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无奋斗,不青春——青年劳模的心灵史

2018-05-04 来源:劳动午报

  “你若盛开,清香自来。”在我们的身边,有一群迎风破浪、砥砺前行的奋斗者;他们胸怀理想,充满着斗争精神与牺牲精神;他们襟怀坦白,忠诚、积极、正直、敬业;他们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为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些人不怕困难,在困难面前总是坚定的,他们选择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他们正值青春年少,但他们没有时间迷惘,他们认为只要勤奋地耕耘,投入地工作,就一定能收获人生的新境界。他们日夜奔忙在你我的身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青年劳模”。在这个鲜花盛开的5月,在这个青年人团聚在一起庆祝自己节日的日子里,我们请这群青年劳模与大家谈谈心,说说他们的奋斗历程体验——

全国劳动模范
乔勇,38岁,北京博大经开建设有限公司
像侦探一样用智慧 解锁工程谜局

  2011年春节将至,北京博大经开建设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乔勇接到了一个项目任务,这是他第一次担任项目经理,这个项目就是北京亦庄保税物流中心。这位出生于1980年的年轻工程师没有想到正是这个难啃的硬骨头,点亮了他的人生。近日,记者见到乔勇时,他依然对当初六个月的奋战记忆犹新。

  接到公司的任务之后,乔勇便立刻开始安排工作了。4月份的一天,集团公司的领导专门找他和公司负责人谈这个项目的重要性,然后告诉他“这个项目必须在10月底完工。完成得了吗?”公司负责人和乔勇面面相觑,心里嘀咕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项目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园区13万平方米,现在是一片荒地,要从整理土地清理石头开始干。乔勇估计了一下说,“这个项目正常的话要用两年到两年半的时间,我能在一年半完成。”“必须完成,六个月之内!”集团领导对乔勇说,这个项目是2011年北京市重点工程,要求年初开工,年底竣工并封关运行。“完不成也得完成,还得保证质量过硬。公司会拿出最大的人力物力,组织最强大的团队予以支持,其他的就看你这个项目负责人的了。”

  领导的承诺兑现了。这个项目上聚集了大量的工人,是正常施工人数的两倍以上,顶峰时期有2000余名工人在现场如火如荼的干活。乔勇印象很深的是,在项目中有一条200米长的道路,高峰时,这条短短的道路有十多台大型机械交叉施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

  这样大的项目,这样短的工期,这么多工人,这么多道工艺程序……作为项目负责人,乔勇的脑子里每天都装着数不过来的事儿。乔勇和项目团队的小伙伴们集体睡在了工地上,坚持了六个月没有回家。

  由于合理的安排了施工,工程一日千里进展顺利,曾在42天的时间里,完成了部分结构、装修、幕墙等施工,月产值1.5亿元。乔勇和团队的其他伙伴每天在工地走着、干着。“每天最有趣的事情,是互相调侃脚上的水泡。”乔勇说,工地面积大,日行万步是最普通的事儿,项目上的每个人都有挑水泡的高招。2011年10月底工程顺利竣工,乔勇和团队终于松了口气。

  这之后,乔勇还承担了亦庄开发区建区20周年纪念展厅和雕塑、展虹宇产业园等多个项目。在做工程之时,乔勇就像破案的侦探一样,总是能用突发奇想解决一个又一个谜局。

  2013年乔勇团队荣获北京市总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2014年,乔勇荣获“首都劳动奖章”,201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李婧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张紫薇,36岁,同和居饭店有限责任公司
把老字号企业 发扬光大
  “我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小姑娘,没想到能在北京的老字号餐饮企业当上管理者,还能当上劳模。”北京同和居饭店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紫薇坦诚地说着。这位1982年出生的姑娘,现在正处于一年的“试用期”,转正后将成为这家老字号企业的“领头羊”。

  2002年,张紫薇还不到20岁,在燕京旅游学校经过短期培训后,就来到北京同和居工作。“我老家是秦皇岛的一个农村。刚到饭店的时候,我脸蛋两边都是红红的,大家都叫我‘小村姑’。”张紫薇笑着回忆说。

