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生活上舞台 有滋有味还有益——探访一线职工当舞台主角的故事
2017-11-24 来源:劳动午报
台上的生旦净丑,演尽了悲欢离合。下了台,卸了妆,他们全是单位里的普通职工。近年来,首都诸多企事业单位兴起了一股戏剧热。一批取材于单位故事、来源于职工职场生活的戏剧题材被接连搬上了 舞台。而演出者也基本上由单位职工自己担当。“主角们”白天上班,晚上排演,原汁原味地展现了首都一线职工的真实感受。
北京全聚德:员工版《天下第一楼》登上国家话剧院舞台
《天下第一楼》剧照。
排练半年,演出5场、观众4000多人,这对专业的话剧演员来说,也是很难办到的,更别提舞台“白丁”了。但是,在全聚德和平门店,就有这么一群人,怀揣着话剧梦,不断突破自我,终于站在话剧舞台上,首演即大获成功。他们演出的剧目就是全聚德员工版《天下第一楼》。
《天下第一楼》取材于以挂炉烤鸭闻名世界的北京全聚德发展史,描写了一段老字号的兴衰与传奇。“选择排演这个剧目,就是因为说的就是我们全聚德的事儿。”北京全聚德和平门店总经理曹忆南说。2008年初,全聚德和平门店萌生了自排话剧《天下第一楼》的动意,得到了企业员工的积极响应,和平门店更是给予了专项投入。经过近6个月的排演,当年9月,全聚德员工版《天下第一楼》在企业首演即大获成功。
2014年12月2日至3日,作为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主办的“2014年百姓戏剧展演”活动项目之一,由全聚德和平门店员工自排自演的话剧《天下第一楼》,首登中国国家话剧院舞台,第一次公开对外演出。
初次尝试自演话剧,首先在演员上就遇到了难题。演出员工有烤鸭厨师、餐厅服务员等职工,都是从未登过舞台的业余演员。扮演烤鸭师傅“罗大头”的演员马海洋就是烤鸭高级技师,“我在店里的春节联欢会上都没唱过歌,初登舞台真有些紧张。”马海洋说。“演着演着就放松了,因为表现是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太熟悉了。”
在6个多月的学习排练中,参与演出的20多名全聚德员工多次一起到北京人艺排练场观摩专业话剧演员排练。他们还买来《天下第一楼》话剧光盘认真学习、揣摩,每天利用上班前两个小时的时间集体排练,店里还请来北京人艺的表演艺术家给予现场指导和点拨,职工们的热情很高涨。
演戏没有耽误工作,反而让大家工作起来更加默契。“其实排演剧目是次要的,主要是通过一起干一件事,把心气凝聚起来,增强企业的向心力。”曹忆南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现在,有的演员退休了,有的调了岗位,原班人马很难凑齐,但他们希望后辈能够接过这个接力棒,让全聚德精神继续绽放。
□本报记者 白莹
北京电力公司:电力“明星”演绎电力情
《唐老板的烦心事》照片。

《四世同堂 电力情》剧照。
《唐老板的烦心事》《安全你我他》《四世同堂 电力情》,2015至2017年间,电力公司的职工创作的节目,分别参加了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的北京市安全文艺巡演活动,为职工带去欢乐的同时,还把安全理念带给了大家。
张超就是其中的一位电力“明星”。回忆当时的情景,张超还是很兴奋,“记得那还是2014年,我们电力公司开展小品比赛,单位在选拔演员,我是负责联系人员的,当时备选人员都试了台词,导演不满意。没想到让我试试台词的时候,一下就定了,更没想到我们的小品能拿第一名。从此我的演艺之路就开始了……”
2007年,张超来到电力公司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在一线负责安装路灯工作。在这期间,他多次参加单位的春节团拜会,舞蹈、唱歌,因为文艺能力突出,他每次都是带头人。6年后,张超调到党群工作部从事新闻宣传、品牌建设工作,两年多来练就了高水平的摄影、写作能力。之后,这位多才多艺的电力职工“撞”上了让他闪光的舞台。
