没有必要整张试卷都要抄。所以我们几位家长就跟老师反映了这个问题。后来,这项作业就取消了。”
现在,社会上,针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机构很多,各种课程的培训班也很多。在广告、推销的轰炸之下,家长们的攀比中,不少焦虑家长们,从幼儿园就开始给孩子报班了。可是小秦却说,“贝贝幼儿园的时候,我从来没有给他报过培训班,像我们这样的确实比较少。贝贝上小学后,我才开始给他报班,但是正经学习类的就只有一个英语,其他学的就是‘不正经’的培训——游泳、美术,还有最近刚报了一个书法,这都是他自己愿意学的。”
“我也见过那种,从小就让孩子上一堆课外班,恨不得英语、奥数、作文、钢琴、围棋、轮滑、美术、跆拳道等等都报一个遍的,不说孩子是不是打心眼里愿意上,单说现实问题,孩子除了上学,课外时间是有限的,时间、精力都放在课外班上,上课就只能去睡觉打盹了。”小秦说。
小秦表示,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但是健康的标准除了身体,一定还有心理。如果孩子压力太大,那肯定不是健康的。怎么给孩子减压?家长的心态一定要好。“在我看来,大部分孩子都不是神童,不可能门门功课都100分,所以不能对孩子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因为家长的期望会成为孩子最大的压力。但我觉得,应该给孩子培养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这个是可以受益终身的,比一场考试的一个分数要重要的多。”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