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北京『生命之水』——首都水源守护人的故事
2017-07-21 来源:劳动午报
在北京的土地上,分布着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官厅水库等大大小小的水库。这些水库,承担着防洪、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重要功能,是京城的主要供水源地。而每一个水库、每一条引水渠的背后,都有一群默默坚守的职工。他们日复一日,检测水情、值班巡查、护林防火、打击违法……他们与青山碧水相伴,与暴雨洪水作战,为的是京城百姓用水安全,他们是首都水源的忠诚守护者。
张凤久:把水文工作 当作生命的一部分
怀柔水库管理所库区水文站站长张凤久。
张凤久是怀柔水库管理所库区水文站站长,今年59岁的他从事水文工作已经有40余年。水文工作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到下雨的时候,人们都会从室外跑到屋中躲雨。但是水文工作者却悄悄相反,他们要冒着大雨从屋中跑到室外。
提到水文工作不少人会比较模糊,不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我们的工作通俗的讲包括测验降雨、水位流量等内容。”张凤久介绍。
“水文是防汛抢险的耳目,只要下雨我们就要立即进入工作状态。水文工作的特殊性,需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需要绷紧水文关乎生命这根弦,更需要奉献精神!”张凤久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
2014年开始,南水北调来水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试运行期间又恰逢主汛期,怀柔水库作为中间节点起着重要的调蓄作用。作为库区水文站站长,张凤久连续多日奔走在水文一线,穿梭在库区站、峰山口、进水闸三个与反向输水密切相关的重点部位,关注水情水势、掌握断面变化、及时传达处防办闸门开启通知,确保南水顺利入库。
运行水位增高,为了不耽误水位的观测,他带领水文站的同事加班加点冒雨及时在峰山口及进水闸处加装水尺,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加测,保证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每年的防汛期间,水文站实行双人值班制度,值班比较密集,因此设立了主副班岗位,主班人员需要每天5点来到值班室开始工作,副班人员在7点半之前完成对相关数据的校核即可。
可每次轮到张凤久副班的时候,他总是6点不到就开始了工作,先是到大坝上巡视一圈,之后再到观测场观察蒸发器、雨量计的工作情况,最后回到值班室检查上报的水文数据。交接班时,他还会将前一天的库区情况向对方说明。
张凤久所在的水文站现有人员10人,80%的工作人员年纪在三十岁左右。近几年汛期遇到的强降雨天气,张凤久都会带领水文站全体人员积极应对强降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北京市的防汛期在每年的6月15日到9月15日,但是对于水文工作者来说汛期来的更早,结束的更晚。我们的防汛期从6月1日开始,到9月30日结束。”张凤久介绍。
进入防汛期,水文工作人员就会更加忙碌。“我们要按照汛期完成报讯工作,所以每天早上5点就要来到库区观测水位。”张凤久说。水文工作在外人眼里看上去是枯燥乏味的,可在水文人的眼里却是值得为之追求和奉献一生的。“虽然我们的工作看似简单和枯燥,但是我们总结的数据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既然选择了水文,就要把这项工作当成是生命的一部分来热爱。”
□本报记者 盛丽
赵慎福:徒步七八公里 巡查山林情况
怀柔水库护林防火班班长赵慎福。
夏季,才早上8点,太阳把山林照得明晃晃的。穿上工作服,捡起一根树枝当拐杖,怀柔水库护林防火班班长赵慎福和同事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进入山林防治病虫害,这一天他们的任务是检查方圆五公里的范围。山林含蓄水源的能力直接关系着水库的安全,不敢有半点马虎。
“天气越热,病虫害就越是厉害,尤其是美国白蛾,如果不防治,它们会把树叶都吃光的。”赵慎福说。为了保护树木,涵养水源,进入汛期后,对整个林区的树木进行普查是他们的必须工作。为了不漏查,他们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步行,在坑洼的山林中,一棵树一棵树地看。顶着炎炎烈日,每天徒步穿行七八公里。“摔倒、被树枝划伤是常有的事儿,干我们这工作,可以说是‘小伤常在’。”赵慎福说这话时,语气稀松平常。
为了防治美国白蛾,护林员还会对林木施药。每次施药,经过的人都会捂着鼻子赶紧躲开,可赵慎福却站在一旁盯着护林员,眉头都不皱一下。一年下来,山林怎么也要普防个四五次,防治一次就得十天半个月。有人劝他说:“再防治的时候,您戴上个口罩吧,省得这一天下来呛得喉咙疼。”可他却说:“那哪儿成啊,戴上口罩我还怎么大声指挥他们干活了,万一哪块没打到,长白蛾了怎么办!”
