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名厨张晨冰:让更多人共享“美味人生”
2017-03-03 作者:王路曼 来源:劳动午报
她初中毕业后,拿着三百多块钱“离家出走”,来到郑州,参加了一个短期厨师班。为了养活自己,她在郑州开始各种打工,但依然没有放弃当个名厨的理想。郑州亚细亚假日酒店后厨,是她正式开始当学徒的地方,被拒绝时,她表示只要能进后厨,不要工资。工作三年,她年年被评为先进。为提高厨艺,她只身来到北京,进入北荣酒楼,后师从烹饪大师石万荣,学京鲁菜系十八年,成为有着“北京烹饪大师”、“中国名厨”、“海峡两岸十大名厨”等桂冠的女名厨。她就是创立北京“饪我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专做名厨分享平台,让更多的人共享“美味人生”的女名厨张晨冰。
第一次见到女名厨张晨冰,是前不久在北京东四环望京一购物中心的“冰冰湘”餐厅。当时,她身着深蓝色休闲外套,枣红色宽松休闲裤,中性的打扮下,配上她的一头短发,看起来十分干练。从古至今,所有酒楼、饭庄的后厨,都是男人的天下。然而张晨冰经过多年摸爬滚打,竟从后厨的男人堆里脱颖而出,成为有着“北京烹饪大师”、“中国名厨”、“海峡两岸十大名厨”等桂冠的女名厨,其经历的艰辛,别人难以想象。
生活中的张晨冰。
张晨冰出生在中国厨师之乡河南长垣县,18岁离家开始学习厨艺,后师从烹饪大师石万荣,从业20余年,如今创立了自己的餐饮公司。
与张晨冰相对而坐,记者以为会听到一个让人感叹的励志故事,但张晨冰不喜欢赘述过往的艰难。“从业的辛苦其实不足挂齿,我感恩一路遇到很多给予我帮助的贵人,让我的人生变得‘美味’、‘多彩’。”张晨冰说,现在她正致力于一种分享,通过各种平台,让更多的人共享“美味人生”。
叛逆少女 18岁离家学厨艺
张晨冰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因不愿意遵从父亲的安排去嫁人,1994年拿着三百多块钱“离家出走”。“那时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到了郑州。”张晨冰说,之所以选择厨师这一行,是因为觉得当厨师算是有了一技之长,走到哪里都能有口饭吃。
拿着300块钱,张晨冰在郑州商业服务学校报名了一个短期厨师班。“其实300块钱是远远不够交学费的,但我跟老师商量了半天,说自己就学300块钱的,学费不够了就走人。”张晨冰说,“我真是挺走运的,当时我很无助,但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300块钱只够学习一个多月。为了生存,张晨冰还得想办法赚钱。在郑州的那段时间,张晨冰日子过得虽然非常艰苦,但她真的遇到了很多给予她帮助的好朋友。“除了老师和同学们平日里的关心和照顾,记得一个服装班同学毕业走的时候,跟老师说将租被子退回的30块钱押金,都退给我,让我非常感动。那天我改善了自己的伙食,一口气吃了11个烧饼。”对于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张晨冰一直铭记在心。
为了养活自己,张晨冰在郑州开始各种打工,但打工之余,她还是希望进入大酒店,学厨艺。郑州亚细亚假日酒店,是张晨冰正式开始学厨艺的地方。面试时,人家一见张晨冰是个女孩子,还要到后厨学厨艺,马上拒绝了。结果张晨冰提出,“只要让我进来,我不要工资的,纯学徒。”即便如此,对方还是不太乐意。为了拒绝张晨冰,对方提出“交60元生活费”的要求。尽管囊中羞涩,但为了能学厨艺,张晨冰马上说:“行,我交!”酒店方无奈,勉强收下了她。
进入亚细亚假日酒店后厨, 张晨冰什么样的活都干过。“当时我学的是粤菜,算得上是对烹饪的启蒙。”张晨冰告诉记者,在亚细亚假日酒店后厨,她一干就是三年多,从洗碗、打荷、摘菜到炒菜,张晨冰成了能在后厨坚持下来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
勤快上进的张晨冰在亚细亚假日酒店工作的三年中,几乎霸占了每年的“劳动模范”和“劳动标兵”等荣誉,但这些依旧没能给张晨冰带来更多的成就感。“如果我坚持在亚细亚酒店工作,或许可以拿着几千块钱的工资,过着舒舒服服的小日子,但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张晨冰来到北京。
拜师石万荣 学京鲁菜系十八年
到北京后,张晨冰到处找工作,后来得到了当时位于朝阳劲松地区北荣酒楼的面试机会。“当时的北容酒楼非常火,去面试的厨师就有二三十人。”张晨冰记得面试当天的场景,酒楼要求每一位厨师炒两个菜,一个宫保鸡丁,一个鱼香肉丝。这两道是最普通、最寻常的菜肴,但却十分考验功底,每一个厨师都会做,可做出来的口味却各有不同。
张晨冰(左)和她的老师。
张晨冰坦然应对实操考试,合格后,当时亲自面试的石万荣大师问她,“你一个月要多少钱工资啊?”单纯的张晨冰诚恳地说,“我不知道,我刚来北京,也不知道我在您这儿值多少钱。您觉得我值多少钱,就给我多少钱,您要是觉得不合适,我再走。”