  张紫薇从实习生干起,每天的工作就是刷杯子。因为没有技巧,她总是弄得到处是水,穿着的布鞋也全湿透了,袜子都能拧出水。之后,她当上了服务员,开始帮客人点单。“说实话,第一次给客人点单,我说话都哆嗦,不知道怎么跟顾客沟通。”张紫薇说,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发现,想当好服务员,一定要熟悉菜谱,包括所有菜的菜名、价钱、名菜的典故,甚至是所有菜的配料。“如果是打仗的话,菜谱就相当于你手里的一杆枪。”

  那时,白天上班,一有时间,她就钻进厨房,默默背诵墙上的“投料表”,记不住的就拿笔记本抄下来。晚上,饭店结束营业后,其他服务员都休息了。她却打开手电筒,又开始记菜谱。“先看一遍,合上背一遍,睡觉前再背一遍。我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菜谱上所有的菜,原材料,主料、辅料用的什么东西,都一清二楚了。”她自豪地说。

  正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张紫薇迅速从所有服务员中脱颖而出。从此,那个畏缩胆小的“小村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信满满,热情得体的服务员,不少客人到饭店吃饭,都认准了她,找她服务。张紫薇也逐渐当上了服务小组长、服务领班、值班经理、副总经理,一直做到现在的常务副总经理。

  同和居所在的西城区月坛附近,老年顾客很多,餐厅不仅专门划出了老年就餐区,还给椅子腿安装了轮子。“我们这个椅子,老人站起来之后,不用专门用手去挪,只要腿稍稍一使劲,椅子就向后跑了。但是老人坐着的时候,椅子后面不动,不用担心它滑。”张紫薇介绍说。

  此外,张紫薇还研究了如何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老年顾客就餐的时候,我们服务员是不能离场的,必须有人在。”

  张紫薇来北京时只有高中学历,为了补上自己的短板,她先后自学考下了大专、大本学历,现在还在攻读中国林业大学的MBA课程。

  “这里是我追求梦想的起点,也是我成就梦想的地方,我希望同和居能在我手里发扬光大。”张紫薇颇有信心地说。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首都劳动奖章
成营营,36岁,北京天普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
微笑小姐姐 研发很霸气
  2015年工作八年,4次被单位评为“十佳劳动模范”,获得“首都劳动奖章”,她就是大兴区为数不多的“80后劳模”——北京天普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技术研发部技术支持室主任成营营。记得2015年5月,登上领奖台的成营营,有位年龄大的劳模对她说,“感觉你不像劳模,这么年轻。”其实,她在工作岗位早已是一位老手儿了。

  1982年出生的成营营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后,就走进了工厂,来到了北京天普太阳能工业有限公司。初到技术部工作,成营营对于太阳能热水器等光热产品一点都不了解,踏入这个陌生的环境里,面对眼前的各种繁杂的图纸,她却是一张白纸。她当时的主管领导吴艳元鼓励她说:“不怕你不会,就怕你不学,出点儿错误没关系,我们会帮助你。”就是这句朴实有力的话给了她信心。

  她的导师苏建华,也就是工厂里习惯叫的“师父”,要求她从最基本的开始,现场实践是最高效的学习手段。在导师的指导下,她深入车间现场,从生产的每一个小细节开始观察,向每一位师傅虚心请教。并积极参与各项试验,在帮助同事的同时,自己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到了课本上根本没有的知识。半年的时间,在导师的带领下,她很快便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并能胜任新的工作。

  “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提高。”踏实肯学的成营营,工作不到三年,从一个新手快速变成了“创新能手”。 她曾参与研发与改进项目20多项,其中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主导研发的全自动智能太阳能热水器获得2项外观专利。

  都知道,企业的研发部门是最“烧钱”的,成营营的创新不止在产品升级上,还做到了尽可能为公司省钱。她在设计产品时,尽量使用公司标准件,减少因开模具带来的额外费用。定做产品结构尽量定型产品相同,满足现有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不但钱省下来了,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工业化、标准化。

