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家乡新变化

2018-02-23 来源:劳动午报

  有一种幸福叫春节回家过年,有一种执着叫过年一家团圆。乡音、乡情和乡亲,是百姓人家最难舍的情感。远行工作的人已经离开家快一年了,家乡有没有新变化?老乡们这一年来过的好不好?在春节期间,本报记者带着探访家乡的任务回乡过年,湖南、山西、河北、河南、天津、北京京郊……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乡生活环境、基础设施、过年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家乡每一年、每一点的悄然改变,都是我们的日子蒸蒸日上、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过年,过的就是这一年的好日子;探亲,看的就是家乡的新变化。

湖南邵东县廉桥镇:省定贫困村的攻坚战

扶贫办要求村干部带着感情扶贫。

  在我的老家,一个湖南省中西部的偏远山村,给我打小以来留下的印象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穷相同。“天高皇帝远,田少石头多。”记忆中的老家,风景是美丽的,贫困也是让人揪心的。

  我的老家名叫瓦子坪村,隶属于湖南邵东县廉桥镇,全村660户2850人。到2015年时,村里还有贫困户118户420人,相当于七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挣扎在极度贫困线上,因此,瓦子坪村也被湖南省列为省定扶贫攻坚示范村。这是一场挨家挨户入户对口帮扶的恶仗,当地党委政府也拿出了最大的决心。

  从2015年起,邵东县安排财政局组建扶贫工作队进驻瓦子坪村对口帮扶,县委书记沈志定亲自挂帅担任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县财政局局长、副局长均披挂上阵,日常驻村帮扶工作则由三位财政局干部和一位镇干部担当。

  一场前所未有的“山乡巨变”就此展开,两年以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成了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通村公路780米,同时拓宽整修了县道线,道路的问题基本解决;水塘加固29口,灌溉保收问题有了把握;饮水工程投资180多万元,户户用上自来水;光伏发电60千瓦,特色种植300亩,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两个,年增加集体收入6万元;危房改造上百户,灰黄破烂的土砖房基本被消灭;新修的村民文化广场4000多平方米,卫生室、图书室、会议室和广播系统建立起来了。基础建设的改善犹如打通了动脉,沉寂的山村开始有了发展新动力。

  对于贫困户,村里的干部介绍,每一个贫困户都与驻村干部结对子,不脱贫就不脱钩。在新修的村委会墙上,所有的结对子名单都对外公示。入户帮扶的关键还是要一户一策,以2017年为例:对种植户提供生产资料,支持其种植中药材,21户为此增收;介绍有劳动力的家庭就近进城镇打工,30户有了稳定的打工收入;10户人家通过养猪养鸡改善了生计;15户因为免除了其子女入学负担,从而不再有后顾之忧;利用大病医疗和新农合政策解决了15户的医疗负担,防止其因病返贫。

  “我们对35个贫困户采取2项以上的措施帮扶,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则采取低保兜底的办法。”村主任唐盛章介绍,“全村余下的未脱贫的45户将在2018年全部脱贫。”

  “历朝历代靠挑水吃的老乡们全部用上了自来水。”村民周大婶家里装上了热水器,一拧开水龙头就有热水用,她告诉记者,“水电气的问题一解决,我们的生活水平就可以与城里人媲美了。”

  “路通了,山货不愁没销路了;农村合作社与特色种植来了,土荒的问题就少了;水引进来了,灌溉与生活都方便了。”村委委员周长明介绍,“文化广场建成后,村民文化生活丰富了。”

  老家的人,人穷却志不短,这是最让我欣慰的事。据村干部介绍,这几年来,村里没有一户一人冒领扶贫款项,没有一个青壮年躺在扶贫政策上吃饭,也没有出现一起违法犯罪事件。

  因为贫困而桎梏了祖祖辈辈的瓦子坪村,正迈向全面小康。这个养育了我的古老山村,正在成为中国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缩影。

  □本报记者 周兴旺 文/摄

河北安新县:暖气热了 蓝天多了
老人孩子在温暖如春的家里过年。

  我的家在河北省安新县,在2017年4月1日以前,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说保定或者白洋淀。因为如果向别人介绍自己是安新人,99%的人表示“不知道这是哪里”。但是现在,再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都会报给他们一个响亮的名字“雄安”。

  因为成为了新区,我的家乡有了很多的变化,由于长期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家乡的这些变化,我大多都是从新闻和家乡好友的微信朋友圈里了解到的。而在今年这个春节,我亲身感受到了家乡的新变化。