可能是被张晨冰的坦诚所打动,石万荣大师问,“你一个女孩子来北京做什么啊?”张晨冰说,“学技术啊,我就想学真本事。”于是。北荣酒楼留下了这个实在的河南姑娘。
用张晨冰的话来说,进入北荣酒楼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家庭,她感恩老天这一安排。在此后的18年时间里,她每一天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在后厨张晨冰发现,灶上几乎所有的炒锅师傅都是石万荣大师的徒弟。虽然她跟其师兄弟一样,也接受着石万荣大师的亲自指导,但张晨冰没拜过师门,心里也常常嘀咕。有一次,她偷偷问师兄,“我能成为师傅的徒弟吗?”师兄告诉她,“这需要一段时间的考察。”于是,张晨冰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学习了,每天在后厨6个多小时锅不离手。
果然,通过半年的考察期,张晨冰正式拜师,成为石万荣大师的亲传女徒弟。身份的转变,更促进了张晨冰努力步伐的再加速,但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她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严厉教导。
一天,张晨冰炒好的一盘木须肉刚被服务员端走,结果在传菜的过道中,被石万荣大师拦了下来了。“这是谁炒的木须肉。”盘子被狠狠地扔在桌子上。张晨冰怯怯懦懦地答道:“是我炒的。”
不料接下来,就是一通劈头盖脸的批评。“我什么时候教你这样炒木须肉了?这道菜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鸡蛋不能太老,也不能太嫩,一定要把握好火候……”石万荣几乎用骂人的口气将木须肉的做法说了一遍,最后,石万荣当场亲自动手做了一盘木须肉。像这样被师傅骂的事,在张晨冰学艺时常有发生,而也正因如此,张晨冰的厨艺得以迅速提高。
肩挑行政总厨 刚柔并济打造优秀团队
正如石万荣大师在重用张晨冰时所说的“她是一个有想法、很实在的可塑之才”,张晨冰没有辜负师傅的厚望。
后厨有很严格的晋升制度,八个灶眼,从尾到头依次晋升。张晨冰从最末一个“尾火”干到总厨,用了六年的时间。“其实走到主厨、总厨的岗位上,就已经进入了管理岗位,不仅仅要有炒得一手好菜的专业技术水平,还要参与很多管理工作。”张晨冰说,这些年,她就像曾经的师兄弟照顾自己一样,关照和教导新来的同事。
有人评价张晨冰,说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行政总厨。在技术上,她能熟练地掂勺、翻锅,赢得了男厨师们的尊重;在管理上,她兼备女性的亲和、细腻和男性的果断、坚强,赢得了员工的一致认可。
在万荣美食广场工作期间,张晨冰担任副总经理和行政总厨的工作,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亦刚亦柔的张晨冰,总能游刃有余的处理好。
张晨冰在录制烹饪节目。
曾有一段时间,一位炒锅师傅负责制作的菜连续遭到投诉。批评、罚款后,问题并没有解决。张晨冰得知后,在厨房观察了一天,发现这名炒锅师傅炒菜期间频繁接电话,一下班就匆匆离开,情绪焦躁不安。通过交谈,张晨冰了解到这名炒锅师傅家里发生了“特殊情况”,心情不好,没有心思炒菜。张晨冰主动给他一周假期,让他处理事情并调整情绪。一周后,这名炒锅师傅再来上班时,所炒出的菜客人很满意。
张晨冰倡导快乐厨房,做“开心菜”,不做“情绪菜”,她经常用心观察员工的情绪,帮助他们疏解压力。不过对不守规矩的“刺头”,她也很有办法。
“我有一套惩罚程序:1、给我一个不罚你的理由。2、依照规定罚款。3、清扫酒店全部卫生死角。”张晨冰说,一般的员工都会止步于程序2,而程序3是张晨冰摸清了“90后”的性格后专门增加的,因为他们对罚款很不屑。曾经有一个小工就拿出100元钱,说“这是我迟到10次的钱”。张晨冰派他去清扫酒店的所有卫生死角,也遭到拒绝。对此,张晨冰不怒不恼,说:“那你歇着吧,我替你干”,然后她拿起工具就去清理。这下,“刺头”小工顿时感到羞愧,主动接过工具清扫酒店死角。清理酒店卫生死角的任务繁重,因此这样的惩罚保准达到目的,张晨冰的做法行之有效。
感恩师徒情 离别是两难的选择
在采访过程中,张晨冰说得最多的,还是石万荣大师。对于自己的恩师,张晨冰心里满是感恩。她说,“师傅是一个工作上从严,生活中从宽的人。”
“跟在师傅身边久了,你会发现,很多师兄弟结婚、生孩子、养孩子……什么事,师傅都管。”张晨冰还记得,2001年,她母亲患癌症病危,自己又被诊断出胰腺纤维瘤,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照顾母亲,张晨冰返回河南老家,耽误了很长时间的工作,但母亲的丧事过后,张晨冰还是无法上班,她在石万荣大师的办公室里说,“对不起师傅,我还不能上班,医生说我肚子里长了一个瘤,需要做手术。”