2016年9月,公司工会准备在重阳节到来之际,为退休职工举办一个活动,让张超所在的单位重点准备一个节目,反映电力事业发展的主题。得到消息后,工会主席带领张超和演职人员利用2天创作出了剧本,得到了公司工会领导的肯定。张超负责的是小品的主角,一个70岁的退休职工。如何能演绎一个为电力事业奋斗终生的人,一个还在发挥余热的老职工是重点。为此,张超特意来到退休职工家中,了解退休职工当年的工作情况,感受老一辈电力工人精神。在排练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张超组织演职人员加班加点排练,从早上8点一直到夜里10点是经常的事。“作为节目负责人,又是主角,你不但要演好自己的角色,也要帮助别人。大家排练完了,我还要自己练习两小时。演员化什么装,穿什么衣服,用什么道具对演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对每个人的装扮都是需要细细打磨的。”张超说。
除了小品话剧外,张超还被选拔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一套2017“中国梦·劳动美”国际劳动节心连心特别节目录制和北京市工人文化宫第十一届文化节舞蹈比赛。
说起演小品话剧,张超觉得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个美好的经历。期间,他做了很多新的尝试,比如第一次进录音棚。演出也让他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每次编排团队都成了温暖的一家人。他说接下来,他会带着这种美好的感觉,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更好地做合格的“业余演员”。
□本报记者 邱勇
CBD话剧社:一线白领演绎身边故事
“梦在CBD”系列剧照。
“我们的演员来自于一线白领,舞台上演的就是他们真实生活与工作的状态,展示的内容就是这个区域职工所见所感。”北京商务中心区总工会(简称CBD总工会)主席李广彪总结出了CBD话剧社最大的特点。
2009年春节前,CBD话剧社正式成立,并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三个短剧,成为了CBD总工会服务职工、活跃职工业余生活的一个文化平台。来自CBD中外企业的100余名白领员工,经过挑选组成CBD话剧社骨干成员。
CBD总工会还邀请到了国家大剧院的知名专家和教授,定期对他们进行艺术培训指导。演出当天,一位外企的澳大利亚籍老总不仅到现场为自己的职工加油,还登台献花,夸他演得好。
此后,每年CBD话剧社成员都会在专业导演、老师的指导下,在专业演出场所进行表演。CBD话剧社坚持扎根企业为白领搭平台,创作紧贴时代大北京,反映当代白领所关心的话题。先后创作十余部原创话剧,陆续登上国家大剧院、二十一世纪剧场、大隐剧院等专业舞台演出。
话剧社创作的“梦在CBD”系列话剧,以CBD企业中的人物、事件为原型,以创业为主线,讲述了白领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积极生活的人生态度和奋斗向上的精神。每次排练前都有100多名话剧爱好者报名,为了让更多的员工能有上台机会,总工会特意为他们安排了AB角,有的重要角色会安排3个人。
今年4月,CBD总工会出品、北京CBD话剧社制作的“梦在CBD”系列话剧第五部《匠心》在北京大隐剧院上演。当晚,1500多名白领观众和60位受到表彰的CBD区域先进工作者一同观看了演出。这部剧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把当代企业职工的真实情感和工作写照搬上了舞台。展现了两代人在职业观问题上发生的摩擦和碰撞,最终被匠人精神折服、回归,以及传承匠心的故事。
为了体现“劳动最光荣 匠心中国梦”的主题,导演和编剧走访多家CBD总工会会员企业,以求达到贴近真实的艺术效果,并从近百位话剧报名者中选出了十余位白领作为该剧演员。在两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里,演员们全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排练。
前不久,CBD总工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发出了“梦在CBD”之六《灰小伙》演员招募令,招聘新一部剧的演员,目前该剧正在紧张创作排练之中。
“新一部的话剧主题还是延续创业,在这个区域里,职工在创业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应该引导他们既不要好高骛远,也要顺应时代发展,规划好实践好自己的发展之路。”和每部剧的制作一样,李广彪先把剧本的主线大纲搭建起来,然后邀请专业的编剧和导演指导一线白领排演。
