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别人的学校”如何助考生取得佳绩?
2015-07-10
作者:□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来源:
高考出分后,优质校纷纷晒出让考生和家长满意的成绩单。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想了解“别人的学校”是怎么做到的?东城区教委近日邀请了部分优质校代表介绍经验。
周传章:北京二中校长助理
陈 东:50中副校长
周 林:171中学副校长
于 黎:五中教学主任
实行走班选课
网上同步点播
周传章:我校建立了适合学生“分类发展”的系统化课程。“核心课程”文理并重,鼓励学生在文科学习中多阅读(教师会推荐阅读书目);理科学习中多进实验室。“人文与社会”、“科学与实验”课程由物理、化学、生物老师合作完成,拓展学科视野,培养动手能力。
目前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历史、地理等学科开设了走班课;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体育与健康、音乐与美术、生物实验等非高考学科实施“走班制”选课,多位教师授课,学生可以自选喜欢的课程。本学年就推出75门普及型校本选修课程、28个选拔性社团活动课程。
我校还开展了“百位名人进校园”、“百位校友进校园”、“走进百个学生家庭”、“百所高校进校园”、“百位教师进班级”、“百节学科素养课”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规划。学校还开通视频直播课程,本年度有百节课程可以网上同步点播。
今年,考生中文理科均100%达到一本录取线,理科获60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达到94%,文科获60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达到100%。
建设书香校园
开设英语听说课
陈东:阅读量增加是今年北京高考普遍的变化,这不是文字的简单累加,而是注重考查学生阅读、思维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需要长期积淀。
我校一直着力推动书香校园建设,比如在教学楼设立读书吧;每年举办读书节和读书演讲比赛;校刊定期发表学生的优秀习作……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读书、积极思考、分享交流的习惯。
英语学科聘请外教,为高一高二每周开设“听说课”,实行开放性的情景授课;推出赴美游学、世界青年领导力峰会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语言运用更得心应手。
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也是高考的考查重点。我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体系来培养,例如与中科院植物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合作,开发了基因工程、湿地调查、转基因牧草的种植等多门课程。
今年,我校理综平均成绩提高13分,优秀率同比提高30多个百分点;数学的文理科优秀率提升32%;文综优秀率提高52%;英语优秀率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
阅读活动丰富
作业“三批三改”
周林:我校实施了海量阅读工程,形式包括晨跑赠美文、“海量阅读”九阶晋级制、交换图书、儒学讲堂、小讲师风采大赛等。上学年,仅静读课人均阅读就有87万字,为高考奠定快速、精准阅读的实力。
我校提倡通识教育,教学生掌握某些领域知识的获得方法,开设了30余门校本课程;实施选课和走班管理,课程分布在历史研究、社会分析、中外文化等领域。
作业分为应知应会的基础题、跳起来够着的重点题、挑战极限的培优题。教师坚持“三批三改”,即基础题全批全改、重点题细批细改、特殊需求学生面批面改,每月调查反馈作业量。学案的编写和运用也体现层次性,每月编制学案大约900套,每学年约8000套。外校教师来听课,发现有很多题目既新且实,没见过。
语文学科组会在社科文训练中,寻找体现我国科技新技术的阅读文本;写作训练通过多题选择或一题多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化,并以时评类材料作为突破口,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提出新颖的见解。
今年高考,我校文理科均分双双突破640分,600分人数超过95%,一本率连续四年突破99%。
分层走班教学
校本课高端鲜活
于黎:我校的办学特色,第一是“灵活”,表现为选择多和活动多。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高三实行分层教学,走班复习。9个学科教研组的骨干教师会开设不同侧重点的专题,由学生选择上课班级及内容。寒假里,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突击队”,进行网上辅导,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
高三的“活”是高一高二的延续。每个学科的教学都有特色:语文的戏剧演出季;英语的英文歌曲大赛;化学实践工作室每周安排学生手工制作香皂等。
第二是“鲜活”,教学贴近生活,用新鲜的学习资源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思路。我校借助社科院、中科院、清华、北大等高端智力资源,共同开发校本选修课程,例如生命科学前沿、核辐射与人类等。
各学科采取了考查、讲座、座谈、游学等不同形式,帮助学生多角度接触社会,了解学科发展与应用现状。
今年高考,我校理科有四成学生在650分以上,文科100%超过6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