听了张晨冰的话,石万荣大师心疼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我当时都不知道怕,没掉过眼泪,但师傅的心疼,却真真切切摆在面前,让我感动不已。”张晨冰说,从师傅办公室里走出来,她到宿舍收拾行李,打算回河南做手术。也就半个小时的工夫,石万荣大师拿着一个厚厚的信封走到张晨冰面前,里面有师傅给的5000元,其他是兄弟们凑的三百、五百、两千、三千……共计一万多元钱。拿着这沉甸甸的心意,张晨冰几乎说不出话来。
手术最终在郑州完成。“这期间,师傅三天两头打电话,了解我的病情,关心我的生活。手术后,师傅还马上张罗我回北京养病。”张晨冰哽咽地说,“师傅的关心和爱,真的就像我的父亲一样。”
“不管是师傅的教导,还是师傅的关心,我心里一直都非常感恩。”张晨冰告诉记者,2015年6月1日,她正式从万荣集团辞职。
对于这次离开,原因有很多。张晨冰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由于常年的高强度工作,张晨冰的声带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声音沙哑,特别是周末,人多,她说话也多,最后几乎都发不出声音来了。
“我已经做过一次声带手术了,后来医生又建议做手术,而且我的腿也被诊断出髌骨软化,实在不再适合高强度的工作了。”张晨冰决定开始放慢自己的生活节奏,所以辞职也成为不得已的最后选择。
为了挽留爱徒,石万荣大师曾说,“即便你什么都不干,我也可以给你发工资。”可对于张晨冰来说,拿着师傅的工资,又不能继续干后厨里高强度的工作,她做不出这样的事来。
张晨冰的离开,对于师徒二人来说,都是痛苦的,但张晨冰承诺,“除了不能继续上班,只要师傅用得着,她还会随叫随到。”
探索新型创业模式 分享“美味人生”
从万荣集团离开后,张晨冰休息了大概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她深入了解了互联网经济,并成为“在行”手机APP的一名“行家”,并通过互联网平台,教别人线上做菜和线下做菜。
张晨冰也问过自己的学员,“为什么不去百度上搜索做菜的方法?”学员的回答是:“搜索之下会有N多个答案,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但找国家名厨现场教学,就可以最直接的学会做某道菜的方法,一定不会偏到哪里去。”
还有一个学员问张晨冰,“您有这么好的厨艺技术,为什么要开实体店啊?多累。”在张晨冰看来,踏实搞技术的人不做实体店,哪里还有什么用武之地。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经过与专业人事沟通与交流,她发现在互联网经济下,原来还有很多未知的惊喜。原来分享经济、互联网经济也可以让一个技术人员找到合适的市场价值。
于是在2016年6月,张晨冰就注册成立了北京“饪我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做名厨分享平台。张晨冰认为,既然选择了烹饪这一行,她就要努力把它做好,至于如何做好,张晨冰说,只要用心,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去做,加入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理念,这件事就会变得有灵魂。
张晨冰(中)通过互联网平台,组织线下烹饪技术分享。
“用心去做有灵魂的产品,一定会跟别人的不一样。”张晨冰坦言,现在有很多互联网产品做的都不是非常好,有很多因素,其中互联网产品营销和产品本身的不匹配,就是很严重的问题。而张晨冰作为技术人员出身,她恰恰可以将产品本身做到极致,再加之现如今的互联网思维,她有信心做到更好。
说到这里,张晨冰向记者介绍了这家名为“冰冰湘”的餐厅,“实际上,这家店就是‘饪我行’公司旗下的一个体验店,我要让客户知道和亲身体验,线上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样子,是什么味道的。”张晨冰说,她正努力打造餐饮+互联网女性大厨创业第一品牌,打造自己独有的创业模式。
张晨冰希望,通过这种餐饮+互联网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和拥有如她一样的“美味人生”。张晨冰说,“这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引导忙碌的人们回归家庭,从烹饪中感受生活的魅力,从味蕾中品味幸福的真谛。”
现如今,张晨冰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公司,在自己的创业模式中努力奋斗着。“有时候做直播分享厨艺,有时候教学生一起烹饪佳肴,还有时候,约上三五好友和家人一起茶饭闲聊,这是多么美好而又悠闲的生活啊。”张晨冰说,“美食和爱一样,不可辜负。希望每一个学会烹饪佳肴的人,都把它做给自己所爱的人吃,把爱传递下去。”
□本报记者 王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