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老人飞机上窒息昏厥医生夫妻紧急施援手——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医护人员万米高空救人纪实

2017-03-15 作者: 余翠平 通讯员 孟莹

 
  近日,在三亚飞往北京的CA1804航班上,一位老人突然昏迷,同机的北京市垂杨柳医院的医生夫妻刘佳、熊鑫,临危不乱,伸出援手,上演了一场万米高空的生死营救。
  刘佳是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泌尿外科的医生,熊鑫是呼吸科的医生,此次来三亚是为了与孩子短暂团聚。由于二人周一都要出诊,便急匆匆结束了不到两天的三亚之行,便赶晚间飞机返回北京。晚餐后,这对夫妻闲话家常时,突然,一阵广播打破了宁静:“紧急通知:飞机上有一名乘客突发急病,现需要医生前往救治。乘客中如有医生,请立即联系机组人员。”
  万米高空老人突然昏迷
  听到广播,熊鑫边解安全带边说,“你还记得我上回坐飞机抢救的那个癫痫病人吗?不知道这次是什么情况?”原来,几年前熊鑫也曾在飞机上救治过一名因与人争执导致癫痫发作的乘客,当时她反应迅速,成功缓解了病人的病情。
  “走吧!”刘佳迅速解开安全带,站起身来向乘务员表明了身份。随后他们在乘务员的带领下,来到病人的旁边。
  这是一名60岁上下的男性病人,他身体很胖,低垂着头,紧闭双眼,面色紫红,舌头吐出,任凭旁边的家人怎么呼唤都没有反应。
  “这是窒息昏迷了!”刘佳条件反射一般摸了摸老人的颈动脉,“没有心跳!需要立即抢救。”夫妻两人心有灵犀,熊鑫立即检查老人的口鼻,徒手清理里面的分泌物和异物;刘佳则询问家属老人有无既往病史、过敏史,在昏迷之前都有哪些异常现象等等。
  通过了解,刘佳、熊鑫得知,老人一直身体不适,此次坐飞机去北京就是为了求医,没想到还未抵京就在飞机上出了状况。了解老人情况后,夫妻二人交换意见,一致认为老人极有可能是食物阻塞气道导致的窒息或急性心梗。
  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术
  当务之急,是立即为老人进行心肺复苏术。
  “我们需要一个平地,还需要急救包。”“好的,我们飞机上有,我立即去拿。”一名空乘手脚麻利地取来急救包。周边的乘客也纷纷帮忙把老人稳稳当当地抬到了登机口的空地上。刘佳一马当先,撸胳膊挽袖子开始了第一轮心肺复苏。
  “这样不行,我刚才都没清理出多少异物,舌头在外面伸着,需要气管插管才行。”熊鑫紧皱眉头。然而,飞机上急救设备有限,熊鑫只能先咬着牙用氧气袋给老人吸氧。
   “气道不通,我来顶胃试试。”这时,已经连续做了两轮心肺复苏术的刘佳发现效果不佳后说。熊鑫立即扶正老人,刘佳摸准位置,实施了几次顶胃,但是老人并没有吐出多少异物,窒息的情况依旧没有好转。
  此时,飞机上闻讯来了5名医生乘客,大家在沟通病情后,也十分赞同刘佳、熊鑫的判断,并轮番为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
  自制“吸痰器”为老人吸痰
  连续几轮心肺复苏后,熊鑫见老人仍没有自主呼吸和心跳,焦急地说:“还是得畅通气道!”这时她看见急救包里有一些粗的吸气管,便灵机一动,用剪刀剪成合适的长度,慢慢伸到老人口腔中,再垫上一些纱布,就用这简易的“吸痰器”嘴对嘴开始为老人吸起了痰。
  “出来啦!”随着几次呼吸,从老人口腔中喷出几粒带血的米饭粒。大家顿时振奋了精神,并再次进行心肺复苏术和人工呼吸。
  一个多小时高强度的高空抢救后,刘佳、熊鑫等人体力耗尽,汗水顺着脸庞往下淌,上飞机时的体面着装也在全力施救中变得皱巴巴,老人家属、乘客、机组人员看在眼里都深受感动。
  飞机乘务长也与机长紧急商议,联系地面后于当晚8时许在石家庄紧急迫降,救援人员迅速将老人送往当地医院。在老人被送上救护车后,他的家人频频向刘佳、熊鑫鞠躬致谢,乘客中也有很多人投来钦佩的目光。
  在经历了这场“万米高空施展CPR抢救病人”的考验后,很多人都为这对伉俪点赞,他们却说,这是每一个医生都会做的。“遇见这种事儿,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熊鑫直爽地说,“不光是我们,其他医护人员也都会条件反射般冲上去,先救了再说。”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