  有付出就有回报,成营营的出色成绩让她脱颖而出,由研发参与者升级为研发管理者。面对整个科室繁杂的工作、高强度的研发任务,这位年轻的带头人在工作中总能主动跨前一步、主动多想一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努力提升工作水平。她不满足于产品的创新升级,还创新了工作流程。通过优化与其它部门的工作流程,全公司的运营效率都提高了。为了减少无效项目占用的时间,保证技术支持服务的质量,成营营还提出了以任务单作为部门之间联系和员工考核的依据。

  技术支持室在她的带领下,从没有因为图纸及技术资料提供不及时耽误过产品的销售、生产、核价、采购、宣传品的印制等,出色的完成了公司交办的各项任务,受到各部门的一致好评。

  80后管理90后,姐弟似的年龄差,手下员工能配合工作吗?没想到,成营营自有“妙计”,技术部的工作状态热情活力又高效。技术支持室的员工大多都为90后,比较有个性,管理难度不小。“要想管理好员工,就得摸清员工的特点,顺着员工的思路做管理。”成营营提出了“管理无领导”的理念,从“他主”管理转变为“自我”管理,从“唯命是从”走向“自主驱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活力,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减少领导管理的时间。

  现在,公司每年都会注入新力量,新员工刚进入单位的时候,他们对工作好奇并携带着迷茫,看见图纸会不知所措,从思想上对工作产生了畏惧感。成营营有感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带头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以及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不遗余力的倾囊传授工作经验及专业知识,让他们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提高,经过她对新员工的言传身教,手把手的传帮带,使新员工在短时间迅速掌握岗位所需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工作氛围也因此而快乐和谐。“劳模不但是荣誉,更多的是责任,年轻一代劳模做好传帮带活力十足!”成营营说。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

北京市劳动模范
田迎,34岁,首发集团八达岭高速公路管理分公司
“最美路姐”就是这么倔

  1分钟点钞600张,单车收费速度每辆次最快5秒。没错,这样的佳绩保持者出自一名年仅34岁的普通高速路收费员——首发集团八达岭高速公路管理分公司收费员田迎。也因此,她曾两次获得高速公路收费员职业技能竞赛第一名,还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技师”等荣誉称号。

  15年前,19岁的她从学校毕业,就来到了首发集团成为了一名收费员。刚刚步入社会,她和身边的许多同事一样,激动不已,怀揣着梦想,憧憬着未来。可是没多久,有几个同事就忍受不了工作的辛苦,离开了。看着同事们一个个离开,当时她也对自己脚下的路犹豫不定。

  这时候是父亲的一番话深深地触动了她,父亲告诉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只要你肯用心去做,就没有干不好的事。”田迎在父亲的勉励下,坚定了信念。

  要问田迎的绝活是如何练就的?看看她的双手便知。女孩子的手,原本可以柔软纤细,可就是为了提高点钞速度,她的无名指和食指早已变形,捻钞的手指也经常会被磨破,最终形成老茧。女孩子都爱美,但是田迎很少抹指甲油,“因为涂上也不是很好看。”一边说,田迎一边情不自禁地把手指缩了缩。

  在工作这档事上,同事都说:“田迎很倔。”2012年首届高速公路收费员技能大赛时,田迎为了把点钞速度提上来,她在练习点钞过程中,无名指和食指已被点钞纸卡得变形,有时捻钞的手指也会被磨破。但为了不影响点钞手感,降低点钞的速度,她没有贴创可贴。久而久之,她的手指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是正是经过这样的刻苦努力,田迎的点钞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到现在已经达到每分钟600多张。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那届比赛中,她脱颖而出,获得了北京市第一名。

  随后,她又在提高车道通行能力,让车户能快速通行方面琢磨起来。怎样接卡能便于迅速看清广场号?怎样找赎既方便又实用?怎样撕票能既完整又迅速?说干就干。田迎带领身边同事,总结影响收费速度的几种因素。从接卡的动作,广场号的识别,输入键盘的指法,找零的标准,撕票的动作等,不断摸索、反复实践,哪怕一个细小的动作只要能加快几毫秒,她都要经过无数次地去尝试。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将收费速度由高水平服务标准的10秒,缩短到现在的5秒。措施推广后,大大减少了客户交费过程中的等候时间,有效提高了收费车道的通行效率,提升了站口通行能力。