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演员们收获颇丰。刚加入话剧社时,宋园园在话剧《疯狂环保人》中担任了两个小角色,台词不多。等到了话剧《奔跑吧向日葵》时,她已经成为了主演。
“第一次正式上台时,站在侧台我就开始害怕、想哭、紧张到胃疼。”回想起最初的窘迫,宋园园笑了起来。如今,她已经不再紧张,而是开始享受舞台。
“特别感谢CBD话剧社,让我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丰富的机会。不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有朋友圈子,我的收获都很多。”宋园园告诉记者。
对于路文健来说,CBD话剧社同样是个充满了美好回忆的地方。从原来对工会组织的概念不清晰,到如今对工会组织竖起大拇指。路文健说,话剧社为她打开了一扇了解工会、认识工会的大门。“CBD总工会真的很有想法,而且话剧是很难组织的。这都能搞起来,还能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人佩服。工会组织真是挺强大的。也感谢工会也给了我一个充满回忆、丰富的夏天。”路文健笑着说。
□本报记者 刘欣欣
故宫博物院:《海棠依旧》 重现“文物南迁”的悲欢
《海棠依旧》剧照。
文物南迁,是故宫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33年,因战火的紧迫,故宫人将118万多件文物迁移出北平,开启了长达14年的守护文明之火的长征路。多少故宫人因文物不得不与家人离别,最终客死他乡,改变了一生的人生轨迹。
2012年,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王戈在参阅真实史料的基础上,将这段历史编写成一部话剧剧本——《海棠依旧》。五年来,这部全部由职工亲自演绎的故宫大戏从报告厅一步步走上了保利剧院的大舞台。
“最初接触南迁史料是在2004年。为了统计1925年建院以来举办过的各种展览,我一个人在档案室里,每天逐字逐句地阅读着几十年前故宫前辈用毛笔书写的旧文件。”王戈介绍。于是这样一段尘封的往事在他面前展现了出来。1933年山海关失陷后,北京故宫部分文物被运往南京。因战火延续,这些文物之后又分3路被运往四川,在当时的乐山县存9331箱、峨眉县存7287箱、巴县存80箱。1946年,3处文物先集中于重庆,后于1947年运回南京……这场跨越两万里、持续14年的文物保护行动,被称为“故宫文物南迁”。
2012年,故宫博物院团委举办青年文化节,计划制作一部原创话剧,王戈担纲编剧。他第一时间想到了“文物南迁”,决定以此历史为内容创作剧本。王戈说,他将这些历史人物的经历浓缩为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聚焦于一个人物“顾紫宸”的身上,话剧定名为《海棠依旧》。
导演毛尔南应邀执导话剧《海棠依旧》。最初这部话剧的演出场地定在故宫博物院的报告厅。谁也没想到,从2012年演出第一场之后,这部话剧火了!“2013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来故宫观看此剧。演出结束,她带头起立鼓掌,泣不成声。2015年,职工们在故宫宝蕴楼演出了这部剧,数百观众坐满观众席,一半人都是站着看完全剧。2016年,《海棠依旧》的演职人员首次走出北京,应邀在南京博物院进行表演。演出信息因系统故障在晚上10点发出的,没想到3分钟后,票就被一抢而空。2017年表演了两轮,分别在厦门鼓浪屿和北京保利剧院,共演出5场。”毛尔南说,这些业余演员一步步走上专业舞台,获得更多的观众和掌声,是他们用辛苦和作为一个故宫人的真情实感换来的。
主演李贞子向记者回忆了五年的“演员”生涯。“最开始演出的时候,服装道具都要省钱。我们就联系了一家专业表演单位,请求支援服装。对方很仗义,带我们去了他们存放淘汰戏服的大仓库。”李贞子说,同事们在飞扬的灰尘和成山的旧衣服里翻找合适的服装,“给我翻出一条粉色的旗袍和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对襟上衣、皱巴巴的宽腿裤子。粉色旗袍是我在北平时穿的,那套旧衣服是我带着孩子万里寻夫时穿的。”李贞子说,由于淘服装时弄了一身灰尘,饰演顾紫宸的姜龙斌抱着这堆衣服回院里时还被保安给拦下来了,“灰头土脸的,与平时的形象差距太大。”
