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满满获得感 去臃除污展新貌——品赏疏解整治后的首都精品街巷
2017-11-17 来源:劳动午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指出:重视城市复兴,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建设高品质、人性化的公共空间,保持城市建筑风格的基调与多元化,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在这一重要原则的指导下,北京市在疏解整治促提升的过程中,注重设计先行,延续历史文脉,以提高居民满意度为着眼点,去臃除污、变废为宝、见缝插绿、拓展空间,打造出了一批具有古都风韵又不失时代风范的街巷精品,赢得了广大市民的点赞。本报记者奔赴东城、西城、海淀、朝阳等多个街区,摘取其中富有创意、亲民朴素的精品街巷,与读者分享新北京的新生活——
东城区东四地区:设计导则先行 重现古朴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应当为北方传统民居,以坡屋顶为主。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色彩则主打灰色调;非文保区的建筑立面颜色也建议不超过三种……如何更好地还原老街巷历史风貌,同时方便百姓生活,为城市增添一处优美的环境,东城区采用编制出台街巷环境整治的12个设计导则的方法。导则内容覆盖风貌保护、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各个领域,小到排水系统如何建设、拆违后如何添绿、建筑外立面采用什么颜色等,都有设计导则来具体限定。
走进东四四条胡同,原本杂乱无章的违建已不见踪影,两侧四合院的门楼也露出了原本的风貌,不少建筑的墙面贴上了青砖贴片……明年年底前,东城区东四三条至八条胡同外立面将完成提升修复工作,到2020年,这片区域内的院落内外都将实现整体提升。其中,东四四条77号将变身成为原生态胡同博物馆。专业顾问、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朱旭说:“本次保护修缮摒弃了过去修旧如新 、 修旧如故的观念,要让建筑呈现原来的古朴风貌。”
工人体育馆北门对面的红楼后面,新中街社区公园在这里静静伫立。人声鼎沸的地方,最需要一处闹中取静的自然休闲之所。新中街社区新建的两处紧挨着的“口袋公园”,临近热闹的工人体育馆,就是这样一处“闹中取静”的好去处。古色古香的木质长廊,修剪整齐的冬青、几棵参天的大树和青砖灰瓦的围墙又在长廊外侧围绕一圈,将长廊“守护”了起来。原来,这里都是违规建筑,而如今的社区不仅拆除了这些违建,还铺上了鹅卵石,搭建起木质廊道,并“见缝插绿”地栽种上了绿篱、月季等植被。
今年五一,南锣鼓巷以全新的面貌亮相。北京的南锣鼓巷,是特别火的胡同游景观,一条700多米长的古巷,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能有10万人次,超过了故宫。但是近些年来,最富有老北京风情的南锣鼓巷,遭遇到过度商业化的破坏。胡同里的四合院,也因为历史原因,变成了大杂院。去年底,政府召集南锣鼓巷230多家商户开起了业主大会,把商业整治的事摆到了桌面上。半年多的时间后,南锣鼓巷展示鼻烟壶、面塑等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小店多了,原先炸榴莲、臭豆腐等小吃门脸没了。
东城区规划分局局长邵培表示,东城区17个街道,每个街道都将配备专业的责任规划师及设计团队,对街巷的环境提升、设计风格进行整体规划。责任规划师不仅要参与设计方案的审查,还要参与协调全区与局部、相邻区域之间的规划设计方案衔接,确保全区的设计风格保持一致。
□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
西城区菜市口:旮旯种大树 禽鸟与人乐
“以前这里就是一片闲置地,又脏又乱,在这儿住了多少年,我都没往里面走过。现在,我和老伴儿基本每天上午都会带着孙女来这里晒太阳,要是天气好,中午回家吃个饭歇一会儿,下午还接着来。我们这些老街坊都说,政府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家住西城区白纸坊平原里小区的李阿姨说起位于菜市口的广阳谷森林公园,赞不绝口。从她家走路到广阳谷用不了十分钟,她笑着把这里称为菜市口地区百姓的“后花园”。