今年51岁的赵慎福之前在水库上负责工程管理。后来,怀柔水库为了加强护林工作,把一批责任心强、工作任劳任怨的人充实到护林防火班,赵慎福便是其中之一。打那起,赵慎福便和“休假”的事绝了缘,甚至10年都没在家吃过年夜饭。
“哪有时间休假啊,夏天防虫,冬天防火!”为保证库区林木资源安全,夏天,赵慎福顶着炎炎烈日坚守在防虫一线;冬天,他又在刺骨的寒风中警惕着火情隐患。平常闲谈时,别人开玩笑地问他:“老赵啊,你这工作做得也太到位了,难道你就没有累的时候吗?”为人热情、幽默的他答道:“你把我当奥特曼啊,怎么不累啊,可一想到咱这山林可能遭到各种破坏,我这小心脏啊,可承受不了。想到这,我体力立刻就恢复满格啦!”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赵慎福担任了山林班班长。打那以后,他就更忙了。每逢大年三十,他都要巡逻库区周边的各个重要地段。面对妻儿及家人的责怪,他从没有抱怨过。赵慎福说,干这行多少得有点“抛家舍业”的精神,不光是他,他们班组的每一个人都如此。“前两天还有一位阿姨抱着一个还未断奶的婴儿来到护林防火班,找妈妈喝奶呢。”
“步履巡遍山林间,只为水清松叶繁,守过岁月何言苦,唯怨四时少雪天。”这是写给水库森林卫士的诗,对于外界给他们的赞誉,赵慎福表现得很淡然,他说:“这是我的工作,既然我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好。”
□本报记者 张晶
罗黎和:敢于较真碰硬 水政监察展现“军人范儿”
京密引水管理处水政监察大队副大队长罗黎和。
“组织的决定就是我的选择。”北京市京密引水管理处水政监察大队副大队长罗黎和坚定地说。2009年11月,他从北京卫戍区警卫第三师转业到地方工作。
罗黎和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特别是担任领导职务后,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从定居的怀柔区调到海淀区,从海淀区调到昌平区,先后变换了两次工作岗位。不管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克服“离家远、孩子小、老人又不在身边”的实际困难,从来没因为个人的事影响工作,也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条件和要求。用他的话说:“我能从大山来到北京,我知足、我感恩、我奋斗、我快乐”。
每年大年三十,他都要替职工值班,这是他在部队多年养成的习惯。他善于和职工打成一片,关心爱护职工,始终把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夏季是水事案件的高发期,没有节假日是水政工作常态,他发扬革命军人“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善于连续作战”的精神,顶烈日,冒酷暑,带领队员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撸起袖子战斗在一线,把工作时间从八小时内拓展到八小时外,错时段开展执法,提升了执法效能。“我们是同事,更是战友,不是对手,要相互帮助。”他经常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的队员。
今年5月,京密引水渠海淀段的“游泳、钓鱼”等涉水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老百姓反应强烈。水政温泉中队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得知这一情况后,罗黎和主动向大队请示,积极与温泉中队沟通,带领队员协助海淀段开展“水政执法综合整治夜间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权力就是责任”是他的口头禅。每次联合执法都会有违法当事人通过各种渠道托人打电话要求照顾。他始终坚持按规矩办事,不放弃原则。在查处一起污水入渠事件时,一位违法当事人通过他的战友找到他,二话不说丢下了两条烟和两瓶酒就走了。他当场联系了战友并将烟酒如数退还了违法当事人。渠道边有些企业为了和水政联络感情,利用搞宣传的时机捎一些土特产,也被他一一谢绝,用行动教育队员廉洁自律,秉公办事。
