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蓝”如何天天见 委员支招大气污染治理
本报讯(记者 孙艳)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北京出现“两会蓝”。但“两会蓝”如何天天见,治理雾霾依然是政协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贾康:治雾霾先要弄清成因
我们看到,一些雾霾严重的城市,陆续实施控煤、控车、控油、治污等必要措施。贾康委员认为,用这些简单化行政手段进行治理,不仅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而且治标不治本。因此,谈论治理前,先要搞清雾霾的成因。
贾康表示,雾霾的成因与我国国情紧密相关:第一,我国约94%的人口聚居于仅占43%左右国土面积的黑河—腾冲线东南方,使能源消耗、环境污染压力呈现“半壁压强型”。第二,我国基础能源主要是煤炭,目前全国电力供应中约80%是需要烧煤的火电。第三,我国在特定发展阶段形成了重化工业支撑的超常规、粗放式、外延型快速发展模式,污染因素高度集中而难以有效化解。
娄源功: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对环保问题非常重视,此次两会他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气灰霾治理的建议》的提案。娄源功认为,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政府要牵好头,让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同呼吸、共命运、齐奋斗,形成齐抓共管、多策并举、合力治污的良好局面。
娄源功提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多种手段,综合采取经济处罚、按日计罚、查封扣押、停产限产、移交司法等多种措施,综合协调政府、部门、公众等多方面力量,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作用,形成治霾防污的社会合力和整体氛围。
朱征夫:设环保警察赋予执法权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朱征夫认为,目前浙江、广东等省各自出台了当地的排污许可办法,但都是各地搞各地的,现在全国缺少统一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朱征夫建议推行全国性的排污许可制度,可以设立环保警察赋予执法权。
朱征夫指出,大气污染不是一个省的问题,全国各地密切相关,当务之急全国应该出台排污、治污的统一的、基础性的制度,同时,应该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超标排放的企业就要严厉处罚”。要像森林公安一样,赋予环保部门执法权、侦查权,让环保执法者的权力更大一些,设立环保警察,让他们手上有“枪”。
冯丹龙:制定国家绿色增长战略
冯丹龙委员带来一组数据:2012年中国仍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大国,占全球总排放量的四分之一;2013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且大气污染呈现地区污染抱团的趋势,如北京、天津和河北地区的强霾污染。
我国针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出台了若干支持政策,客观上有效支持了绿色增长,但在国家制度体系层面并没有跟上。
冯丹龙委员建议,必须把经济、环境、社会的发展集中在一个综合框架下,制定国家绿色增长战略,并纳入国家规划,以有效支持两个拐点的实现:到2020年,在二氧化碳排放基本不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绝对量减少的情况下,经济保持持续增长,使中国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到2005年的排放水平甚至更低。因此,绿色增长战略是指引我国平稳高效地实现到2050年两个拐点转变的具有路线图意义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