今年7月,在西城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区园林绿化局、西城区园林市政管理中心按照“城市森林”的理念,对菜市口西北角地块进行重新规划,仅仅用了两个多月时间,在寸土寸金的二环内,一处占地面积5.7公顷,生态系统完整,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谐共生,充满自然野趣的城市森林便呈现在百姓面前。
记者到广阳谷进行实地探访时,一下就被眼前这座美丽的城市森林所吸引了。森林公园的绿地采用林下休闲空间与园路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道路串联起数个休闲空间,且道路多采用卵石、砾石铺就。记者了解到,做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按照北京“海绵城市”的要求,因地制宜,建设起雨水花园,另一方面是为了给前来玩耍的孩子提供一个亲近自然的乐土。
“你看看这是什么?”“这是一只大鸟。”“没错,不过你在仔细看看,看看它的嘴巴,告诉爷爷这只大鸟的名字是什么?”“老鹰!”在森林公园中,有许多用废弃的汽车雨刷器、螺丝钉、车条等打造出老鹰、飞马、仙鹤等雕塑,非常吸引眼球,尤其是带着孩子来这里游玩的人。据了解,园中设置这些用废弃物品制作的雕塑,意在提醒人们注意环保。
广阳谷的植物也非常有看头,时值初冬,树木虽已开始凋零,但置身其中仍能感受到些许秋的美丽。这里的树木色彩十分丰富,放眼望去,有绿叶,有黄叶,还有红叶……非常好看。记者了解到,森林公园中种植的多是大型乔灌木。同时,这里还增加了部分新优彩叶树种,丰富植物群落色彩,突出群落季相景观。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公园深处,还种植了一些浆果类、蜜源类植物,可以为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等提供果实和巢穴,此外,还结合“黑土计划”进行土壤改良,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如果您在公园里撞见了松鼠、野兔、蜗牛……可千万别打搅它们的小日子。
□本报记者 张晶/文 万玉藻/摄
朝阳区三里屯:“脏街”不脏了 闹静两相宜
“夜晚灯红酒绿,凌晨垃圾遍地。私搭乱建把街占,日日来往万人穿。每到夜晚吵不休,百米脏街居民烦。终于治理拆违建,种上绿草花开艳。多年邻里相见欢,夜晚终能好入眠。居民有事政府管,百姓拍手才称赞。” 60岁的北京土著田利明在三里屯生活了50多年,今年家门口的“脏街”整治一新,变成了靓街,有感而发写了这首小诗——《脏街之变》。
“三里屯脏街”?没错,就是连接着三里屯太古里北区与南区的这条南北走向的无名小巷,虽不过200余米长,但因脏乱差而得名的脏街“外号”一度和三里屯酒吧街一样“名声在外”。
“脏到什么程度呢?早晨路过这里都得加小心。油汤、废水、包装袋、竹签满地。夏天黏糊糊,沾脚上很难蹭掉。”田利明回忆,商铺、摊贩在这里聚集,是从十多年前开始的,主要在三里屯南42号楼,一楼临街基本都是开墙打洞的。窄窄的一条街,被违建和摊贩挤得水泄不通。后来,麻辣烫、炸鸡串、馄饨摊越来越多,夜里就把这条街给占满了。从傍晚五六点,营业到凌晨三四点,完事就把不用的东西随地一扔。“整个晚上,整条街油烟缭绕,人声鼎沸,42号楼上的居民被熏得、吵得绝大部分都搬走了。”
违建拆除了,楼体粉刷了,路面变宽了,电线入地了,42号楼楼下还加了绿化带……为了还居民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朝阳区下决心对“脏街”进行整治,先后治理开墙打洞35户,拆除违法建设800多平方米,绿化美化300多平方米,逐步恢复42号楼原貌。现在,“脏街”不脏了,曾经的酒吧、流动商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靓丽街区。更让田利明欣喜的是,环境变好了,老街坊又搬回来了。
在北三里南42号楼的北侧,这里原来有两家酒吧,即将变成书店。目前,一家城市书屋正在装修,占地约260平方米,预计年底将开业。在城市书屋的旁边,还有一处700平方米的空间,将携手三联书店,打造一处24小时的书店。三里屯街道工委书记唐涌涛告诉记者,未来这里将与环境提升后的酒吧街呈现“闹静相宜”、“休闲不夜”的多元文化街区。
不仅仅是这条200米长的“脏街”华丽变身,如今漫步在三里屯,通过治理“开墙打洞”、违法建设新建成的绿地、花园,一张美丽的城市新名片日趋明朗起来。
“原来可真没想到,在自家门口还能有一处让大家遛弯、散步的花园。”让林女士提起来就赞不绝口的这处花园名叫“瑜舍”,位于三里屯路东侧。这里原为绿化苗圃备用地,后来封堵“开墙打洞”、拆除占地酒吧后,逐渐成为绿地留白以及自行车等其他杂物的聚集地。现在经过改造已建设成为具有时尚健康气息的社区花园。这处近2000平方米的精品花园从南向北设置了三个不同的空间,有儿童滑梯,还有充满现代感造型的艺术空间。