2016年“五一”节联合执法过程中,说情的电话打到了罗黎和的手机上,要求行个方便,网开一面。罗黎和排除干扰,依法对当事人的钓具进行了暂扣。
由于水政执法不带有强制性,往往查处量与立案量差距很大,有的人就不愿意来接受行政处罚,给工作造成了被动。罗黎和带着问题找答案,多次到城管、渔政等部门学习取经,终于把“人员身份核实”纳入到水政执法工作中,大大地提高了立案数量。
2016年,罗黎和所负责的昌平中队水行政处罚立案33起,结案33起,案件处理量将近整个水政大队案件处理量的三分之一,怀柔水库、京密引水渠的涉水事件明显减少,得到了各级领导和水源地老百姓的认可。
针对京密引水渠水事案件多、执法难度大等特点,他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先后与沿渠环保局、城管执法局、公安局、综治办、农业局等单位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为水政执法工作开拓了新思路。
罗黎和自到水政大队工作以来,要求执法宣传见实效,每年都要带领队员主动到沿渠的村委会、学校、银行、施工工地以及外来人口比较多的社区进行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安排专人积极利用QQ、微信、贴吧、论坛等网络载体宣传水法规,掌握网络舆情。对一些接受处罚和教育的人员,他要求队员做好思想工作,起到处罚一人,教育一片的效应。几年来,从未出现过投诉和举报的事情。他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做到水事违法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本报记者 马超
赵永宏:坚守水文岗位33年 监测数据零错误
前辛庄水文站站长赵永宏。
很多水库都是多条河流汇集而成的一个“大水缸”,而这些河流的水量对于水库储水安全至关重要。就在水库周围的分支点,有一群人默默地监测着河流的水文数据,特别是在汛期,为守护水库安全发挥“耳目”和“参谋”的作用。
怀柔水库所前辛庄水文站就是库区一个藏在深山里的监测站。赵永宏是这里的老站长,从1991年到现在没换过岗。
“雨情就是命令”。对于水务人来说,这不是虚话。每采访一个水务人,都喜欢拿“7·21”当例子,在普通人看来,例子太久远了,但对于水务人来说,他的“7·21”经历终身难忘。
2012年7月21日本是赵永宏休息的日子。这天上午,赵永宏结束在门头沟雁翅镇的水文监测技能培训,坐了5个小时的公交车回到顺义牛栏山镇的家里。刚扒拉了两口饭,天上就开始掉雨点。又饿又困又累的赵永宏二话没说,骑着电动车就往十多公里外的水文站跑。
雨越下越大,骑到怀柔庙城镇,一座下凹式铁路桥已经灌满积水。赵永宏推着电动车,蹚过齐腰深的水面。水蹚过去了,电动车却失灵了,只好一路推着,在雨里步行到水文站。进了站,浑身湿淋淋的赵永宏顾不得换身干衣服,就立马和工作人员一起,到河道边测量上游来水数据。
取水样、观测水位、计算流量……他们一直忙碌到第三天下午,工作才算结束。一下班,大家伙儿饭都顾不上吃,倒头就睡。
其实,遇上大雨,水文工作也是个危险工种。“我们最怕的是打雷,有时正在冒雨测量呢,突然一个雷劈下来,不是身后的树杈掉下来,就是旁边的标杆劈成了半截。”他说:“雨越急,我们就越忙,因为测量数据需要随时更新。”
在赵永宏和同事们的眼中,水文站是一个家。但要融入这个家,确实需要一个过程。90后小伙儿刘文军刚来的时候,都不敢一个人值班。后来,在赵永宏和同事的帮助下,他也能够独当一面。小刘说,赵站长特别喜欢向他们这些年轻人传授经验。如果你问他三个问题,他不但会作出详细的解答,而且还会找出专业书籍进行一番解释。
的确,赵永宏一直在用心当好这个“家长”。近些年,来到站上的新职工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动手能力差,来到站上后赵永宏先教他们做饭、收拾卫生,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嘱咐他们在站上工作,汛期多准备几件换洗的衣服,又不要样儿,干净就行。雨天流量测验时,测一次湿一回衣服,雨衣穿严了,汗水溻湿了衣服,穿不严,雨水浞湿了衣服。 今年是赵永宏在水文工作岗上的第33个年头。33年来,赵永宏和同事们共完成施测流量2100多次;施测单位水样180多次;拍报水文数据15万多组;输出水文成果表320多张,仅观测水位步行距离就有3万多公里。提供的水文监测数据没有出现一个错误!
