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疫情防控一线的“微信家书”
2020-02-06
“老公,现在是凌晨,我只能趁着倒班的时间给你发个信息。别担心我,我现在很平安,爸爸妈妈还好吗?孩子还好吗?帮我照顾好他们。你在一线执勤一定要注意安全。”
每当夜深人静时,卸下一身的疲惫,曹杰对妻子阮征的思念之情便在彼此的微信留言里流淌,泛着泪花,带着担心,曹杰哽咽地反复读着妻子的留言。
时间回到1月27日,大年初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阮征和同事们即将奔赴武汉防疫一线。此时,曹杰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眼泪夺眶而出。走到阮征面前,夫妻二人互相擦拭眼泪。
1月28日,宣武医院医疗队抵达武汉后,为了方便在一线抗击疫情,更迅速地穿脱隔离服,降低感染风险,阮征和其他女护士就相互帮忙剪掉了各自的长发。剪子是办公用的普通剪刀,镜子是手机屏幕,理发罩衣是白大褂,临时理发厅就这样建成了。每人梳着个小揪揪相互打趣。“留了20多年的长发被剪掉了,有点心疼,但为了早日战胜疫情,任何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阮征说,等胜利的那天,她们再续起长发。
“老公,我剪头发了,你看是不是变成丑小鸭了。”阮征将剪发的事情通过微信留言给了曹杰。“不丑,一点都不丑,在我心里你永远都是最美的,你们前方医疗队的女战士都是最美的。”曹杰告诉记者,看到妻子发来的照片,心里酸酸的。
1月31日,穿好防护服、戴好护目镜,阮征进入病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整整6个小时,阮征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只要脱下来,防护服就不能用了,需要换新的。”阮征说,“脱穿防护服的过程是很危险的环节,同事们上岗后不吃不喝,既是为免上厕所免换服装节省物资,也是为降低感染几率。”
“我是预备党员,这次出征,我主动报名请战的。”阮征告诉记者,她小时侯体弱多病,隔三差五总去医院看医生,打针、输液成了家常便饭,于是对“白大褂”有了一种特殊的敬畏。梦想着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白衣天使。2005年,她实现了儿时的梦想,踏入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大门,在神经内科一干就是10多年。
曹杰是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石榴庄站派出所所长,因工作繁忙,勤务多,常常一连十多天回不了家。孩子也暂时被托付给了家里的父母。“告别时我忍不住哭了,大学一年级我们相识,20年来她第一次见我流泪。”回忆起当时送别场景,曹杰再度哽咽,“以前都是她送我出征,这是我第一次送她出征,相信她和她的战友们一定会平安归来。”□本报记者 闫长禄