  最近几年,奶奶家的冬天特别难过,室内温度直线下降,必须穿棉衣才行。所以,今年回老家前收拾东西,按照以往经验,我将厚厚的家居服和暖水袋都塞进了行李箱。

  没想到今年奶奶家很温暖。我是一个非常怕冷的人,在北京的暖气房里,我都灌个暖水袋踩在脚下才能入睡。可这个春节假期,在奶奶家居然不需要。因为孩子们每天晚上都喊热,家长把被子换成薄单子,房间里放了一盆水增加室内湿度,才让孩子们舒舒服服的入睡。

  最初,我以为奶奶家变暖和是因为换了物业公司的缘故,后来才知道并没有那么简单。同学聚会的时候,跟一位老同学聊天才知道,他家的小别墅,以往冬天室内温度也不行,在家待着要穿羽绒服,今年突然27度,他都换上短袖了。

  后来,我小小调查了一番,才知道,供暖季前,雄安新区开展了“煤改”,安新县城区范围内,51个单位或者居民小区的59台燃煤锅炉进行了替代改造,改用天然气取暖,并且给予取暖费补贴。奶奶家以前冬天取暖费是每平方米21元,现在补贴完是22元,虽然贵了1块钱,但是温度明显上升了。

  确实,今年在老家的亲友们都反映,这个冬天,雾霾天明显变少了,蓝天变多了。我想,这样的变化应该不仅仅是“煤改”带来的。早在去年4月宣布成立新区后,很多污染型企业,比如曾经作为区域经济支柱的鞋厂、服装厂、羽绒厂等就都停工了。“千年秀林”工程也在持续推进中。今年春节前,雄安三县还出台了禁放烟花爆竹的相关规定。以安新县为例,主城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而允许燃放时间仅为农历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五、正月十五、二月初二,其他时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雄安新区建设是千年大计,如此看来,暖气更热了,污染变少了,还只是新区变化的“初级阶段”,更大更好更美的变化还在后面,我和家乡的亲友们都在期待着。

  □本报记者 陈曦 文/摄

天津:年味更浓 过年的方式更新

天津古文化街的春节节日景象。

  我出生在天津市,小时候的我是在海河边长大的。到了上学的年纪,我回到了在北京工作的父母身边。上学时,我还年年回乡探亲,看望年迈的奶奶和拉扯我长大的姑姑们。结婚之后,要顾及来京过年的公婆,要考虑因工作原因过年需要坚守工作岗位的爱人,我回乡越来越难。随着年龄增长,年过九旬的奶奶越来越想念子女,盼着全家老小团聚。于是今年我与父母回乡过年,看望老人、亲属。

  一进家门,叔叔婶婶、姑姑姑父们都已经在家等我们了,奶奶换上了新衣,看我们一家拖着大包小袋进了门,乐得脸上的褶子都展开了,过来拉起我的手说就差我们一家了。“今年过年本来想在外面吃年夜饭,没想到订不上。”叔叔说。以前,在家吃年夜饭是一种习惯。我记得姑姑和婶婶为了做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大年三十当天从早上就要开始忙活——炸丸子、炖排骨、收拾海鲜,准备饺子里的三鲜馅……今年端上桌的饭菜依然丰富,姑姑们说现在做年夜饭省事多了,“超市里有各种半成品,家里人也都怕我们做媳妇的辛苦。”婶婶说。叔叔说,以前做饭的婶婶和姑姑们都在厨灶间忙活,做饭的吃不上热菜。“我们老一辈的旧黄历你们年轻人都不讲究,现在家里男女都分担家务。做饭的姐妹和我媳妇尤其辛苦,我也想着今年让大家都轻松轻松。没想到这年夜饭还挺难订,家家都想外头吃饭。”婶婶听见笑着说,“我做了三十多年,不在乎活儿,只要家里人想着我就行。”吃年夜饭也有了新习俗,就是饭前必须拍照。不仅仅是我们这些小辈,连长辈们都是微信晒图高手。晒图最有底气的就是掌勺的婶婶和姑姑们,“这道油焖大虾用了新做法,色香味俱全!”婶婶的朋友圈立马得到了三十多个赞。虽然风俗随着时代在变化,然而家人的感情更浓了。

