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能搬上温暖楼房, 做梦都想笑!”——北京棚改居民说出心中的喜悦

2018-01-19 来源:劳动午报

  北京市近年来的棚户区改造力度是空前的,仅2017年一年间,就为近4万户棚户区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直接受益的居民超过10万人。2018年的棚改力度将不会缩小。

  随着棚改户依次签约,相继搬出陋室,住上温暖的广厦,那些低矮老旧、脏乱差破的记忆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面对新时代触手可及的安居生活,棚改户心里有好多话想说。本报记者兵分多路,深入朝阳、东城、西城、丰台、石景山的棚改居民中,分享了他们心中的喜悦和对美好新生活的畅想——

高晓凤 朝阳区东坝乡后街村村民
回迁后家门口就是大氧吧


  2017年9月,朝阳区东坝乡北西区域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涉及东风村、后街村、西北门村三个村,短短的25天,签约率达98.3%,签约近2800个院落。“补偿政策公平、公开,回迁地段好,村民们都愿意赶紧签约早日住上新楼房。”后街村的高晓凤一家,在签约的2800个院落中,算是签得早的,选房号码排在60号。

  终于告别闻了好几十年的潮味儿

  如今,这三个村子已拆除完毕,高晓凤一家住进了临时租住的房子。54岁的高晓凤是后街村的本村“姑娘”,结婚后丈夫落户到了这个村。她告诉记者,从出生到拆迁,这54年一直居住在后街村。高晓凤说:“土生土长的后街村村民,从小时候的老宅子、乡村土路,到后来通了柏油路,再到家家户户扩建房子、出租房屋,后街村的环境越来越与城市功能定位不符,村民的居住环境离宜居越来越远。”

  高晓凤说,她家由于房子面积不大,居住人口多,就一直没有出租房屋,相比那些和租户混住的村民来说,自家小环境还算清净些,至少不用担心出租户的治安、消防问题。“就是地方小,三代人全住在这个院子。这不,马上第四代人就见面了。”刚一听说要启动棚改,高晓凤的儿媳妇就怀孕了,“我这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小家伙来的真是时候,他爷爷奶奶住了半辈子平房才赶上住楼房,他一出生就赶上了。”高晓凤说。

  别看高晓凤现在住的是租的旧楼房,刚一住进去,她就体会到了楼房的好处。“干净,暖和,关键是不潮湿了。”高晓凤说。她家原来的房子是90年代初的时候建的,不算老房子,但由于地势低,又紧邻村里的泄洪沟。一到雨季,整个屋子里都是发霉的潮味儿。“楼房多好啊,南北通透。平房都是前后院紧挨着,不能留后窗户,通风特别不好,所以屋子都比较潮。”

  想想都美 天天在家门口“大氧吧”哄孙子

  现在终于告别了闻了好几十年的潮味儿。下一步,拿了选房号后,高晓凤就盼着赶快选房呢。按照拆迁补偿政策,她家能补偿三套房子。高晓凤告诉记者,选房的时候就能体现出早签约的好处了,可以选好地段好房型。听说分为南区、北区共四个地块可以选,这段时间全家人正合计三套房选哪个小区呢。“周边环境都不错,交通也便利,而且都挨着大公园。”高晓凤对记者说。她最愿意家门口有个大公园了,自己爱跳舞,以后天天在“大氧吧”哄孙子,想想都美。

  记者了解到,此次东坝乡棚户区改造项目,有七成的腾退空间用于建绿。高晓凤家将来回迁的小区就紧挨着正在施工建设的坝河公园,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建有景观林带、河流水系,配有健步道、景观桥、健身器材等设施,还设计有亲子花园、绿野花境、梅园等主题区域。预计今年就能建成并免费开放,这里将成为该地区继东坝郊野公园后的又一处大型综合休闲绿色公园。

  “住着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家门口就是‘大氧吧’……听说过完春节后这次棚改的村民将集体转居,养老医疗也就有保障了,我已经看到了将来美好的生活。”高晓凤说,就连她快90岁的婆婆每天都特别高兴,住了一辈子平房,希望她能保重身体,多活几年,赶上回迁,还和他们一起住新楼房。

  谈到拆迁经济补偿款,高晓凤没有想着要出国旅游,也没想给自己添置什么金银首饰,“比以前富裕了,也要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过日子,要细水长流。”高晓凤说。

  新房里过新年 老两口过上宜居生活

  像高晓凤一样充满幸福感的还有张建增一家。75平方米的宽敞两居,装修精致,张建增老两口坐在客厅沙发看电视,脸上挂着洋溢的笑容。2018年的元旦,对于原崔各庄奶西村的村民张建增来说,比往年更欢喜,“新年住新房,别提多高兴了!”

