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挽救6岁女孩内蒙古小伙捐出干细胞

2015-07-08 作者:□本报记者 黄葵 文/摄

  “没什么反应,跟输液一样,只觉得左臂有抽的感觉,右臂有压的感觉。”7月6日中午12时,在海军总医院外科楼输血科,北京分库第217例捐献者小义正在进行采集工作。同时,他也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第5000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今年27岁的小义来自内蒙古,现在北京从事救生员的工作。6年前,辅导老师的一句“造干捐献反正不用抽骨髓”,让他在河北上大学期间毅然报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今年5月初,通过中华骨髓库检索,他的HLA分型结果和一位年仅6岁、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小患者配型相合。通过高分辨检测、全面体检等一系列的后续工作,终于完成了干细胞捐献。
  听到配型成功,小义很激动。“真没想到,通过我几十毫升的造干细胞能挽救一个6岁小女孩的生命。能帮助人的感觉真好。”小义说,他捐献造干细胞的事只跟姐姐说了,没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影响捐献,“等捐献完了,身体恢复了再告诉他们。”
  为了放松心情,小义在当天上午还去了一趟玉渊潭公园散步,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捐献干细胞。
  海军总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岑坚告诉记者,捐献者提前4天每天打一次动员剂,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现在造干捐献手段比较先进,加入输液泵,与平时献血一样,捐献者不会出现手臂麻木情况。他介绍说,捐献者前一天伙食要求比较清淡,少肉食。
  当天下午3点,中华骨髓库的第5000例造血干细胞在海军总医院完成了交接,北京儿童医院的医护人员将这份救命的种子带回医院,注入6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小患者体内。
  中华骨髓库达到第5000位捐献,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代表了5000份爱的传递,也代表了全社会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