  大年初一,两位妹妹就拉着我和五岁的女儿出门,“咱家过年不都在家里呆着吗?我记着连文化街都是家家商铺关门休业,你拉着我去哪儿?”我不解地问。“那都是以前的事儿,现在,天津过年的时候可热闹得很。古文化街人多的连路都走不动。咱们带着娃先去看电影,然后去逛一逛街。”

  没想到以前一到过年就家家闭市的天津街道,如今热闹非凡。古文化街上,“梨膏”、“糖人”和天津茶汤等传统小吃布满道边,五岁的女儿举着糖人,头戴着“美猴王”的头冠,小脸儿上透着得意的表情。下午,我们姐妹仨带着三个四五岁的孩子看了新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电影院场场爆满。晚上,一家人在海河边上散步。海河两岸都修建了观景的步行街,尤其是夜景,流光溢彩。还有意式风情街上的小洋楼、霓虹灯,风情万种。“我真没想到过年除了看电视、打牌,还有这么多内容。”我不禁感慨。

  初三,妹夫开车带着一家人到滨海新区的大型游乐园游玩。园区内许多4D的游艺项目不仅吸引了孩子们,连大人们都开心不已。初四,我带着孩子登上了孩子嘴里的“大缆车”—— 天津之眼。

  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居然还能吃到正宗的“天津煎饼果子”,我站在煎饼摊前与摊煎饼的大叔聊天,“这大过年的,您没回家还做生意,真意外。”大叔乐呵呵地说:“早几年确实年年过年在家猫着。不过这两年,过年的生意越来越好。来天津的游客越来越多,天津人也有钱消费。我觉得做生意挺好。有钱赚,让我们生意人有更多的干劲。”

  这一趟回乡,觉得家乡更美了,游客更多了,浓浓的年味没有变,但大家过年的方式却在悄然更新中。

  □本报记者 李婧 文/摄

河南林州逆河头村:建休闲广场开设文化大讲堂
村民在文化广场休闲健身。

  干净整洁的街道、栩栩如生的壁画、让人耳目一新的文化活动广场……今年回乡过年,记者最大的感触是村容村貌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走在村头大街上,一眼望过去,是整齐划一的一片洁白,以前村里人盖房子,外墙采用各种装饰的都有,一眼望过去,凌乱没有章法,如今,所有房子的外墙全被刷上统一的白色,走在街头,都能感受到一种清爽、一份心旷神怡。

  “闺女,你赶紧过来健会儿身!”看到我过来,母亲笑着召唤我,原来她正在村里新建的文化广场活动筋骨。

  在记者的印象中,村头这片有200多平米的休闲小广场,以前曾是垃圾场,每次路过,都臭气冲天。一到下雨天,垃圾场里的污水流得满大街都是,路过的行人,稍有不慎,就会被溅一身脏水。如今被建成休闲活动广场,还放置了一些体育器材,让记者感慨不已。

  通过走访村民,记者了解到,在整治村容村貌上,逆河头村委会下了不少功夫。在村委会书记李淑田的指挥下,历时几个月时间,动用大小机械6部,拆除村里的残垣断壁,打通了断头路,硬化了窄小路;清理了三百多车的各类垃圾,逆河头的道路变宽了,也变干净了。而原先村里12个臭气冲天的露天垃圾池,经过合理布局,也全部升级改造为8个地下隐形垃圾池,由环卫公司定期清理垃圾。此外,改造的垃圾场被建成了村民健身活动的休闲广场。

  据记者了解,目前逆河头村已兴建了4处休闲广场和免费停车场,小的有几百平米,大的有上千平米,既解决了村民停车难的问题,又让村民多了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对村里的环境治理工作,李淑田总结为一句话:“两不两改,一二一四”。“两不”是“不留死角,不惜资金”;“两改”就是“改造残墙断壁,改善村容村貌”;“一二一四”分别是“兴建一条文化街、两处小景观、一个小广场和四处集体停车场”。

  “让村里街道干净,绿化丰茂,道路畅通,环境优美是我们村委会党员干部最大的心愿。”李淑田感慨地说。

  “逆河头村委会这几年为村里百姓干了不少好事,村里还开设了文化大讲堂呢。”父亲笑着对记者说。

  随着父亲的指引,记者来到了位于村中位置的文化广场,这里以前荒草丛生,经过扩建后,广场开阔了许多,后面还兴建了一排房子,用作文化讲堂的教室。

  “这几年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村民的物质生活普遍好了起来,如何引领和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于是我们开办了村文化大讲堂,讲授书法、绘画、戏曲、国学等传统文化,受到了村民的热烈欢迎。”李淑田介绍。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村里的文化大讲堂每周六开班,每次两个小时,村委会专门邀请老师来讲解书法、绘画、戏曲、法律以及传统文化,面向村民免费授课。能容纳50多人的教室每次都人员爆满,还有很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的,到目前为止,村里的文化大讲堂已经持续了一年半,深受村民欢迎。