  张建增搬离的奶西村,是朝阳区首个农村集体土地棚改项目。张建增告诉记者,一年前的这个时候,一家8口人还挤在奶西村的平房院中紧凑的过日子。“还是楼房好。房间亮堂了,暖气、热水、燃气齐全,周围的生活环境提高了。”

  张建增说,以前的平房,春秋季还好,冬天生炉子,不但不安全,还不暖和,出去穿厚棉袄,家里穿薄棉袄,这一冬天都感觉冷哈哈的。夏天也不好过,别人都盼着下雨凉快,他家最怕下雨,特别是大雨,因为房子漏雨,而且专门在床的位置漏,不及时处理,被子都淋湿了。

  “家里住着憋屈,家外交通乱、环境脏、治安差”几乎成了奶西村村民共同的回忆。近年来,村民希望改善生活环境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015年,奶西村被列入市级棚户区改造项目,奶西村村民终于盼来了拆迁。

  随着奶西村棚改项目的正式启动,全村1100多户村民可选择搬迁上楼,入住定向安置房京旺家园。2017年下半年,张建增和老伴儿搬进了新房,“踏实了,盼来的好日子,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每天和老伴儿的最大任务就是过好健康生活,活出精气神儿!”张建增说。

  如今,张建增老两口已经在京旺家园小区过上了“宜居”的幸福日子。从周一到周日,无论是小区的空场上还是居民活动室里,都有居民参加社区文化娱乐活动,不管是跳舞、唱歌,还是扭秧歌,张建增的老伴儿王淑玲都是其中的活跃分子。

  □本报记者 孙艳

轩俊英 东城区永外街道安乐林路居民
提前过上暖和日子
  望坛棚改前,轩俊英家的房子在安乐林路29号院,只有11.1平方米。自己搭建了小厨房和浴室,但是上下水总是堵。“平房院里的树根全都长进了排水管,把下水管堵死了。找人通,一次好几百!”轩俊英出生在东城区永外街道安乐林路这片平房里,她56岁,房子61岁。从小儿就住在平房,但是居住环境并不令轩俊英满意,“有时候门关不严,屋里钻进老鼠,咬,把家里东西都嗑了!进猫更害怕,也不逮耗子,在屋里乱窜。”

  望坛棚改区连片的平房,一般东西向一排六七户,南北向一排十来户,居住的绝大多数是上到八九十岁的老人,下到像轩俊英这样五十多岁的中年人。

  “年轻人新结婚也不爱在这儿住,老少三代住一起更不方便。小年轻的人家一看这房子都不爱跟这找对象。”轩俊英说,“大家伙盼星星盼月亮,这回可算实行了,办事处、各级领导,落实得特别快。政策也好。”

  现在走在望坛棚改区,几乎看不见房屋,大片空地被绿色网布遮盖住,处处都是施工的气象。轩俊英一家在2017年4月28日就搬出了平房,在附近租了一个55平方米的两居室,等待回迁。

  “4月28日搬家,5月10日签约,街坊陆续都搬了,天天有人搬家,5000多户,不到一个月,哗,全没了!从沙子口到我们家这条大街,一天一个样,都提前先住楼房,国家给拆迁费,起码先过暖和点的日子。”

  即使是暂住在租的房子里,轩俊英也很满意,笑着说:“现在厨房大了,都愿意做饭了。平房那会儿厨房多冷啊,都不愿意做饭。现在租房子国家还给补贴租房安置费,一个月几千块钱,一下给了22个月,2018年又开始给了。这个钱直到回迁的房子下来,就不给了。”

  住在平房,做饭洗澡不方便,下雨上厕所也不方便,搬进楼房,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见到轩俊英的头一天,她刚去望坛棚改指挥部领了拆迁奖励金:“昨天刚领了奖励金,加上剩点房款,手里还剩69万。我是2300多号,我看4400多号也去领了,效率真是高。”

  最逗的是,轩俊英跟闺女还“瓜分”起了奖励金。之前说好自己拿大头,闺女拿小头。到了领钱现场,闺女说:“妈,69万,9大,您拿9,我拿6。”

  轩俊英说:“没那事儿,麻利儿把6打我账户里!”

