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东五环外双桥路的杜仲公园,一座类似于八卦阵型的下沉式广场是公园的核心部分。而常去光顾的市民都不一定知道,这个广场“暗藏玄机”——容积2200立方米的雨水池可“吸纳”公园周边道路在遭遇暴雨时可能出现的积水,实现雨水的收集、利用、调蓄、排放功能。
平时是休闲广场,下暴雨时就变身蓄水池,如今不少公园广场都承担起了蓄水池的功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湖面水系帮助河道泄洪不同,公园广场蓄水的目的是引流道路积水。
记者看到,杜仲公园这座下沉式的花园广场,广场底部距离地平面足足有6米左右。最下层为广场,周围种着三层绿植。这样的设计完全可以让公园广场在下大雨时变身蓄水池。“雨天水深,禁止入内”,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场入口处用醒目的标牌写着提醒,一旦下雨,可不能贸然下到这个“池子”里去。
“下沉广场的地砖布满圆形孔洞,这是入渗眼,下面还设有入渗沟、入渗井。”该负责人介绍,下沉广场是用来收集雨水的,而储存雨水的雨水池则暗藏于下沉广场旁边一块微凸的绿地下。在双桥路白鹿司段修建道路雨水口24个,接入公园内的方沟,雨水由此汇集进入雨水池。
据介绍,本市已形成适用于建筑小区、大型公共场所等类型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技术体系,近两年,开始将公园纳入到“渗、蓄、滞、排”雨洪控制与利用工程建设的模式中,使雨水利用与娱乐休闲“两全其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