  “来听课的,以青少年为主,年前的最后一期开办在腊月二十六,如今,一过元宵节,文化大讲堂就又开班了,这次我们准备讲解中国的戏曲知识。如何聚民心、扬正气,‘文化兴村’,是我们工作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李淑田笑着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密云:供暖季,用清洁能源守护头顶蓝天
村民展示清洁能源供暖设备。

  “这个冬天,我家再也不用买煤生炉子供暖了。”在密云区河南寨镇河南寨村村民宗洪伟家中,记者看到了他家供暖的锅炉房内,一个四四方方的“神秘装置”代替了以往燃煤的大锅炉,接通在原有暖气设备上,暖暖的温度顺着暖气管道通往每个房间。

  “这个供暖设备的能源是电,跟家里电器用电是一样的。”宗洪伟告诉记者,入冬前,整个村子都进行了“煤改电”设备的安装,村民可以根据自家房屋面积的需要,安装不同功率的设备,设备的价格也呈阶梯状有所不同。宗洪伟说,跟往年的燃煤采暖相比,电采暖更加便利了,省去了定时关注燃煤情况的麻烦和搬运燃煤的辛苦。

  除此之外,宗洪伟也算了一笔经济账,“往年,我家一个供暖季的燃煤大概5到6吨,经济支出在4000多元钱,换成电采暖后,供暖电费支出差不多在3000元左右。”宗洪伟说,“节省近千元的供暖费用。”

  跟“煤改电”相似,密云区还有一些村落在今冬的采暖季实现了“煤改气”供暖,燃气进入农村家庭供暖,成为这个冬季又一新变化。

  密云区十里堡镇岭东村是入冬前刚刚完成“煤改气”设备改造的村子,村民王海红告诉记者,燃气入户既可以做饭,又可以供暖;供暖温度可以自行调节和设置,锅炉房里也变得安静又整洁了。

  “费用上,燃气供暖比燃煤供暖更高些,但为了鼓励大家采用燃气供暖,从设备安装到后期使用阶梯计费上,政府和相关部门都给予了一定的优惠。”王海红说,“使用清洁能源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这点觉悟我们还是有的。”

  据统计,2017年,包括“煤改电”和“煤改气”在内,密云区完成了55个村子取暖设施煤改清洁能源的工作,共计压减燃煤5.68万吨。同时,对于还没有改用清洁能源取暖的村子,推荐村民实用优质燃煤,为保卫蓝天做贡献。而今年,密云区还将继续实施农村清洁能源计划,预计在2018年底前,完成47个村的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基本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

  除了农村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外,记者还注意到,今年的供暖季,密云区城区范围内也基本实现了清洁能源供暖。据了解,在今冬的供暖季,密云区新城四大集中供热中心完成“煤改气”并投入使用,累计改造燃煤锅炉1631蒸吨,新城地区基本实现了无煤化。

  密云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供热办主任周楠在供暖季来临前,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燃煤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包括二氧化硫、颗粒物、重金属和氮氧化物。实行‘煤改气’后,降低了有害物质的排放,对改善区域环境有明显的效果。采用天然气供热后,密云每年将减少27万吨煤炭燃烧,为保卫蓝天做贡献。”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山西长治:村里人住上了集中供暖的楼房
孩子们在小洋楼前合影。

  大年初六,因为一些偶然机缘,记者跟随老家哥嫂,一起来到山西长治郊区嫂子的娘家拜年。记者跟随哥嫂来到了嫂子的娘家,远远望见二层小楼,外墙粘贴的白色瓷砖分外亮堂,走进后,大门上方,“家和万事兴”五个鎏金大字十分醒目。

  记者来到了屋内,房子一层有150平米大小,一共建了两层,第二层上方,还有半层的小阁楼。“这几年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嫂子的弟弟龙先生笑着说。今年35岁的龙先生中专毕业后,一直从事汽车维修工作,29岁时,他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店,店面有100多平米,这几年修理店每年有7万-8万的收入。2016年,龙先生拿出积蓄,将家里的一层平房翻盖成了二层小洋楼。

