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佳节,他们依然在坚守
中秋佳节,当人们忙着走亲访友、团圆聚餐的时候,许多职工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仍然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勤劳和汗水,这些忙碌的劳动者们成为节日里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项目部工会主席蒋明俊
我和职工一起去赏月
□本报记者 杨琳琳 文/摄
9月27日是中秋节,但是对于北京城建集团北方公司昌平蓬莱温泉住宅工程的建设者来说,紧张的工期不允许他们与家人团圆。尽管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但是工程上的每一个人都坚守在岗位上。
昌平蓬莱温泉住宅工程是今年5月3日开工的,每天职工们都在紧张忙碌的施工中。按照计划,这个占地7万多平方米的工程,主体结构要在今年年底完工,明年六七月份要交房。一个7万多平方米的别墅区要在一年零几个月的时间里竣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速度,所以每位职工心里都绷着一根弦。
尽管说大家都明白工期紧、任务重,但是节日来临,为了让每一位职工在项目感受到家的温暖,项目领导专门为职工准备了月饼。“我们准备的也不多,平均每人两块月饼。按照我们现在工地上800多人的数量算下来,得将近两千块月饼。光月饼,我们就要多次从厂家进。”项目部工会主席蒋明俊告诉记者。当职工们接到月饼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嘴里一遍又一遍说着感激的话,他们没想到项目领导还想着他们。
除了为职工准备月饼,项目领导为建筑者发了慰问金,为职工们的餐桌上加菜,给职工带来节日的气氛、异乡的温暖。
夜幕降临,俗话说“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此时,工地上已经准备好了一桌桌水果、瓜子等食品,大家一起赏月。月光下,这里没有领导,只有朋友、亲人,大家聊着远方的妻儿,聊着家乡的故事,一起思念家乡。“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工会作为职工的娘家人,让职工在外感受到家的温暖,是我们工会人的责任。开工以来,大家都在各自岗位上忙碌,很少有机会坐下来聊聊天。今天,大家终于可以交交心了。职工是主角,职工说,我们听。听听职工的心声、听职工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与职工的距离。”蒋明俊说,“只有你把职工们当兄弟,职工才会把你当兄弟,工会才能真正成为职工的贴心人。”
公园讲解员许竹青
各地游客陪我过中秋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
9月27日早上7点50分,天坛公园殿堂部祈年殿大殿班的讲解员许竹青已经准时到岗。在和保安完成交接班后,她拿着抹布、墩布等工具,和一起上早班的同事王斐来到祈年殿,开始每天的修课——打扫卫生。
牌位、祭器、地面……许竹青和王斐两个人分工,一个人负责清洁祭器等物品,一个人则打扫殿内地面。
说起打扫工作,在一般人看来,无非是用抹布轻轻的擦拭一遍。其实,在祈年殿中打扫清洁工作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抬起手臂、俯下身子……在擦拭祭器的时候,许竹青几乎是在做全身运动。经过一个小时的打扫清洁,9点,许竹青和王斐开始这天的讲解工作。此刻,游客的数量还不算多。
“您好,您所在的位置是天坛公园祈年殿……”在祈年殿,每隔20分钟,讲解员会在固定的站位,给游客进行一次讲解服务。来到大殿班8年,许竹青对于祈年殿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如数家珍,她不仅能流利地为游客进行讲解,还能够回答游客提出的关于祈年殿的问题。
“小朋友,注意安全,头不可以放进这个栏杆的空隙中……”讲解的间隙,许竹青和王斐要时刻注意游客的动态,维持游览秩序。两个小时后,许竹青和王斐迎来短暂的休息时间,她们一起回到班部。而这样的忙碌,一会儿还要持续。