对于这一点,在全市水务工作者中,赵永宏成了大家的学习榜样,也是北京基层水务岗位上的传奇人物。赵永宏只是简单的回答,做工作就要做到最好。为了这个“最好”,临近60岁的赵永宏从来没有放下过学习。
“现在,年岁大了,眼花了,记忆力差了,我的学习方法也随之升级。”赵永宏告诉记者。现在,他把新的水文规范和教材用电脑从网上下载下来,将文本格式转换成MP3格式,放到小音箱里听,反复的听,也就记住了、掌握了。工作中把不经常观测的项目、工作,抄下来贴到办公桌前,让大家经常看到,避免大家在日常工作丢项或出现过错。
即便是快退休、已经当了姥爷的白发老头了,现在还经常可以看到赵永宏手拿小音箱,聚精会神地边走边听边学的画面……
□本报记者 孙艳/文 陈艺/摄
怀柔水库管理所:雨中测水量 雨后检设备
怀柔水库是京郊主要水利工程之一,蓄水面积12平方公里,总库容1亿立方米,是北京市民的饮用水源地之一。为了让市民喝上健康安全的水,有一群水库卫士与碧水为伴,和洪水作战,无私奉献,默默付出,他们就是怀柔水库管理所的职工们。
怀柔水库管理所现有12个班站,职工80人。其中有4个管理站,3个水文站,1个水工班,1个机电班,1个山林班,1个巡查站,1个办公室。职工各司其职,确保怀柔水库正常运转。
特别是进入汛期后,水库上下都进入了戒备状态。“雨情就是命令”,一旦出现降雨预警天气,水库职工必须全员到岗,随时备战。怀柔水库管理所书记马连生打趣道:“别人下雨往里跑,我们水文班的职工是下雨往外跑,雨水增加20毫米,他们就要上报一次信息。”虽然现在有了自动化的检测设备,可为了保险,怀柔水库还保留着人工检测机制,而且为了保证数据准确,水文站的职工必须要在降雨过程中进行数据采集。“因为水文监测的时效性特别强,错过降雨时间,监测到的数据就有可能差之千里,所以这些职工必须冒雨工作,十分辛苦。”马连生介绍道。
雨中是水文班的职工忙,雨后则是水工班、机电班、管理站的职工忙。“雨一停,他们就得马上出发,去查看水库各个设备有没有被雨水损坏,电线有没有被大风刮断等,一旦发现情况,必须及时上报并处理。”马连生说,巡查一圈下来是25公里路,即便开车也要走上半天,在重要站点,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职工还得下车徒步前往查看,劳累程度可想而知。
“我们的职工都特别可爱,谁都知道这是一份苦差事,可从来没有一个人抱怨过。”马连生说,水文班里有5名女同志,面对男同志都要咬牙完成的工作,这些“巾帼英雄”丝毫没有怯懦。女职工张芳小孩才五六个月大的时候,正赶上汛期,面对雨情,在家休产假的她主动打电话到所里问:需不需要人手,如果需要随时可以回去上班。
这两年,水库上新来了几名“90后”职工,被分到了水库管理站。偌大的水库,4个管理站分散而设,周围是望不到边际的青山绿水。由于工作特殊性,管理站的职工一个班要上24小时,平时,只有两三个人一班,汛期时上岗人多一点,也才五六个人。几个人,就那么年复一年地守在那里,此中的煎熬,非常人可以理解。印象中,独生子女都多少有些娇生惯养,可这几名“90后”身上没有一丝娇气。“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辛苦。”说起所里的“小年轻”,马连生如是评价。
职工不畏艰辛,坚守岗位,作为书记的马连生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时时把职工的冷暖挂在心上。雨天,职工在一线奋战,作为领导,他坚持冒雨到各个站点巡视,“不能算是慰问,我觉得这是我们当领导的分内事,让职工们能够安心。我们会给职工送去一些食物,因为一到下雨天,职工们忙起来,可能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马连生说,职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领导班子成员都会尽可能帮助职工解决,让职工免除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张晶
