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快评 > 正文

珍惜、建设、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2018-09-06 作者:□张刃

 
  景山、中山、天坛、北海,都是曾经的皇家园林或祭祀场所,如今既是公园又是文物。恢复其历史风貌,展示其完整格局,不仅有助文物保护和北京中轴线申遗,而且为游客扩大了视野,增添了情趣,更成为北京市民美好家园的一部分。
 
  最近,京城媒体有关公园建设的消息不少,其中两则引人关注。
  一是按照管理部门2018年文物腾退重点工作部署,中轴线上的景山、中山、天坛、北海等市属公园,现已基本完成园内住户签约腾退及房屋拆除,并随即开展环境整治及遗址保护等后续开放工作。整治后,4家公园将增加绿化美化面积47083平方米,修缮文物建筑面积1276平方米,扩大文物保护区开放面积38256平方米。
  二是什刹海地区历时一年多建设的4个“口袋公园”全部亮相,面积小则三五百平方米,大者超不过1000平方米,虽然空间有限,但紧邻居民区,见缝插绿,垂直绿化,尽可能种植了层次分明的乔灌木和各种花卉,有的还修建了廊亭、雕塑等景观,成为附近居民休憩、娱乐的场所。居民们说,“家门口看风景,改善了生活环境;门口遛个弯儿,再不用跑后海和北海了。”
  这些新闻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北京居民的福音。
  景山、中山、天坛、北海,都是曾经的皇家园林或祭祀场所,如今既是公园又是文物。恢复其历史风貌,展示其完整格局,不仅有助文物保护和北京中轴线申遗,而且为游客扩大了视野,增添了情趣,更成为北京市民美好家园的一部分。
  居民区内的“口袋公园”虽小,却是直接服务于百姓生活的设施,不仅有效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而且作为附近居民的“公共会客厅”,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可谓善莫大焉。
  许多“老北京”说起早年间的北京公园,常常怀念那份儿徜徉于鸟语花香、漫步于历史遗痕的安逸;对如今各大公园里人流摩肩接踵,于喧闹中呼朋唤友,扒开人缝儿瞄几眼景物,轮流排队照几张相片,以示“到此一游”的“热闹”,视为“受罪”,何谈享受?哪得休闲?
  早年间北京公园里的那份儿安逸哪儿去了?毋庸讳言,让日渐膨胀且无尽无休的人流吞噬了。想想几十年来北京人口增长了多少?地盘儿扩大了几倍?新建公园怎么也赶不上增长的需要,更何况还被莫名其妙地“占领”“蚕食”?因此,许多北京居民休闲,宁肯少去大公园,只在家门口“溜达溜达”。
  北京经济的发达,城市的发展,都是好事,人口的增长也不可避免。但现有公园却很难扩大,历史遗迹更不能改变,一则空间有限,寸土寸金;二则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可擅动。即使以文物为中心的公园腾退干净了,空间也仍有限。
  其实,解决城市公园拥挤问题并非毫无办法。见缝插针、千方百计保留和开辟一些闹中取静的小块绿地总是可能的,或者说完全可以。什刹海地区“口袋公园”的建成就是证明。重要的是,人们特别是政府的环境意识与切实的保障措施。
  在北京,居民区建设“口袋公园”还有挖掘和保留地方历史文化的价值。如大红罗厂“口袋公园”内建造了一个盛炭的红罗筐,直观表现街名的历史由来,引经据典说明此地原为存放宫中冬季取暖用红罗炭的所在。这样的小公园聚少成多,不仅是百姓休闲娱乐的福分,也是北京历史文化的传承。
  公园无论大小,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应该珍惜、建设和守护好。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