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速览 > 正文

24项监测评价指标描绘城乡一体化“新蓝图”本市将分类建设功能性特色小城镇

2016-08-30 作者:孙艳

 
  本报讯(记者 孙艳)昨天下午,市委农工委书记、市农委主任孙文锴就《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重点内容进行了解读。其中,本市将统筹规划建设一批功能性特色小城镇,提高小城镇承载力,更好地对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起到“桥头堡”作用。
  按照未来五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到2020年,北京农民人均收入将超过30000元、农村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农业用新水下降到5亿方、全面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公共交通通达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就业和医疗保险城乡统一……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民生质量、生态文明、社会治理五个方面的24项监测评价指标,描绘了北京未来城乡一体化的“新蓝图”。
  孙文楷表示,当前,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也面临着三大“挑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业农村仍是急需补齐的短板;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郊区仍需加大协调发展的力度和水平;治理“大城市病”过程中,郊区急需提升城市功能承载力。其中,小城镇更是城乡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孙文锴介绍,“十三五”期间,将调整重点镇规划布局,明确各类小城镇的功能定位。如平原地区的乡镇,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部核心功能区”,将承接中心城和新城疏解的生产性服务业、医疗、教育等产业项目,打造一批大学镇、总部镇、高端产业镇,带动本地农民就地、就近实现城镇化。西北部山区的乡镇,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涵养区”,将重点发挥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绿色产品供给等功能,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养老镇、休闲度假镇。同时,围绕重大项目建设、重点资源利用,还将统筹规划建设雪上运动小镇、世园小镇、环球影城小镇、科技信息小镇、现代农业小镇等一批功能性特色小城镇。
  此外,有关部门还将指导和支持小城镇加快淘汰低端产业,建立“承接目标对象清单”,积极对接从核心区疏解、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需要的产业或者其他符合小城镇功能定位的项目。将以下放事权、扩大财权、改革人事权及强化用地指标保障等为重点,开展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功能设置试点,同步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