  “在改成小洋楼之前,十多年的时间,家里一直是平房,平房夏天热冬天冷,住着很不舒服。”嫂子告诉记者。

  “如今我们安装的都是无声大门,可以减少路上噪音对家人的干扰,这比村里人安装的普通大门价钱贵3倍呢。”龙先生笑得很开心。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嫂子娘家在的村子有一半人盖了楼房。

  嫂子有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当天弟弟妹妹家都过来了,一大家子十多口人聚在一起很热闹。

  “今年冬天是过得真暖和呀。”嫂子69岁的老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原来,2017年的冬天,村里集中供暖,嫂子娘家人用了多年的煤炉终于不再用了,整个冬天家里更干净,更温暖。

  “煤炉用着不安全,而且屋子里温度也低,一到下雪天,屋子里还是很冷,但是村里集中供暖后,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没想到,当了一辈子农民,也能住上有暖气的房子。”嫂子的老父亲笑得合不拢嘴。

  因为中午吃的油腻,下午,嫂子的娘家人给煮了奶茶,我们就喝了不少奶茶。

  嫂子弟弟龙先生有两个儿子,一个9岁,一个10岁,嫂子的妹妹也有两个儿子,再算上哥嫂的一儿一女,这六个同龄的孩子聚在一起也是有说有笑。

  晚上,则是大团圆饭的必备——韭菜白菜猪肉馅饺子。

  “每年家里的事情都比较多,过年时好不容易回娘家,能跟爸爸妈妈弟弟妹妹聚在一起,能吃一口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年团圆的心愿也就圆上了。”嫂子笑盈盈地对记者说。

  “这几年我们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龙先生又强调地说了一遍。

  外面天寒地冻,屋内温暖如春,跟嫂子的娘家人在一起,记者过了一个温暖热闹的团圆节。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河北唐山:老工业城市向污染说“不”
位于唐山市中心的唐山抗震纪念碑。

  这个冬天,少了那些厚厚的防霾口罩,多了上班族呼吸新鲜空气的轻松表情;这个供暖季,少了前几年“十面霾伏”的灰雾朦胧,多了让人久违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这个春节,没了以往让平地浓烟四起的鞭炮烟花,多了份假期难得的惬意和安静。

  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12月下旬,唐山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了43.48%。这个数字,是唐山向蓝天保卫战交出的答卷。数字降幅的背后,是错峰生产运输、整治“散乱污”企业、全面推进“煤改气”、冬春季机动车限行和环保“双罚”制度等一系列围绕大气污染防治这一核心采取的强力举措。不过,唐山市政府与人民也十分清醒,2017年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行中,唐山依然处于后十名中,这些向蓝天“进军”的工作依然在扎实、稳步推进,面对充满挑战的未来,唐山正以“激流勇进”之势,对污染说“不”。

  2018年初,唐山市委在十届四次全会上提出,要着力建设生态唐山、实现绿色发展,下定决心打赢蓝天保卫战,制定落实“退十”方案,打出“组合拳”,确保大气质量明显改善。在又一个春节到来的前夕,唐山市文明办发出“拒燃烟花爆竹过文明生态春节”倡议书,号召全体市民做拒燃烟花爆竹的宣传者、践行者、监督者和示范者。在今年的春节上,写春联、剪窗花、印年画、打锣鼓等传统年俗代替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让唐山的春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市民冯女士表示,以往放鞭炮,自己家的电视机就是开到最大声也听不见春晚,第二天一出门,是满地的纸屑和呛人的烟气。今年春节,街上干干净净,空气十分清新,做什么心里都畅快了不少。

  时代在发展,唐山在改变。但是,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老工业城市,也有一些从未改变的细节在支撑着唐山向更美丽的形象“蜕变”。继承了在地震中生死与共的团结心,唐山人民乐于助人的品质从未改变。问一次路,热心人能顺路亲自向导,并在路上与你结交;自行车坏在街角,也总有路过的骑行者停下来帮忙修理。相比于大城市从早到晚的浮躁喧闹,唐山清晨的早点摊除了朝鲜面和鸡蛋饼的香味外,只有吞咽食物的声音与只言片语的交流;上班时与晚间汽车的鸣笛声显得有些孤单,更衬托了这座城市的安静,三三两两结伴漫步的市民,如同这座城市缓缓的心跳。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文/摄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