毛尔南说,演员都是白天上班,用下班后和周末的时间来完成排练。毕竟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学习,这些职工是从戏剧表演的基础开始训练的。有些职工上班时间是早上7点半,经常排练到半夜甚至次日凌晨。有时候,排练结束离上班时间只有三四个小时了。201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之际,《海棠依旧》在文物南迁的起点之一故宫宝蕴楼进行实景演出。宝蕴楼前,每年只在四五月份开放的海棠花却有几朵在此时盛开了。
2017年,《海棠依旧》走上了保利剧场的大舞台。导演毛尔南在说明上突出了每一个演员在故宫博物院的工作岗位——姜龙斌饰演顾紫宸,工作于保卫处办公室;李贞子饰演张庭月,在资料信息部应用研究组工作;罗丞涵饰演张庭树,在行政总务科负责管理通讯系统;李璐饰演王喜,工作于开放管理处午门管理科……毛尔南和王戈都认为,虽然演员是业余的,演技有些朴拙,然而观众看到的这不仅仅是一台普通的演出,而且是故宫人重现的自己前辈的真实故事。
□本报记者 李婧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演出法律人的激情
《城与墙》剧照。
要说法官们想拍个话剧真不容易,演员业余,经费有限,这一切都没难倒朝阳法院“星火剧社”的小伙伴们。2017年的5月4日,星火剧社用1个月的时间编写排练了一出外国古装大戏。为了节省经费,增加剧情,话剧社的演职人员可是费尽了脑汁——没有女性特型演员,他们让体重200斤的壮男扮演胖公主;戏服经费有限,男主演穿着网上淘来的背带裤就完成了全场演出;演出现场需要一段围墙,可是表演场地就是大法庭,没法垒墙……于是法庭里的木头栅栏被摆上了舞台成了“一堵墙”……
“星火剧社”成立于2012年。2012年4月由朝阳法院团委立项后,在内网公开招募社员。不少有点文艺范儿的工作人员纷纷报名,成立伊始就有将近20名成员。朝阳法院奥运村法庭副庭长王阳是星火话剧社的元老,他是首批进入星火话剧社的“社员”。他回忆,由于大家都是外行,所以院里还邀请了一名专业导演王子月来做艺术指导,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
2013年初,在排星火剧社首场演出时,王子月导演将人员分为了三组,提出要求,每一组要表演一个律师或者法官的角色,用5分钟的演出让观众了解这个角色的年龄、处境和身份。“然后他让我们到楼道里自己商量和琢磨,自己在活动室里等着我们表演给他看。”王阳还隐约记得那一次他表演了一个律师,用全程打电话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他的家庭、处境和收入情况。从第一次活动,社员们就感觉到了压力。他们找王导谈过几次,希望能用剧本来表演,但是都被拒绝了。现在回想起来,正是这样的训练让话剧社的业余演员有了一点专业的味道。
2012年成立至今,星火话剧社共排练演出了6部原创话剧和一台超长版小品。几乎年年的5月都排演一台原创话剧。有《请问你是?》《现在开庭》《如饮水者》《法官刘黎》等,剧情都是围绕法官生活而安排的。
今年剧社在排练话剧《城与墙》时遇到了难处。由于几位当家女社员怀孕、社员离职或工作变迁,今年仍积极参加话剧社活动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新人。有舞台经验的不超过五个。而且话剧社的主心骨王子月导演因工作原因也不能过来指导了。“当时我们就想,一定要用成功来证明我们的话剧社是成熟的,离开了王导也能拍出完整的话剧。”王阳说。
培养新人是王阳等老社员首先面临的问题。社员们几乎都是法官,每个人都背着不小的结案压力,所以都是下班后排练,直到后半夜才能回家。虽然辛苦,大家还是坚持了下来,演技也大幅度提高。比如,一位表演老年男子的20多岁年轻法官一开始总是把握不好老人的动作,尤其是一个捡钢筋的动作,他用三个手指就把虚拟的钢筋给拎起来了。“我演给他看,这个钢筋很沉,要一只手举着,另一只手托着,还要在地上拖一段时间,表现出老年人的动作缓慢力气小的特征。”王阳说。但是实际演出时,这位老爷子唬住了不少观众,大家都在猜这是哪儿请来的老先生。
第二个难点就是道具和服装。演职人员们想了很多招儿,比如把法庭的栅栏推上台,贴上花色为红砖的壁纸充当围墙。花钱购买了背板,展示城堡。饰演胖公主的男演员还需要全套华丽的衣裙,尺码必须大。表演者秦文柏告诉记者,因为出租戏服的地方没有他这么大号码的裙子。只好把一套衣裙进行了修改满足他们的需要。“为这身衣服,费了老劲了”。