  轩俊英选择回迁,55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当初没有在外面买房,是考虑孩子上学方便,现在回迁,也是考虑到这块地界儿好。

  “当时也是工资低,赶上下岗没钱买房,攒点钱儿,摇号给孩子买了个车,没买房。”轩俊英盘算,现在不但有了新房,手里还有余钱了。

  因为就在附近租的房,轩俊英没事儿遛湾就往回迁的地块转转,看看进度。

  “政府说三到五年回迁,我们这心里充满希望。那天我遛弯儿,看那挖了三个大坑,估计是建地下停车场呢。政府说得真对,说是2017年11月底开始动工三幢楼,真的挖了三个大坑,政府说到哪儿就做到哪儿,按政策办了。有拆迁协议,都按这个执行。”

  因为绝大多数居民都选择回迁,轩俊英经常能碰上老邻居。回迁居民自己还有个微信,没事儿经常一块儿聊天,打电话。现在大家都在看着回迁楼盖起的速度。5700多户,已经签约5600多户,还剩不到80户。

  “现在让我着急的就是我这闺女,已经29岁了,还不着急找对象,也不知道她到底是怎么想的!”轩俊英说,“对了,还得夸夸咱们这调解委员会,天天调解,付出了很多很多,非常负责任,挺能干的。没有居委会,还真不行!”

  □本报记者 边磊 文/摄

邓丽娜 西城区白纸坊光源里社区居民
能住上楼房,晚上做梦都能笑醒
  “一想到,我们能住上楼房了,我这晚上做梦都能笑醒。”说起棚改,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光源里社区居民邓丽娜的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

  邓丽娜告诉记者,她是1996年嫁到白纸坊光源里的。“那时候,没有考虑太多,就是觉得结了婚,有地方住就行了。房子是单位公房,虽然小,但是房租便宜啊。”

  记者了解到,光源里社区由供电局家属宿舍和邮局家属宿舍组成,建成于1952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变成的大杂院,光源里社区大部分房子是平房排院。像邓丽娜家那排一共3间,她家占其中的1间。

  “我家那间房子只有33平方米,公公婆婆住在里面,我们没地方住,只好又在外面自建了一间房子,作为我们的卧室。随着生活的积累,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后来,又有了孩子,居住空间就越发显得小了。”邓丽娜说。

  因为房子太老,墙皮一抠就掉渣,房顶是苇泊。夏天,一下雨,房顶就漏水。每到这个时候,房管所就会派工人登梯子上高,来给房顶盖毡子。年年漏,年年修。另外,巷子里的下水系统也不好,积水排不出去,脚下一片泥泞。

  最让邓丽娜和邻居们头疼的就是上厕所——冬天冷,夏天脏,苍蝇、蚊子到处飞。而且最初,厕所不能冲水。“现在的年轻人都没见过,我们那种厕所叫旱厕所。因为巷子狭窄,抽粪车进不来,只能靠人掏粪。三两天就得掏一次,如果没来得及掏,再赶上下大雨,那这巷子里就热闹了。走路都得穿着胶鞋,要不脚底下就得垫砖头。”

  冬天取暖也是问题。没有煤改电的时候,天冷之前,家家户户就得囤好蜂窝煤。“印象中,一平板车400块煤,一个冬天怎么也得买两车。早起换煤,晚上封火,掌握不好,火灭了,还得重新生火,特别麻烦。”邓丽娜回忆说。

  邓丽娜表示,他们知道,这些年,上级领导也没少为他们操心,为了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改造厕所、增加绿化、重新铺路……可是这些似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些年,我们就盼着我们的房子能早点拆迁改造。”邓丽娜说,“前些年总有小道消息,今天说有老板来了,要开发我们这,明天说老板算了算,拆迁费太贵,不划算,不拆了,弄的人心里七上八下的。”