另外,在三里屯北29号楼和北30号楼东侧的酒吧街北口,还有一处名叫“逸心园”的社区花园。昔日,每到夜晚这里都被各家酒吧桌椅占据,现在修起了能够坐人的花坛,还修建了亭子、小桥、流水等景观,方便居民休闲。
□本报记者 孙艳/文 陈艺/摄
海淀区小月河:来了“小河长” 又现水清清
“过去是垃圾场,现在像花园,小月河边真是大变样啊。”家住海淀区学院路竹溪园小区的张力指着矗立在滨河路东侧一道绿色的防护网介绍说。防护网将修葺一新的排水沟隔开,这是为了防止垃圾车在此倾倒垃圾。
小月河纵向穿过学院路街道辖区,位于东升镇东部,是一条自南而北流向的河流,是重要的城市河道。学院路街道工作人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一些施工人员及无照商贩,夜间经常将沙石、渣土、垃圾等堆放在河道两岸。夏季多雨时,这些垃圾会严重影响河道边沟的排水畅通,同时也污染了小月河的水质。
自今年8月本市推进河长制以来,海淀区学院路街道办事处主任张之放和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炜担任起小月河的镇街级总河长。河长一上任,马上联合街道城管以及市河湖管理处土城所,对全长6.3公里的小月河进行了全面梳理。
河长的主要工作就是12个字——三查、三清、三治、三管。“三查”即严查污水直排入河、垃圾乱堆乱倒、涉河湖违法建设;“三清”即清河岸、清河面、清河底;“三治”即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治理;“三管”则是要严格水资源、河湖岸线、执法监督管理。
“有了河长制,工作好开展多了。以前巡线时发现建筑垃圾占了河道,工地方至少要三五天之后才会清理,但在河长制的协调下,城管执法人员上前参与管理,很多工地当场就会清走渣土垃圾。”河湖管理处土城所相关负责人说。
早在2015年1月1日起,海淀区在全市率先启动河长制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发挥了属地在水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区域内监测水体断面水质综合达标率同比提高22%,水务精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这样的变化在海淀随处可见,随着“河长”的走马上任,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有了“河长”的守护,水环境建设也将因此呈现出新面貌。
今年以来,海淀区上下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对“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总体部署,牢牢把握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大胆先试先行,标准上调一级,全力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各项工作。截至目前,各项任务均提前超额完成全年计划,有17个任务子项取得全市前三名;对人口带动作用较为明显,涉及人口40余万人,三季度常住人口净减少9.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7.6%。同步,在“提升”上下功夫,聚焦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创新发展能力、提升文化品位、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提升人居环境等领域,主动做“优”,管理加压,取得明显成效。
□本报记者 白莹/文 彭程/摄
丰台区草桥:亲水更雕琢 村居多野趣
阳光照在清澈的河水上,发散着柔和的光,河道两旁的绿植依然郁郁葱葱,给初冬的北京增添了一丝生机……街道整洁开阔,路上再也见不到四处张贴的小广告……近日,记者走进丰台花乡草桥,被整洁优美的街容、村貌深深打动。
“为了让草桥的河水更清澈,我这个‘河长’可是费了不少心思呢。”北京市丰台区花乡草桥村党委书记李澄清笑着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草桥地区共有马草河、旱河,造玉沟三条河流经,为了更好地治理河水,在李澄清的带领下,草桥地区摸排了三条河流所有的排水口,参与人员有30多人。
“光是准确定位排水口就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因为要一个个去找,还要有专人过去定位,将位置传回来,后台人员进行整理,并标注下来,建立档案。最终我们摸查出51个排水口,每天固定有3个人分组去巡视,检查排污口是否有排污现象,检查河道边是否有乱倒垃圾的现象,检查河道两侧是否有违章建筑,这几种情况只要有,就拍照片,并记录下来,上报到花乡政府,交由相关部门处理。”