5月4日,这部话剧在朝阳法院最大的法庭上演。没想到一开场就出了紧急状况,“胖公主一出场,发套就掉了……我在台上都出汗了。”王阳说,他只好临时加戏,一边表演被“恶心到”的动作,一点加台词“天哪,这就是我的新娘吗?这难道就是我要娶的公主?”“胖公主”趁机捡起了发套,一边表演扭捏含羞,一边给自己套上了发套。台下的观众一片哄堂大笑,都以为戏里的胖公主不仅丑,还是个秃子。
今年的演出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和称赞。星火剧社的社员们有个小心愿,希望星火的戏能走出法院大门,让更多的观众看到法官的生活,看到法律人的内心。
□本报记者 李婧
昆泰嘉华酒店:用舞台剧扩大党组织影响

《聚力》剧照。
“让我上台演戏?让我去给大家讲课,培训安全知识还行,这演戏我可不会啊!”在昆泰嘉华酒店今年5月的一次党员会议上,听说集团领导要求党员上台演一出舞台剧,保卫部经理赵育强直嘬“牙花子”。
昆泰嘉华酒店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德琨告诉记者,刚接到任务时,他也同样感到有困难,毕竟酒店的员工从来没有上台演过戏,这与大家的专业相距甚远。但既然是党组织分配的任务,就要克服困难做下去。
支部里共有12名党员,德琨号召12个人全部参演,哪怕有的配角只有一句台词,也是体现支部整体形象的好机会。人员定下来后,最难的就是定故事情节。经过几番推倒重来,最终决定采用一件最近发生在大家身上的事做主线。
“这也符合领导的要求,让我们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更真实。”德琨介绍说,今年5月,酒店和英联邦协会、一带一路组委会三方共同搭建了平台,把酒店进一步推向了国际化。在筹备活动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酒店日常的工作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布置完成。就在急需人手的时候,酒店的党员们从自己的岗位上赶来帮忙。
演出当天真实再现了这一场景,开始前,屏幕上显示着一个微信群的界面。德琨首先在群里发言:“今天宴会厅需要帮忙,请有空的党员同志下午两点到宴会厅集合。”很快,一条一条回复“涌”了进来,“我有空,我能去。”“没问题,我准时到。”“收到,一定去。”……
“其实,演出中我们只是突出了这次活动,而现实中这种事情还有很多,每次党支部的人员都会上,我们经常会去餐饮、客房部帮忙。”德琨告诉记者。
活动当天,全体党员加班加点,协助餐饮部把活动顺利举办完成。期间,还有客人把挎包遗落在餐桌上,保卫部经理利用职业的敏锐度,通过照片查找到了挎包的主人,并主动联系客人;人事部经理的爱人和孩子在地库里等她下班,一直等到深夜孩子在车上睡着。这些情节也都被如实搬到了舞台上。
人事部经理刘丰霞在舞台剧中演的就是她自己。她家住良乡,爱人和孩子来接她,在车库里一直等到深夜十二点多。看到她出来后,爱人起初埋怨她,但经过一番解释后,爱人理解了酒店人的不易和党员的坚持,两人相拥在一起。这时,舞台上响起了歌曲《最浪漫的事》,将整场演出的情绪推到最高潮。
“那天的演出应该算是挺成功的,大家都表现得很好,演完之后大家都很激动。”刘丰霞笑着回忆说,从6月中旬定好剧本后开始排练,直到6月30的正式演出,短短十几天的时间,每位演员都有了很大进步。
最初排练,大家都有些不好意思,谈不上表演,只是在各自念出自己的台词而已。“随着每天不间断地练习,大家越来越放得开,越来越投入。”德琨评价说,排练多次,演出当天是大家表现最好的一次。
眼看着别人的越演越好,赵育强说自己心理压力更大了,怕自己演不好,还影响别人的情绪,几乎每次排练他都会忘词。半个月的时间里,他跟着大家一起排练,德琨还会帮他单独对戏,正式演出当天,他一次都没出错。“从来也没想过我这年纪还能上舞台,成功了还是挺激动的。”赵育强笑着说。
虽然舞台剧演完了,但德琨希望,支部党员们能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让群众不断向党组织靠拢。“平时我们都会主动去帮助各部门工作,包括这次演出舞台剧,实际上都在不断扩大支部的影响力。”
□本报记者 刘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