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十一妹:做不完的“红楼梦”
2017-02-24 作者:余翠平 来源:劳动午报
繁忙的工作日过后,人们迎来阳光明媚的周末。做一顿美食,看一场电影,都是很好的放松方式,但对仝十一妹来说,在阳台上斜倚着靠枕读几回《红楼梦》,才不辜负这美好时光。
仝十一妹,河北人,80后,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浓厚。
“我出身农村,村民家里连纸笔都很少见,唯一的书籍就是孩子课本。但我非常渴望书,到人家串门,就读墙上的日历,读老太太用旧报纸剪的鞋样子上的字。”仝十一妹说。
仝十一妹第一次读《红楼梦》是在一个乡村小学教师家里,那是10块钱一套的盗版四大名著。纸质非常粗糙,缺页漏页严重,字比蚂蚁还小,一部《红楼梦》印出来只有不到两厘米厚。书中到处是错讹,目录中有一页居然是《西游记》的,“宝玉”很多地方写成“列宁主义玉”。
那是仝十一妹除了课本以外读到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即使是那样劣质的盗版书,还是把她紧紧吸引住了。
“即使那时书中很多内容是不懂的,但你会感受到贾宝玉和林黛玉心意相通的爱情,你会为优美的诗赋辞藻所打动,你会为一个显赫大家族的衰亡而感慨。”
上中学时,《红楼梦》中的文学手法给了她极大的启发。比如贾宝玉的出场是怎样欲扬先抑,王熙凤夸林黛玉通身的气派是怎样一石三鸟。至于直接吸取书中的语言用到作文中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后来仝十一妹考上了大学。到了大学,她从红学家的著作中得到了做学术的启发:怎样解读出清代中期的政治斗争?怎样探究曹雪芹的家世?怎样推演原书的版本流传脉络?……就像读推理小说一样,仝十一妹享受着思维的旅行。
用仝十一妹的话来说,当她本硕连读写了7年的学术论文以后,终于正视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做学术需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逻辑、寂寞的钻研,而她真正喜欢的是在人间烟火气中,用带着主观感情的心灵去品味传统文化。于是她放弃了做学术之路,硕士毕业后,来到一家通信国企做人力资源管理。
平时的工作忙忙碌碌,时间一久,积累了太多的压力。在繁杂的工作之余,如何为自己的心灵提供一片愉悦的净土?仝十一妹在短暂的困惑之后,又将目光投向了《红楼梦》。
有一定工作经历后读《红楼梦》,与学生时代的感触又不同。她从《红楼梦》里不同人物的行为做派中看到不同的智商情商,联想到现实中的人情世故。她从贾母与王熙凤的领导方式中,联想到情境领导理论。她在关注现代女性身心健康的角度,发现王熙凤这个女强人由于过度耗损精力而导致严重的妇科病,毁了身体和事业。
“如贾府般的兴衰一直在现实中上演,一枯一荣,一兴一衰,是这个社会最常见的规律,看了书中的兴衰,也让你在现实中更冷静,更从容,不至于在追名逐利中迷失了自己,《红楼梦》是怎么读都读不完的,它的魅力是永恒的。”
如今仝十一妹不但是《红楼梦》的资深粉丝,而且用一支摇曳生姿的妙笔,写了多篇角度新颖的赏析文章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而她的业余生活,也因为与传统文化的结缘,而丰富多彩起来。
行走在现代化的都市,仝十一妹在心里留了一方与古人对话的角落,她说,传统文化是祖先流传下来的时空精华,自有一种沉淀千年的魅力,感受这种美可以让生命更有质感,人生更富美感。
□本报记者 余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