京密引水管理处水政监察大队:与水事违法人员“斗智斗勇”
下午下班时间到了,可京密引水管理处水政监察大队的三十多名队员却没有一点要下班回家的意思,他们整理着行装,一副随时准备战斗的状态,“大家注意安全,密切配合,快速取证,文明执法……”伴随着队长唐军的叮嘱,京密引水管理处水政监察大队夜间联合执法行动就要展开了。
“有群众举报,同时经过我们调查核实,在京密引水渠北台上村附近,总有靠近水渠钓鱼的违法行为,这次联合执法就是为了严厉打击这种不法行为,做好水源保护工作。”唐队长告诉记者,北京市京密引水管理处隶属于北京水务局,其管辖范围包括:京密引水渠、怀柔水库、潮河总干渠以及怀柔应急水源地(均属一级水源保护区),主要负责怀柔水库、京密引水渠、潮河总干渠、怀柔应急水源地的运行管理工作。而水政大队则是负责全处水政执法工作和水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
说起执法工作,副队长梁巍向记者讲述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面对执法,有的违法人员撒谎耍赖,拒不承认;有的则撒腿就跑,跟检查员们比速度;还有的不惧危险,翻越围栏,或跳下高台……“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我们既要保障相关人员的安全,又要讲究执法过程中的方式方法,每一次执法,都是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宣传的过程,要让大家意识到,保护水源,人人有责。”梁巍告诉记者。为了加强执法力度,近年来,水政大队积极联合地方力量,先后与昌平城管大队、怀柔城管大队、海淀城管大队成立“城管水政执法站”;与怀柔区水务局、公安分局、环保局、农业局联合,不定期开展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库区游泳、钓鱼、渔船载客等水事违法行为;与北京市渔政监督管理站及沿渠五个区县的渔政站进行联动,共同制止电鱼、毒鱼等违法行为。
各类联合执法有效地强化了执法力量,同时执法事件也从工作日的工作时间短,调整为非工作时间,甚至夜间联合执法。“每次夜间执法,都要牺牲队员们休息的时间,最晚的时候要工作到半夜十二点多,但没有一名队员心生抱怨。”梁巍说。保护水源的执法工作不分时间,也不分季节,只要违法行为在,他们就必须严厉打击。
据了解,目前水政大队共有职工47人,其中32人都坚守在执法一线,且绝大多数队员一整年都无法正常休假。梁巍说,“去年,队长把假期都贡献在了工作岗位上,仅有春节假期才得以休息。”
当然,除了在执法现场与违法人员“斗智斗勇”外,通过科技手段成功处置的一起网络传播非法野钓事件的案例,也被人津津乐道。副队长罗黎和回忆,去年六月,他们接到举报,一钓鱼爱好者多次到京密引水渠一级水源保护区非法钓鱼,并在某网络论坛多次发布违法钓鱼信息,炫耀违法行为,造成不良影响。
“经过追踪发帖人的网络足迹,联合公安部门对当事人进行调查核实,在掌握违法者钓鱼事实的前提下,我们依据有关法规,对违法者进行了处罚。”罗黎和告诉记者,通过处罚教育,违法者孙某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网络论坛上发布了一封“道歉信”,提醒广大市民和身边的钓友,“京密引水渠和怀柔水库都是一级水源保护区,是禁止垂钓和游泳的。”同时,呼吁广大网民遵纪守法,身体力行保护水源安全。
□本报记者 王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