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快评 > 正文

对网售“补牙”器械要加大监管力度

2018-04-02

  “小洞不补,大洞吃亏”“随时随地,自己补牙”,这是一家淘宝店铺产品主页上的广告词。记者近日发现,在网络购物平台上,一些店铺出售医疗器械并教人在家补牙,但并未挂出经营许可与相关产品注册证。有消费者反馈,产品缺少包装与说明书,操作之后出现了牙痛、发炎等症状。(4月1日《新京报》)
  根据今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从事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企业应当是依法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经营许可或者办理备案的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并在其主页显著位置公示这些资质和凭证。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大多数店铺没有公示营业执照信息,也没有经营医疗器械的相应许可。
  从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来看,一些店铺通过“执业医师在线”“牙科专家”等说法强调自己的专业性,但消费者对自行“补牙”的反馈并不如意。有消费者表示,DIY补牙难以操作,“不容易弄好,口水流一地,过了几天就掉了”……按照专家的说法,补牙并没有那么简单,自行“一堵了之”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破坏牙神经和牙根尖的组织,导致肿胀、疼痛,让后续治疗更加麻烦;而操作中的交叉感染问题,如果不在医院是很难避免的。更重要的是,网上出售的无证、无说明的产品本身就存在安全风险。
  显然,网售“补牙”器械的漏洞亟须补上。一方面,第三方平台要履行好主体责任,除了严格审核和把好申请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店铺的“入口关”,还应加强对平台上的医疗器械销售行为及信息进行监测,防止有关店铺“乱作为”。另一方面,监督部门要主动上线,关口前移,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和净化医疗器械网络销售市场。此外,消费者也要保持理性,谨慎选择。□付彪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