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劳动 博览 维权

您所在的位置:新闻 > 特写 > 正文

圆明园将在数字化世界“永生”

2020-07-28


 

 
  近日,圆明园管理处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启了石刻文物数字化存档工作。以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全景摄影等手段,对远瀛观和大水法遗址开展全面记录,并对一些主要遗存信息进行重点提取。
  圆明园西洋楼内的远瀛观是乾隆时期一组欧式宫殿,全部用汉白玉建造。大水法紧靠远瀛观高台之南,是以石龛为背景的一组喷泉。两组建筑均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此后经过多次劫难,目前仅存残垣断壁。文物具有生命周期,尤其裸露在户外的石刻文物,遭受风吹雨淋、暴晒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极易风化、受损。
  为了给以上两处遗址留下历史影像,记录历史痕迹,从而更好地展示和研究,圆明园管理处委托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其以三维扫描、摄影测量和全景摄影为主要技术手段,按照“点面结合”的数字化方案,全面地记录远瀛观、大水法遗址现状,有重点地提取远瀛观石柱、大水法喷泉拱门两处重要遗存信息。结合“源场景”文物数字资产系统,大幅提升数字化成果的交互性和可用性。数字化可将破损的文物通过电脑进行虚拟修复,还原文物完整状态。通过对圆明园远瀛观、大水法进行全景拍摄和三维数据重建,形成虚拟三维影像,同时还可实现对数字化文物展览进行管理。
  圆明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技术让远瀛观、大水法“活”起来,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这既是对文物的保护,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本报记者 边磊/文 于佳/摄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官网微博| 手机报|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6 技术开发:北京正辰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ICP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