天坛公园殿堂部有7个班组,包括祈年殿大殿班、祈年殿殿堂班、祈年殿票务班、回音壁票务班、回音壁殿堂班、斋宫班、电瓶车班。在中秋节这天,殿堂部除去轮休的职工,其余的职工都在岗位上坚守,这其中包括负责祈年殿和皇乾殿讲解工作的8位员工。
对于中秋节,还在岗位坚持服务,许竹青很幽默地说:“这不是还有这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陪我过节么?”提到下班后会先做些什么?许竹青脱口而出,“到家后会先抱抱1岁多的儿子。”
“我们从事的是服务行业的工作,虽然在节假日不能休息陪在家人的身旁,大家都没有什么抱怨。”天坛公园殿堂部祈年殿大殿班班长康雨佳说。
这一点,让天坛公园殿堂部党支部书记李宗信很感动,“不少职工中秋节这天都没有休息,坚守在岗位上。但是大家都说没关系,一定要给游客带去优质的服务。”
检修工张福明
盏盏明灯
照亮团圆路
□通讯员 张超 文/摄
9月27日是中秋节,傍晚6点30分,刚刚在食堂吃完月饼的北京城市照明管理中心运行管理中心低压带电检修二班员工张福明和他的同事们,就驾驶着一辆黄色小面包车出发了,他们的工作是维护社区和胡同里的路灯。
记者跟着张福明上了面包车。记者问:“今天的活儿多吗?您这出来了得几点回去?”张福明说:“今天活不多,只有一个工单要处理。但今天好多人要赶着回家团圆,路亮堂,回家也安全不是?我们还是得多转转,估计得奔着凌晨1点去了。”
车驶过两广路、前门大街,在复兴门下了桥拐上了长安街,盏盏华灯装点下的天安门广场庄严靓丽,“看,没有一盏灯不亮!”张福明自豪地对记者说。
晚上10点多,小黄面包车驶过羊毛胡同,这条南北向的小巷不足3米宽。“我记得这里有路灯来的,怎么黑了?”张福明让司机把车开了进去。果然,灯杆上的灯泡灭了。“得嘞,干活喽。”同事高雷麻利地从车上蹦了下来,挪了挪杆下的垃圾桶,戴好安全帽,上好脚扣,一步一步爬上杆去。张福明在下面用手电照着,指挥监护:“看看是不是保险松了?”高雷在上面熟练地摆弄了几下,灯亮起来了。
一个出来玩耍的小男孩凑过来好奇地问:“叔叔,你们干什么呢?”“修灯啊,要不天这么黑,你怎么出来玩啊?”“亮了!亮了!”小男孩高兴地拍着手跳着。
接近零点的时候,街道上人烟稀少。记者目送张福明和他的小黄面包车消失在明亮的月光中。此时此刻,一盏盏明灯照亮着回家路……
安全工程师于赢
把中秋节当成
平常的一天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通讯员 邹纯金/摄
9月27日一大早,由中建二局东北分公司承接的文化创意大厦项目施工现场一番热火朝天,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或装卸建材,或焊接钢筋,或浇筑混凝土……
在施工现场,一个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无论是在办公区、生活区、材料厂或是施工现场的每一个角落,你都会遇到他,他就是项目部的安全工程师于赢。
“文化创意大厦项目地处双营路与北苑路交口,四周很繁华,安全关乎于每一位建筑人的生命,是施工企业的重中之重,一点不敢马虎大意。尽管中秋有人回家团圆了,但我还必须坚守岗位。”于赢说。
于赢刚说完,手机就响起了。原来,施工现场A区2台桩机由于停电,无法正常运转,现场出现停滞状态。作为安全工程师,于赢必须马上去解决问题。凭着自身的专业技术,他开始认认真真地核对每一台电箱,很快查出原因是由于电压过大导致线路损坏。查明原因后,于赢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他以娴熟的技术将破损线路修复,现场机械立即正常运转起来,于赢这才松了一口气。
不巧的是,于赢的电话再次响起,他的心再一次提了上来。接通电话后,他舒了一口气,不是别人,而是远在他乡的女友。于赢原来打算在中秋节日期间和女朋友见见,但现场不允许。于赢心里明白,自己身为安全工程师,现场安全第一,安全生产重在泰山,越是在节日期间,就应更加严查,坚守岗位。
放下电话,于赢再一次打起精神,他来到位于地下9米多深的基坑,仔细地检查每一处。这些都是他日常的工作,每天不知道要往返多少次,检查多少遍。虽然如此,于赢工作起来非常认真,每一次都像第一次一样认真检查,绝不放过一丝安全隐患。
中秋佳节,虽是阖家团圆之时,父母陪伴孩子之时,爱人共度美好时光之时,朋友欢聚开怀畅饮之时,但于赢把这天当成了很平常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