在严密的排查、巡视和监督下,草桥地区马草河、旱河、造玉沟三条河流越来越清澈。
“河清不是目的,将河道打造成一道河景,才是我们更高的追求。”李澄清感慨地对记者说。
除了整治河道,草桥地区还对将近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街道和社区,在清洁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绿化、美化。
“高度重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是我们的成功经验。首先要有资金的保证,我们每年会投入2000万元,来整治环境,每年有900多人参加草桥地区的环境清洁、绿化、美化工作,其次,我们把街道、社区的各个方面,都分配专人负责,还建立了完善的奖惩制度,并且把环境卫生作为考核内容之一,这些措施都大大促进了环境的改善。”李澄清说。
除了干净、整洁,村里对街容、村貌的美观度要求也提高了,“在街道两旁,除了传统的种树、种草,我们还会精心设计一些绿雕景观,并分派专人进行维护,让地区美丽如画,是我们的心愿,这都需要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更需要用心去做。”
□本报记者 余翠平/文 孙妍/摄
大兴区生态文明教育公园:变废为宝 拆灰还绿
废旧混凝土大梁形成的雕塑、废弃钢条铸成的小鹿造型、碎砖砌墙,碎石块铺成步道……今年4月,大兴区生态文明教育公园正式开放。这个建在城乡结合部区域,用拆迁废料打造的生态公园不但让大兴区人民多了一个生态文明教育、休闲休憩的好去处,它还记录了城市蜕变和更新中的痕迹。
您一定还记得,2016年春天,习总书记来大兴植树,地点就是这个当时正在建造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公园。经过两年的打造,如今已经正式开放了。公园占地约16万平方米,东至同华路,西至西红门星光生态文化休闲公园,南至新凤河界外,北至南五环路界外。园内共有畅想园、智慧园、知行足下园、奋进园四个园区和一个河道驳岸。
而曾经,这里是低端产业聚集地,流动人口密集,既给治安秩序造成了损害,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存在着突出的安全隐患,成为城市痛点。
“都管这儿叫破烂院,只是路过,没进去过,家里老人倒是来过,这里收废品的多,价钱比小区里高些。听说来小区收废品的好多都住这里,大概破烂院就因此得名吧。”大兴居民孟丽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家离公园就隔一个路口,当时买房子的时候最不满意的就是离“破烂院”太近,环境差、治安也差,小饭馆、搅拌站、废品站、小物流,人杂、车杂,晚上遛弯从不靠近这片区域。
2013年,这片大院终于启动了腾退拆迁,一共腾退了100多家单位,疏解人口1万多人。公园建设方、大兴新媒体产业基地工程部经理刘钢介绍,腾退拆迁完成后,本着“拆灰还绿”、废物利用的生态环保理念,他们用时两年建设了这片公园。
从公园西入口进入,流线型渐高的毛石砌墙像一展画卷的卷头,渐松的卷轴正娓娓道来一种别样的、健康的城市建设历程……
带您往里走,咱们一起来找找废弃建筑材料循环再利用的痕迹。碎砖做成装饰墙,大石块铺地成砖,小石块粉碎成石子儿点缀步道两旁或者干脆做成精巧的垃圾桶,废弃的钢条不浪费,被做成了精妙的梅花鹿造型,处处可见。
园中,一个混凝土大梁雕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经介绍了解到,这个以废旧混凝土大梁形成的雕塑,所设置位置是中建宏福混凝土公司的原址,大梁记录着土地的历史,见证了城市产业更替迭代的发展,铭刻了城市进化蜕变的重要步伐及大兴区对污染企业腾退还绿的建设历史。
不光注重废弃材料循环再利用,这个公园“生态”主题同样突出。园中有一处“旱溪”,就是利用原场地的洼地,采用卵石和植物营造出自然生态的“溪流”。平时作为旱溪场景,下雨时作为场地雨水滞留渗透的主要场所,同时呈现出人工湿地的生态系统场景。
植物当然也是园中的一大看点,光林木就种了白皮松、海棠、碧桃等96个品种,还有鸢尾、月季等许多花草。记者了解到,公园目前已经正式开放,但由于基础设施还需再完善些,目前接待预约参观,等到条件成熟将逐步扩大对外开放范围。待铺装好跑步健身道、休憩设施,这里一定是周边居民休闲、观赏、纪念和游玩的好去处。
□本报记者 孙艳/文 陈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