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儒雅书法飞入寻常百姓家 平谷区镇村三级书法培训班免费开放

2018-04-02 作者:□本报记者 马超

 
  3月30日,平谷镇文化中心内,30多名村民正在专注地临摹字帖。凭借着民间“练大字”的传统,2012年平谷正式挂牌“中国书法之乡”,截至目前已开办书法培训班103个,涵盖全部18个乡镇以及三分之一的村,从84岁耄耋老人到3岁幼儿,共计4万余人次参加书法培训。众多百姓享受到了书法文化乐趣,书法传习开始融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书法之乡,平谷区自去年开始进行书法普及提升推广工程3年行动计划。自从“平谷中国书法之乡”提升推广工程在大兴庄镇普及书法培训以来,周庄子村60多岁的村民周稳拿起了毛笔,专心钻研起了书法,每天晚上坚持三个小时练习写字。过了一段时间,周围的人发现原来脾气比较暴躁的周稳沉静平和了许多,就像换了一个人,多了不少书卷之气。
  邻里乡亲们都说:“现在和周稳交流起来很畅快,他身上散发着文化味儿,感染着我们,带动着我们也参与到写书法的队伍中了。”提起书法,周稳的眼神都充溢着十足的精神气,他不再乱发脾气,学练书法的热情感染着周围每一个人。
  金海湖镇水峪村65岁的周继林和64岁的肖素花老两口得知村里要办书法班,不仅自己报了名,还给在幼儿园上班的女儿周东兰也报了名,每逢周六,一家三口兴致勃勃地赶往村委会,一学就是半天。
  水峪村还有一个从湖北嫁过来的媳妇,名叫张红坤,35岁,丈夫在顺义区工作。小两口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6岁,小女儿才5个月。每逢周六,张红坤便手拉着大女儿,怀抱着小女儿来村委会上课,娘儿仨一张桌子,坐在第一排听讲,张红坤一边听课、临帖,一边还得哄着小女儿不哭不闹。
  书法培训班还吸引了一些残疾人。古老的传统艺术,引发了他们的强烈兴趣,驱赶了他们内心的苦闷与孤独。黑水湾村有一个23岁双腿残疾的青年,名叫王欢,本在区残联当临时工,每逢周五下午,都要艰难地拄单拐坐公交车回村,就为了第二天不耽误书法课。从家里到村委会的1000米距离,他得走半个小时,别人是八点半到,为了不迟到他八点就出家门。王欢学颜真卿的《多宝塔》,平时还喜欢做诗,时常把自己的诗用书法写出来。在人们的赞美声中,王欢获得了心灵上的慰藉。
  目前,平谷18个乡镇都建立了自己的书法培训教室,免费为村民提供笔墨纸砚,由书法协会的成员、学校教师、优秀学员等组成的教师队伍定期到乡镇上课。
  此外,平谷区还推出了“一周七天乐”文化惠民工程,每天都有一堂精品“文化课”:周一“北戏书馆平谷分馆”讲经典名著《红楼梦》,周二是摄影公开课,周三北京交响乐团带来精彩演出,周四平谷文化名人在“文化大讲堂”传承平谷历史文化,周五桃花大舞台系列演出准时上演,周六区、镇、村三级书法培训班向全区人民免费开放,周日走进影剧院欣赏市级专业院团精彩表演,高端大气、丰富多彩、有滋有味的文化盛宴走进百姓家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