  等着、盼着,邓丽娜和邻居们终于等来了好消息,政府把他们居住的地区纳入了棚户区改造计划。2014年底,工作人员第一次进行入户调查和登记的时候,把他们一家人都高兴坏了。

  “虽然我们这是老城,但是周边各种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备了。不管是购物、交通、医疗、教育,都很方便。而且我们在这里住习惯了,不想外迁,于是选择了回迁。根据相关政策,我家选了一套南北通透的两居室。”邓丽娜说。

  现在,邓丽娜和邻居们都在周边租房子住,但是一想到等再回来的时候,就能住上干净、整齐的楼房了,他们都说,“这心里觉得特别美”。2015年,光源里社区迎新春的联欢会上,由合唱队老师编剧,居民自己演出,反映大家期盼改善居住环境的情景剧《圆梦》获得了最热烈的掌声,不少居民是一边留着眼泪一边看完了节目。

  “等搬了新家,我家就有阳台了,我想在阳台上养点花。”邓丽娜说,“以前,我们养花就是在屋外的窗台上,夏天长得再好,冬天也得冻死,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养了。以后,养什么花,我都想好了,我喜欢茉莉,回头我要养一大盆。茉莉花那个味道,闻起来虽然很香,但是不腻,而且那个香味会让人的心情特别舒畅。另外,我也喜欢现在小年轻们养的多肉。那一小坨,一小坨的,我觉得特别可爱。回头,我要在阳台上弄一个花架,一年四季,都让那里有绿色,有花香。”

  □本报记者 陈曦

董菊华 丰台区花乡看丹村村民
不用操心添煤 摸哪里都暖和
  一大早,80多岁的董菊华迎着暖洋洋的日光,和老伴在小区里遛弯,虽然现在是一年里最寒冷的三九天,但心里是暖和的。“当然高兴了,现在住了楼房,不用一天添好几次煤,也不用再担心冬天水管被冻上了。”董菊华说。

  董大妈一家是丰台区花乡看丹村的棚改村民,为了延续一家四世同堂的温馨味儿,一家7口即使在“周转”也没分开,愣是租了个四居室。

  “家里老人在老院子住了一辈子,棚改签约的时候我们就想着,赶紧签字,省的让老人们看着邻居街坊断壁残垣心里不舒坦,而且早签字早选房,家里人多,四代人以后选个门对门的房子,也不耽误照看老人,还能住在一起,所以就第一批去签了字,拿到了53号的签约号。”董大妈的儿媳妇张凤英说道。

  “去年,村里组织我们看了回迁房的样板间,都是1:1建的,有9种户型,卧室、厨房、门窗我们都看了,现在就盼着回迁楼能赶紧盖,我们能早点住上新房子”。

  盼望着住上新居不止董大妈一家,家住看丹口东的张丽华一家也是最早一批签字的腾退户,“现在虽然在外面周转,但住在楼房里,冬季有地暖,雨季也不再担心着雨水倒灌,比以前住平房的时候安心多了,现在我们就每天看看孙女、遛遛弯,时不时的去村里回迁房地块看看变化。今年我们回迁房也奠基准备施工了,还有地铁站也在建,希望能早一天住上回迁楼,早一天跟老街坊们重聚”。

  据记者了解,随着2017年9月底看丹村回迁安置房奠基仪式的举行,8000多老百姓的棚改安置房工程建设进入倒计时。看丹村回迁安置房项目总建筑规模约67.6万平方米,整体设计采用京脉风格理念,28栋住宅楼均为百姓回迁用房,小区周边配套了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服务资源,社区卫生服务站、菜市场等医疗生活设施,同时配备了2800平方米的室内文体活动中心和约1800平方米的托老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按照计划,看丹百姓将在三年后实现回迁上楼。

  “高温怕停电,雨季怕倒灌,出门没公交,到处是隐患”——这是看丹村老百姓过去几十年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候的看丹村,是中组部挂账的经济落后村,是北京市一百个重点整治地区,在政府和各部门的关心帮助和全面协调下,随着看丹村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项目的启动和地铁16号线看丹站的正式开工建设,一系列的问题终于得到了彻底改善。