  田迎,一名普通的高速公路收费员,在三尺岗亭一干就是15载。今天的田迎,又多了几个身份:“首发工匠”“最美路姐”“企楷模”“田迎技师创新工作室首席技师”等等,她深知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她用坚韧、智慧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抒写出了更加绚烂的人生,从一个初入社会、稚气未脱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北京市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首都工人技师。

  □本报记者 白莹

北京市劳动模范
隋振超,36岁,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
上班15年没有关过手机
  芯片的生产要经历一千多道工序,生产线上有上千万个参数的限制,数据都是将物理属性推向极致的“纳米”级别……在芯片行业摸爬滚打15年的隋振超说,从业以来,他的手机就没有关上过。无论何时拨打都能及时接通,因为对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小问题,他都得24小时待命。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是业内有名的集成电路芯片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大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1982年出生的隋振超是个微胖界的帅哥,一笑两个酒窝,看上去忠厚但不木讷,善于沟通。他是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的工艺整合部门的负责人,因为成绩斐然,2015年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芯片行业虽然常见于媒体,但其实真实地生产方式很少为大众所知。隋振超用简单的话描述了一遍,“晶元是生产集成电路所用的载体,我们公司按照芯片设计图对原材料晶元进行制作。经过生产加工,每一片晶元上会排列很多片芯片,然后由下游企业进行物理切割,形成芯片。就像一整块豆腐,切割为小块。”

  从一片价值一两百美元的单晶硅圆片(晶元),经过上千道工艺流程,晶元上面会密布价格不菲的芯片,价格也随之上涨为数千美金。“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小问题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一批货一出,有一点点瑕疵,全体就废掉了,而且价格高损失大。”隋振超说,他这一行操的心就没完没了。

  一片晶元要经过各个模块的生产,每一个模块都有负责的部门,就像一个工程的“分包”方,都对产品的部分负责,而隋振超所在的“工艺整合”部门就像一个项目经理,对最后的产品质量整体负责。跟随每一个项目,核查每一个模块的效果,面对生产环节的数千万数据,只能用殚精竭虑来形容工作状态。

  2011年到2012年时,隋振超在公司担任课经理职务,对生产线负责,新上线的生产线在磨合期,时常有点“小脾气”,隋振超经常在后半夜接到“午夜凶铃”。“半夜鸡叫”的工作状态一直维持到新生产线“抖完所有小机灵”。

  2013年3月的一天,隋振超接到了一个紧急的任务——客户反馈产品有瑕疵,个别产品出现不工作的情况。隋振超带着团队和合作伙伴一起研究,“芯片的生产工艺都是在纳米级别。有瑕疵肉眼根本不可见,怎么形成的瑕疵,瑕疵在哪里都不好找。”这批货出现问题后,公司、客户公司、以及负责切割芯片的下游合作伙伴,三家单位都面临巨额损失,“价值数千万美金的产品停止生产,当时的心情真是火烧火燎。”

  经过研究,原来是新的切割工艺导致的个别芯片内部产生细微纹理。隋振超带着团队研究解决办法,从3月到10月,每天加班,停止所有节假日的休息。“真的是一天没休息!”隋振超说,经过四五十次的反复试验和总结,在各个工艺流程上进行调整,终于提高了成品属性,解决了问题。公司在其他产品上推广该工艺,同年10月,该产品恢复生产。隋振超和团队才松了一口气。

  在隋振超的履历中,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2006年,某大客户的产品合格率持续偏低,导致价格总是上不去。隋振超当时加入了这个任务组,经过努力,终于找到导致失效的关键因素,从而改变工艺条件解决了这个问题。

