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烟囱”都贴着环保标——记者直击环保监察部门摸排进京大货车
除了民众出行的轿车,影响北京大气质量的,还有一个数量相当惊人的机动车群体,那就是每天进京的3万辆大货车。日前,市环保局及全市各区县机动车排放监察人员对汉龙货运服务中心的大货车进行抽查,这也标志着全市启动进京大货车摸排工作,年底前建立不达标大货车“黑名单”库。
车主对环保标有名无实一脸无辜
行动当天,请来了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三名专家参与了现场抽查。全市各区县的监察人员分成三组,每组抽查20辆大货车。
当时正是下午两点,很多司机都在车上睡午觉,养足精神夜间出车。“没事儿,不用紧张,我们今天只是抽查,不处罚。”每一个被叫醒配合检查的司机都非常紧张,一听是环保监察的就先说明自己的车是排放合格的,监察员们还得先做解释。
在抽查中,专家和监察队员发现“假”国三、国四的车并不少见。“我这个是国三的车,去年年底新买的,环保标也贴着呢。”还没等检查,车主先交代情况。“光说不管用,我们得开环保装置,把机器盖子打开。”监察员对车主说。
机器盖子掀开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高俊华博士挨个查看各种排放污染控制装置。“典型的机械泵原理,这是辆‘假国三’车。”高俊华肯定地说,这辆车缺少排放污染控制装置,仅为国二标准大货,不符合进京大货车必须达到的国三排放标准。对于这一结果,车主一脸无辜,他说:“我这可是按照国三车买的,怎么可能是国二呢?”
高俊华介绍,而事实上,像这样被“虚高”标准、“以次充好”的售车行为在外地并不新鲜,很多车主按照国三或者国四车来买,但实际上车辆仅达国二标准。前挡风玻璃上贴着的绿色环保标其实也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幌子罢了。
不达标大货车就像“移动烟囱”
市环保局机动车处处长李昆生介绍,一辆达标的国四重型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相当于约90辆国四轿车的排放,而不达标或更低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可能会是它的100倍至200倍。也就是说,夜间两三万辆重型货车进入北京,相当于有几百万辆小汽车在行驶,而这也是许多人感觉北京夜间污染程度要高于白天的主要原因。
此次抽查行动选择了位于丰台区新发地的汉龙货运中心,走进厂区,各种“大号”的重型车紧密排列着,鲁、赣、黑、晋……这些进京大货车大多来自周边省份,其中很大一部分承担的是北京市民诸如“菜篮子”等日常必需品的运输。
而在以往的治理上,往往采取“堵”、“罚”等办法,现实地看,仅仅依靠这样的办法不可能生效。“所以,我们要先摸清楚这些车的排放情况、不达标车的数量。”李昆生介绍,目前,本市正在推动与周边省市联手搭建一个超标车排放信息共享平台,此次启动全市摸排就是为了建立不达标大货车的“黑名单”库,下一步再研究如何联合其他省市共同监管。
李昆生表示,客观地说,这些措施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似乎均非治本之策。若要控制住大货车污染,根本之计在于,其一,严格环保前置审查,从源头设置门禁,提高车辆环保标准;其二,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有必要逐步统一油品标准。
“这些举措不仅涉及环保监管、交通管理,也涉及车企、油企生产标准的提高,甚至还与众多汽车改装厂不无关联,落实起来可能很难,但无论多难都应该尽快去做。不然,听任每夜数万个‘移动烟囱’进出北京,则北京在拆掉煤气热电烟囱等其他方面的努力,难免会被抵消。”李昆生表示。
环保局携带电动叉车现场推介
此次摸排行动,市环保局还带来了一辆电动叉车,准备先向汉龙货运中心这样的大型货运中转站进行推广。李昆生介绍,本市目前有4-6万辆柴油叉车,很多是“冒黑烟”的车,本市计划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比如通过车企让利、政府补贴等形式鼓励用车企业使用电动叉车。
记者采访时发现,当时正是大货车司机午休的时间,车场内真正行驶的大货车很少,但整个车场却弥漫着很重的柴油味儿,经环保工作人员一介绍才发现,原来是活跃在车场内的柴油叉车排放出来的。有不少叉车在运行过程中都冒着黑烟。
“叉车的排放标准现在是国二的,所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是小轿车的114倍,一台叉车的排放量相当于100台家用轿车。”据现场环保工作人员介绍,电动叉车采用的锂电池,寿命在10年左右,而且10年内不用任何维护,经试用效果明显,能够实现零排放。
“目前的推广难度就是电动叉车的成本比较高,要想在全市推广还需政府出台相关鼓励政策,这项工作正在研究,相信很快就能够出台。”李昆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