  在建的地铁16号线看丹站位于榆树庄站和富丰桥站间,看丹南路与看杨路的交叉路口,设置了4个出入口和1个安全出口。在未设立地铁16号线看丹站之前,经过看丹村的只有一条公交线路,而且这条公交还不经过百姓出门必经的看丹桥。到了雨季公交就会改线,不在村内停站,周边几万百姓深受交通出行不便的困扰。

  现在,地铁16号线看丹站不仅正式进场施工,还与村内集体产业——“中关村丰台看丹健康科技产业园”完成了一体化建设设计,待建成后,将辐射周边4平方公里、10万百姓的交通出行。按照计划,看丹站将在2019年底随着16号线的全线建成而正式通车。

  如今,看丹村民们每天都在日历上兴奋翻算着距离他们搬新家、乔迁新居的日子……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樊崇喜 石景山区衙门口村村民
住了多年的平房 终于改成新楼房了


  “我家几代人住了多少年的平房,终于要进行棚户区改造,住上楼房了,别提有多开心了!”今年61岁的樊崇喜兴奋地告诉记者。

  棚户区改造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民生工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石景山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2017年先后启动实施北辛安、衙门口两个长安街西延长线最大的自然村改造,北辛安从立项到启动征收用时6个月,且实现当年征收当年供地;衙门口面对国土部冻结北京市耕地占补平衡等诸多难题,仅用5个月,创造了石景山棚改新速度。

  北辛安、衙门口两个石景山历史性的重大民生工程,为11000户居民彻底改善了居住条件。

  其中,衙门口是长安街西延长线最后一个自然村。按照“先产业后住宅、先集体后个人”的原则,石景山先期拆除各类非住宅建筑90万平方米,为棚改奠定了基础。

  从樊崇喜的太爷爷起,樊家就住在石景山衙门口村。村民为了增加收入,常常将多余的房子租出去,于是,村子里住了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脏乱差”几乎是樊崇喜61年来对村容最大的感触。

  “冬天取暖,出租户一般会使用炉火什么的,不安全,也污染环境,村里的路本来就狭窄,一到下雨天,更是泥泞不堪;”樊崇喜回忆着说,“北京的冬天刮风的时候多。只要一刮风,村里便是灰尘飞扬。村里的公共厕所也很脏。冬天臭,夏天就更臭了。虽然村里的垃圾定期有人清理,但是到处还是脏乱差,整体的环境很不好,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樊崇喜说,后来知道衙门口村要进行棚户区改造的消息后,一家人说不出的高兴。

  从2017年7月31日起,属地街道鲁谷社区及衙门口3个居委会、房屋征收中心、签约、评估、测绘、审计等相关工作人员组成31个入户组,正式开始分段推进入户调查登记工作。随后石景山房屋征收部门拟定征收补偿方案,并由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征收补偿方案进行论证。

  随后在现场张贴30天,公开征求居民的意见。2017年12月5日,石景山区政府发布房屋征收决定,2017年12月12日正式启动衙门口签约搬迁。

  而樊崇喜就是最早看沙盘、选房、签约的首批居民家庭。

  据记者了解,石景山征收办、征收中心会同十横十纵工作组夜以继日、真挚为民,全力化解衙门口历史上以往拆迁带来的信访矛盾、居民初期对征收工作不理解等问题,入户调查率100%,首日签约达41%,10天签约超过80%,19天签约达到90%。如今签约率已经达到95%,成为石景山区房屋征收拆迁历史上签约进展最快的项目。预计三年后,居民可乔迁新居。

  “现在家里洋溢着一团喜悦的气氛,我90多岁的老母亲,我的两个儿子,都在盼着乔迁新居的日子呢!住了这么多年的平房,终于要住上楼房了,你说能不兴奋?”樊崇喜老人告诉记者,如今在等着乔迁之喜,樊崇喜老人一家也在兴奋规划着家里的房子要怎么装修, “孩子们计划着他们的装修风格,我们老人计划着我们的,一想到每年冬天屋子里都有暖气,暖暖和和,别提有多高兴了。”

  □本报记者 余翠平/文 彭程/摄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