  2008年9月,隋振超加入了65纳米技术的产业化项目组。2009年,隋振成为65纳米工艺的项目组长。2011年,65纳米的某个产品出现了一些工艺问题,隋振超带领小组成员日夜加班,做了大量的试验,为这个产品特别设计了新的器件工艺,经过工艺调整解决了问题,目前这个产品的合格率和稳定性都达到了业界的最高水准。

  去年,隋振超又带着团队赴上海与研发团队一起工作,用8个月时间的连续加班工作将28纳米高k金属栅工艺实现了量产。

  问及工作诀窍,隋振超说,这一行没有聪明人能走的捷径,“只有拼命的工作。”

  □本报记者 李婧

北京市劳动模范
王利强,35岁,延庆福润汽车有限公司
“阿强精神”就是安全靠谱
  在延庆福润汽车有限公司里经常会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前台接车、故障诊断、试车……每天七点半到岗,加班加点和同事研究车辆“疑难杂症”是常事。他是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维修技术骨干,被大家称为“阿强”,是一名80后北京市劳模,他就是一心钻研汽车维修技能的王利强。

  王利强今年35岁,1983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他偶然看到路上飞驰而过的汽车觉得很神奇:四个轮子居然可以跑得这么快。也是从那时候起,他幼小的心灵便对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8年,王利强以一名汽车维修工的身份进入了福润公司,那一刻,他感觉自己离梦想更近了。多年的兴趣爱好、所学所悟,在这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成长的一片沃土。当时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福润发出光芒。刚进入公司第一年,王利强就因为工作认真诚恳、踏实勤奋、乐于钻研,并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同事们做出了榜样,当年就被评选为公司年度的“先进个人”。

  有了这份小小的荣誉后,他不骄不躁,依然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自己热衷的工作。沉稳的性格,刻苦钻研的精神,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王利强很快就得到领导和顾客的信任和认可。作为一名汽车维修人员,他深刻明白,只有不断学习、拥有过硬的技术才能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一直以来,王利强自己钻研维修技能,遇到难题查找资料、与同事商量解决办法,多年来,他努力让每一辆进厂车辆安全出行,尽心尽力让公司的每一位客户都能满意而归,他觉得这才是汽车维修的真正意义所在。

  在公司,王利强还有一个大家对他的“爱称”——阿强。他的“阿强精神”也受到领导的多次肯定。作为一名公司的老员工,他除了有高超的技能外,还有自主的节约意识。在平时的维修工作中不免有一些剩下的油品,他就主动收集起来然后交到库房,以便再利用,为公司节省了成本,降低了消耗。所以“阿强精神”被领导大力推荐,并感染着身边的同事一起加入到节约降耗的行动中来。

  除了带头节约降耗,王利强还是个细心人。在工作中,他曾发现车辆放入举升机后,经常会出现车门与举升机架腿剐蹭的现象。经过反复琢磨、再三实验,2013年5月,王利强提出为举升机两侧架腿安装防撞管,以避免剐蹭划伤。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措,但是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车门被剐蹭的事件。

  多年来,在公司举办的业绩骨干评比中,王利强多次获得公司半年度业绩冠军和全年业绩总冠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4年对于王利强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那年中国举办全国汽车诊断师大赛,2014年9月20日,在全国汽车诊断师大赛中,王利强以精湛的维修技艺获得北京赛区的第一名。

  赛后,他跟伙伴们说:“可能有好多人对汽车修理工不是很了解,认为这是一项又脏又累的工作,没什么价值可言。可是我却认为,真正的汽车修理工人就是汽车医生,我们工作在第一线,不怕苦不怕累,保证了亿万车辆的安全出行,应该要让社会理解汽修行业,像尊重医生一样去尊重这样一个特别却伟大的群体。”

