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理财”漏洞银行难辞其咎
2015-08-21 作者:□瞿方业 来源:劳动午报
“骗子登陆我的网银就能买理财,U盾认证居然默认关闭,实在令人不放心。”日前,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王先生经历了卡在身边“被理财”的遭遇,所幸王先生警惕性高,没让骗子得逞。(8月20日新华网)
其实类似的骗局,本质就是骗子利用网银服务的漏洞骗钱——客户先接到银行客服的短信,被告知账户资金买东西了,然后接到骗子电话,以帮助拦截购买或赎回为由,套取持卡人的短信验证码。如果客户一时不冷静将验证码告诉了骗子,账户上的钱就会被转走,骗局就彻底完成;如果客户不说验证码,钱虽然没有被转走,却可能被购买了银行理财产品,客户要想追回,还得付银行一笔手续费。有客户“被理财”11万元后,要追回就付了7000元手续费。
这种骗局说明,不是骗子太聪明,而是我们的资金账户太不安全。骗子的目的也不是帮助客户理财,而是要骗取客户的账户验证码,转移客户的资金。
为什么骗子会设这样的局呢?我想关键在于当下的网银管理,有不经客户同意就能支取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这一程序——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U盾认证被设置成默认关闭,无须客户输密码或认证就能支取资金,让交易达成。难怪有太多客户没有理财,却常被财理了。致使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卡在自己身上,资金却被他人支配了。
为什么会如此呢?银行的解释是,为了交易方便——对于外汇、贵金属等日交易频繁的产品,用网银交易每次都使用U盾会影响客户体验。
银行的解释根本就没有多少说服力。一般客户对于几百元甚至几十元的支付都要使用U盾验证,怎么可能对动辄上万元的理财产品交易不使用U盾验证呢?这不免令人疑心银行此举是为出售自己理财产品的方便,而有意设置这样的程序。
很多客户在办理网银的时候,是不是根本就没有被告知默认U盾认证这一环节呢?客户办卡,各种免除手续费的环节需要客户申请,对客户资金安全如此重要的认证环节,却不用客户申请就直接开通了,这种现象实在耐人寻味。
现实中,未经客户同意就“被理财”现象时有所闻,而这种“被理财”有些并不是骗子所为,对此又如何解释呢?当然,无论是骗子帮着“被理财”还是莫名其妙“被理财”,银行都会得益却是事实。
尤其是近年来,总曝出银行服务人员忽悠客户将存款变理财的现象,这不免让人疑心,这类漏洞的存在,是银行为了自己谋利才这样设置的。
那么,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对于这类漏洞,要尽快堵上。办法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将开通U盾认证默认关闭变成客户的选择项,只要客户没有申请,就不要开通了,让客户所有资金必须经过亲自认证才使用,这样虽然没那么方便,但更安全。
因此,对于骗子帮忙理财的防范并不复杂,关键是银行将网银U盾认证默认关闭这个环节重新设置,加强客户资金支取的主动权,不要给他人支配客户资金留下方便之门。在这个基础上,客户和银行要保护好客户的账户信息。当下客户信息经常被人贩卖而很容易泄漏,这就更需要银行在资金的安全管理上下功夫,不要总以“影响客户体验”这样的说辞来为管理不足背书。
保障客户账户安全是银行的责任,如果资金总是不安全,或能够被他人随意支取,必然影响银行的信誉,即使银行在“被理财”之类的事件中得到了一些利益,将来也会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