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拆除违建 打通生命通道 龙潭街道拆除夕照寺西里周边850平方米违建

2016-03-01 作者:边磊 于佳

  走进夕照寺西里这条小路,推土机、挖掘机、运输渣土的卡车停放四处,道路两边的老楼有些窗口完全用砖头或木板堵住。大批的城管、公安、施工人员原地待命。2月26日开始,东城区龙潭街道对夕照寺西里5、6、7号楼周边的违法建设开始集中拆除和整改,将拆除违建56处,面积约850平方米,以拓宽夕照寺社区消防通道,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挨家挨户张贴通告
  告知拆违日期
  “人员都到齐了吗?好,开拆!”上午9时30分,随着被数百人团团围住的龙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建中一声令下,施工队开始行动。
  最先拆除的是夕照寺西里5号楼西南侧的一处围建。住户将楼房外墙打开,围绕楼体扩建了厨房、厕所和阳台。施工人员先是手动拆除了护栏、窗户等屋主要求保留的物资,随后挖掘机上。
  轰隆……随着巨大的声响,彩钢屋顶、夹层中的泡沫塑料、水泥外墙和红砖内里顿时成为废墟,可见违建内的瓷砖和水盆等物品躺倒在地,尘土飞扬。通往居民家中的楼体洞开,工作人员事先使用深色棉布遮挡,防止弄脏屋中物品,同时也保证了居民隐私。
  公安、城管人员经过事先的摸排,已经挨家挨户张贴通告,告知拆违日期,但仍有些居民抱有侥幸心理,没有整理物资。现在,他们有些着急。
  5、6、7号楼围住的场地中,是一片小平房,这些平房同样属于违建的一部分,也是要全部拆除的。早上9点,两名身穿某品牌外卖工作服的小伙子从其中一间平房收拾好自己的东西,推着电动车离开了自己的“办公室”,他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临时落脚的地方,其实是违法建筑。施工队从他们的办公室里搬走了桌椅,这间平房将按既定日程推倒。
  由于去年底6号楼发生过火灾,目前6号楼违建已经拆除完毕,目前已经围起护栏,准备全面加固修缮。此次主要拆除5、7号两座楼周围的违建及私搭小平房。
  几辆挖掘机同时工作,5、6、7号楼之间的早已成为工地,砖头碎瓦、海绵泡沫以及各种废品充斥眼前,能站人的地方越来越少。
  街道积极帮居民解决
  生活空间不够的问题
  围住高建中的数百人中,有执法人员,也有当地居民。
  夕照寺西里的几幢楼房,建于上世纪50年代,大多为三层楼,层高3米有余。虽然也是正规的单元房,但房屋面积小,同时由于历史原因,许多住户是两家合住一套房屋,生活极不方便。这也是私搭乱建最初的原因。四五口人居住在不到40平方米的小屋中,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很小,屋里还缺少厨房、卫生间等必要的生活场地,所以不少居民都扩建、改建了房屋,这些违建大多紧贴小区楼房在周边搭建,一些居民还将自家阳台打通向外扩建阳光房,还有一些居民占地乱建简易房。
  虽然事先已经通知到户,但一直在现场指挥的高建中身边,仍不断有人上前讨要说法。
  说起老百姓家里的困难,龙潭街道城管队员李锐深有感触:“事先了解了居民的居住情况,了解到他们有一些家庭四世同堂住在一间屋子里,有些人家没有厨房、厕所,确实非常困难。但是另一方面,这些违建中堆积的杂物过多,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对整个小区的居民都有威胁,所以街道还是想办法解决居民的困难,违建还是坚决要拆。”
  违法建设占用过多公用空间,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也阻塞了消防通道,一旦发生火情,消防车辆无法进入,居民逃出也难度较大,严重威胁了夕照寺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安全,违建拆除了,居民的生活如何保障?龙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符合保障房、两限房等政策的居民,街道会帮助他们进行申请,违建拆除后外露的墙面和玻璃,施工队都会及时帮助居民补建。“小区里老楼的层高将近4米,我们都帮居民改建成了‘跃层’,解决没有厨房、生活空间不够的问题。”李锐说。
  预计拆除56处
  共850平方米违建
  “违建有几个方面的,存在安全隐患的、出租经营的、占用市政管线的,还有出租住户。我们这次主要拆除的就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因为这些房子连在一起一旦发生火情,很容易产生火烧连营的效果!”高建中说。
  今年,龙潭街道将消除地区所有拾荒者,帮助这些人清理家中破烂。春节前,街道一处14平方米的小院清除出42车垃圾。“捡拾的全是生活垃圾,我们清理到大半夜。”
      经过摸底排查,龙潭街道共有违建3700多处,总面积6万多平方米,其中夕照寺西里小区约有300余处违建,此次拆除的违建涉及夕照寺西里5、6、7号楼,拆除工程预计持续到3月,将共拆除违建56处,总面积达850平方米。
  “但实际上我们2013年统计时,违建是2700多处,建的人多、拆的人少。”
  为了防止拆后重建,拆除后的公共空间将全部被利用起来,进行绿化美化或规划停车场,最主要是打通消防通道,保障居民生命安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