  王利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所接手的车辆,都有一个宗旨,就是必须要安全出厂,让客户安心上路,决不允许有抛锚现象。几年来,王利强从一个小小的修理工人成长为一名汽车专业的维修技师,是他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奋斗出来的。在奋斗过程中,他也收获了快乐,收获了幸福,收获了客户的认可和信赖,更收获了自己的价值。2015年,王利强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王晶/摄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俞海涛,37岁,北京信息管理学校体育教师
赛场指挥扛病痛 涅槃归来再辉
  “跳起来,再高一些!”“脚绷直了!”……上周四中午12点,北京信息管理学校的舞蹈训练室里,2010年北京市先进工作者俞海涛带着十几个女生正在练操。她留心着学生的每个动作,不时亲身示范,或是走到学生中间纠正动作要领。因为练得投入,她的脸上红扑扑的,额头泛着细汗,活力四射的样子,一点都看不出来她曾经身患癌症,并做过一年多的化疗。

  今年37岁的俞海涛,200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进入北京信息管理学校蓟门校区(合并前叫海淀艺术职业学校)教书。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她不仅承担了体操教学课程,还一度担任班主任,操持着班里大大小小的事务。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她由海淀区教育工会选派,挑起奥运赛场看台啦啦队指挥员的担子。她投入紧张的赛前培训中,身为班主任,每周又有14节体操专业课程,大工作量让她经常顾不上休息和吃午饭,体力迅速下降。察觉身体不舒服,她却一声不吭,坚持工作,没有及时做任何检查。

  8月进入“奥运时间”。赛场对看台啦啦队指挥员的集合要求非常严格,八九点钟的比赛,指挥员6点钟就要集合完毕。为此她每天凌晨4点天还没亮就走出家门,赶头班车前往奥运场馆。

  她负责指挥的啦啦队场次有10场。与赛场联系人沟通,带领队员练习展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就连中场休息都不能有丝毫放松,更不能离开固定位置,午餐经常随着比赛节奏而推迟。由于比赛场次的安排,有时候她不得不连轴转,晚上回到家没睡上3个小时就又要爬起来,迎接新一天的任务。

  奥运会期间,她多次腹痛难忍,到了后半程,她的腹部疼痛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身体急剧消瘦。想到任务在身,看台离不开指挥员,她咬牙忍痛,实在疼极了就蹲在地上,身上一阵阵冒冷汗,等疼痛过去再继续指挥。直到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圆满完成任务后,她才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2008年9月,她被确认患上癌症,马上动手术,术后开始一年多的化疗生涯。在学校领导、同事、亲友的鼓励下,她坚强地面对呕吐、抽搐、高烧等一切不适,最终病愈出院,连医生都夸她毅力可嘉。

  2010年,没有休息多长时间,俞海涛就重返学校,回到岗位上。单位领导照顾她,排课时会空出她去医院复查的时间,她也尽量干好每一个活儿,回报大家的关照。因为在奥运会期间的突出表现,她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两年,她的周课时涨到11节,其中要带体育社团和校啦啦操队,意味着要多操一份心。她二话不说,认真完成任务。

  女生小欧资质不错,却因为从小体育成绩不佳而自卑,人比较内向。她注意到这点后,邀请小欧加入课外小组训练,并重点关注小欧的状态。在小欧彷徨、退缩之时,她及时与其谈心,还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对方听,站在小欧的角度为其分析。在她的鼓励和小组同学的带动下,小欧越来越自信,后来与队友一起获得海淀区大众健美操四级比赛一等奖。

  她还积极收集各种社会体操赛事的消息,一有机会就为学生报名,尽力给他们创造展示平台。每次参赛,她都要创编比赛动作,一套下来至少编排20多种队形。她带领学生先后获得2012年北京市阳光体育街舞比赛一等奖、2017年北京市啦啦操锦标赛高中组第一名等多项荣誉。她个人也加强业务素养的提高,在完成相关培训和考试后,拿到了啦啦操舞蹈国际级裁判、技巧国家级裁判证书。

