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快评 > 正文

废旧自行车巧变社区景观的启示

2018-07-06


 
  自行车刷成粉色、蓝色,车筐里盛放绢花绿植,文艺范儿十足地停靠在窗台下、绿地里。最近,北京市西城区广内街道感化胡同3号院内新出现的数十组“小清新”景观让居民们惊喜不已。这些充满创意的景观设施是用小区里的废旧自行车改造而成的。(7月5日《北京日报》)
  自行车作为一种便捷环保的代步工具,长久以来受到人们的青睐。随着汽车和电动车的普及以及共享单车的发展,传统自行车逐渐被淘汰。如今,一些地方的居民小区里,自行车乱停乱放现象严重,不少自行车已经落满灰尘、锈迹斑斑,甚至缺胳膊少腿,如同牛皮癣一样,影响着小区环境,占用停车资源。如何处理这些“僵尸”自行车,成为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西城区广内街道长椿街社区的做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他们将废旧自行车巧变社区景观,再次印证了“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一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利用废旧物品的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和解决的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价值落脚点在于凸显“最大效益原则”。对此,应探寻物尽其用的通道,积极推进修旧利废,变废为宝。据介绍,在澳大利亚的一些城市,每年有数次大型废弃物品的丢弃日。丢弃日当天,很多居民将不用的旧家具、旧电器等大件物品规整地放在门口的草地上,力尽所能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比如一些旧电器,原主人甚至会翻出说明书、包装盒,把它们重新恢复包装,然后在上面写着工作状况良好,希望有需要的人自行取走。事实上,不仅是旧物品,居民小区、家中的许多“废物”同样是可以“妙手回春”,重新焕发生机的。如,“废”电脑经过修复,可以成为合格的再生电脑,供贫困家庭使用。
  期待更多居民向长椿街社区志愿者们学习,以创意设计为引擎,在变废为宝上多做文章,在“最大化利用”上多下功夫,积极建言献策、献计出力,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靓丽、温馨。
□杨维立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