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打造高精尖“科技特区”
2016-07-26 作者:任洁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上周成立,中心将建设语言资源库、语言文化博物馆和“语言通”智能服务工程,为中外语言互通和人文交流服务。
像北语这样的高精尖创新中心在本市不止一个。为了服务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及“高精尖”产业结构调整,市教委于2014年7月开始筹划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项目,通过在高校深化体制改革,成立“科技特区”和“人才特区”,释放创新活力,整体提升北京高校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水平。
在中关村管委会、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的支持下,市教委2015年认定北京大学“工程科学与新兴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21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这些创新中心直面世界科技前沿及国家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力争在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产生一批有影响力成果,切实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产业发展问题,造就一批杰出人才,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
为了实现目标,创新中心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成为高校的科技特区、人才特区。针对高校科技创新领域中长期存在的资源配置相对分散、经费投入重物轻人、投入产出效益差等问题,项目在经费投入、预算使用与管理、人才引进与聘用等方面都有突破。比如预算实行五年为一周期,每年每个中心获得5000万至1亿元不等的经费投入;专项经费扩大支出范围,尤其是人员费,以充分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价值;年度经费在保障总额度前提下,中心可适度调整专项经费预算等。
在人才方面,市教委允许创新中心把经费额度的70%用于聘任国内外高端人才;在管理方面,中心采用年度报告制和第三方评估制,按照国际化评价标准,组建国际专家委员会进行评估。
目前,第一批高精尖中心建设已有近一年时间,出现了一系列创新探索,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较大反响。李克强总理4月视察清华和北大时参观了两所高校的高精尖创新中心,对中心70%经费用于人才培养和引进予以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