  “立志当高远,立志须躬行”。俞海涛说,当下正是青年最好奋斗的时节,应该为了人生目标而努力,通过奋斗去实现人生价值,这才能体现青春的含义。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北京市先进工作者
刘高扬,36岁,密云区地方税务局纳税服务科
用自律标注青春的尺码
  初识,记者在密云区地方税务局纳税服务科见到了这位80后“劳模”——刘高扬,脸庞上显露出的干练,是她17年坚守税务一线工作留下的印记。而通过采访,记者发现,刘高扬干净制服下包裹着一颗严谨自律的心。“每个人都有自己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我应该算是自律的那种。”刘高扬那股力求做得更好的工作干劲儿,始终贯穿在她17年的职场生活中,不管是与纳税人面对面的窗口服务,还是回到科室,做行政工作,做业务工作。

  2001年,刚刚毕业的刘高扬来到密云区地方税务局工作,她还清晰的记得第一天上岗报到时的场景,“一辆小巴车上拉着7名新来的大学生,分别要到不同乡镇的地方税务所报到,一路行驶几十公里,别人都下车了,我留到了最后。”刘高扬说,她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在密云区不老屯镇税务所,后因工作需要被调到水库税务所。两个税务所都地处山区,工作环境差不说,生活上也有诸多不方便的地方。

  “再多的困难都能被克服,我们还是要努力把工作做好。”刘高扬告诉记者,在山区税务所工作期间,为了避免纳税人等待,她坚持在申报期提前上岗,并且提供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她常说:“人家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我晚下会儿班算不了什么!”

  5年山区税务所的工作经验,让刘高扬体会到了和谐共进的工作集体,也让她的服务意识在心底扎根。2006年,刘高扬从水库税务所调到了全局的窗口单位——办税服务厅,担任副所长。这是一个与纳税人打交道最多的部门,负责辖区62000余户企业的涉税事项办理,在不足300平米的办税厅内设有工作机位12个,每天的业务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工作日,刘高扬都会准时出现在涉税咨询台前,一遍又一遍的解答涉税政策,在自助办税区内,一次又一次辅导纳税人网上申报操作。遇到加班,她总是顶在工作的最前线“最难的,还是与因误会而生气的纳税人沟通,不仅仅要态度平和,更要有理有据地解释和化解矛盾。”刘高扬说,在办税服务大厅工作的12年时间,她和干部们完全在无死角监控镜头的监督下,凭着踏实勤恳的工作作风,细致周到的服务质量,扎实过硬的业务能力,把优质的服务送给每一位纳税人,把基层公务员的文明形象树在了群众的心中。

  “那12年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是大厅最早一个到,最晚一个走的人。因为我相信,只有我做得够好,才能影响和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刘高扬告诉记者,不管是业务学习,还是岗位工作,她始终严格要求自己。

  而在创新管理形式,凝聚团队力量方面,刘高扬在所内提出“学习是我们每日必修课”,除每周税务所的所务会时间学习税收法规政策外,他们利用午休时间开设税务所“午间文化课堂”,刘高扬鼓励干部参加各类职称考试,探讨学习难点,交流学习经验。税务所还开办“业务能手小讲堂”,开设所内“悦读空间”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最让我感动的一次是,在金税三期系统上线前夕,窗口工作剧增,那段时间持续加班。一天下班后,我在单位附近遛弯,发现会议室的灯还亮着,以为是干部忘了关闭电源,走进会议室一看,是两个年轻干部在灯下学习。”刘高扬说,“正能量是可以传递的,我们的集体一样。”

  去年起,因为工作需要,刘高扬的岗位从办税服务大厅调整到纳税服务科,回到科室后,她并没有让自己的工作状态有所懈怠,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工作热情。“我很庆幸,一直以来都坚守做自己的原则。即便工作岗位有所调整,工作职位有所变化,但我可以一直坚持做不变的自己。”刘高扬告诉记者,为了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要求,纳税服务科的工作量也大幅增加,“五一”前的两周时间,刘高扬和科里的同事们都没有休息过。

  有干劲儿地活跃在工作岗位上,刘高扬乐在其中。如今的刘高扬依旧会每天早早地走上工作岗位,认真对待每一份工作,严于律己,真心待人。她告诫那些刚刚走进职场的新人们:“让自己的工作精彩地忙碌起来吧,这样才无悔留下的汗水,无悔飞扬的青春。”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